..續本文上一頁識所緣,爲什麼講意識所緣?因爲不是實在的色,是表的。
再來講到聲,這個聲音,我們也是看不太懂,來 !我們把這一張,(見課本79頁)這一張就會比較更清楚了,梵語叫做sabda,翻譯成中文叫做攝托,指具有呼召作用的音響,爲耳根所聞,耳識所了別,就認識的對象,眼不能見及,也沒有辦法看到,具有障礙的性質,聲音嘛!聲音它有障礙的性質,所以就是無見有對,看不到但是你感覺得出來,你知道它有,就像師父現在在講這個佛法,那麼你有聽到這個聲音,那麼這個聲音你看也看不到,可是耳朵聽得很清楚,無見有對的色法,爲六境(六塵)之一。十二處就是十二入,由這個地方進去汙染我們的清淨心叫做十二入,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以倶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是百法之一,就是《倶舍論》裏面的七十五法的一法就是聲,唯識的《百法明門》裏面的一個是聲,就十二處、十八界,而稱聲爲聲境、聲塵、聲處、聲入、聲界,都是聲。境、塵、處、入、界,統統可以,聲音的分類,有各種說法不同,據《大毘婆沙論》第十叁卷裏面說,裏面《倶舍論》卷一等記載,由發聲的物體,由能夠發出:有這個能力,發出聲音這個物體,有感覺與否。
大別:大概分別爲,大別就是分爲,分爲什麼?一、有執受大種,有執受就是有一種執著,大種就是四大,以前翻譯的就讓人家搞不清楚,大種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意思,因之聲,由我們有執著、有感覺的這個肉體,由這個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聲音,這個有執著:有執受的,那當然是人。再來,無執受的,比如說,木頭、石頭,這個木頭,或者是風吹這個樹木,樹木沙、沙,風吹這個樹木叫做無執受,樹木哪裏有什麼執受,是不是?大種,樹木也是四大所構成的,因之聲音:就是這種聲音,生起的聲音。有執受就是有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無執受就是無情:山河大地所發出無情的聲音,執受是心跟心所法的不同的名字,有執受是指有情聲,大種是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它的聲音發自有情的四大種,稱爲有執受大種因之聲音。就像人的語言、拍手,拍拍手,這聲音發自非情之四大種,非情的,因爲地、水、火、風是沒有加上感情的,所以爲無執受的,內四大是有情,外四大就變成無情。比如說,化人,化人就是變化,突然變化出來的語言,比如說,神仙、鬼等等,這一些。還有木、石所發出的聲音,其實,這個化人本身不太存在的,一般都沒有討論它,只是爲了圓滿起見,怕漏掉,所以加一個化人。其次,再視聲音的意義、意志與否,各分爲有情的聲音,非有情名之聲,所以,更由各各聲,能不能給予別人的快感,又分爲可意、不可意。
有執受大種因之聲音,有執受就是有情的四大所構成的音聲,有情聲,可意聲,比如說,講話,發自我內心裏面的善意,我講一些好話給你聽,發自你的感情。那麼不可意聲,我講的話讓你不太好聽,你內心的心情不太好,不可意,不可意就是說聽起來很痛苦,損傷他的自尊。非有情,比如說,好的拍手,手它不是什麼喉嚨能發出這個聲音,它也不會語言,這個手是四大構成的,非有情名,非有情名怎麼樣?這個手不是有情的,可意聲,拍手,拍手很好聽,有時候要取笑別人的時候,亂拍一通,惡拍手聲,所以,有執受大種就分成這個。無執受呢?有情,他把這個化人也把它列爲有情,無執受就是這個變化的,它並沒有執著,所以,也無執著裏面的有情。可意聲:化人的好語,比如說,你晚上睡覺,唉呀!夢到佛菩薩變化著來,或神明來給你指示,說:文殊講堂有講這個《百法明門論》,你明天七點半去聽就對了,勸你來聽經,可意聲聽起來滿舒服的。可是,你沒有看到它,但是好像有聽到誰在跟你講話,有啊!有很多人耳朵講……吵死了,每天都吵得他不能睡覺,不可意聲:化人惡語。再來,非有情的話,可意聲,比如說木石的好聲音,音樂,學音樂的人,不可意聲就木石産生的惡聲,轟隆轟隆的。
底下《雜阿毘昙心論》卷一,將聲音分別爲因受四大聲,就是有執受的四大爲因,因不受四大聲就是無執受的四大爲因;因倶聲就是有執受、無執受同時存在,就是因倶兩種都有,等叁種。比如而以擊鼓,有情的手,鼓是無情的,有情的打無情的,所發出的聲音;吹貝,我們嘴巴是有情的,然後,這個貝的話就是嗯……像賣豬肉的,你知道吧!還有就是洪荒時期的時候,求救的訊號,或者是像船的聲音,有情的吹這個無情的,産生的聲音。但是《倶舍論》並不贊成這種說法,我是贊成這種說法,因爲,這種說法很好解釋,有情、無情的合在一起就是因倶聲。另外根據這個《阿毘達摩雜集論卷》裏面記載聲音有十一種,第一個可意聲,第二個不可意聲,第叁個倶相違。倶相違就是既非可意聲,也非不可意聲,所以,特稱爲處中之聲。
第四、因受大種,指有執受大種因之聲,就是有情的執著。第五個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無情,第六、因倶大種,兩個同時存在,再來就是世所共成語,就是世俗話。第八、成所引聲,成所引就是會讓你成就的,聖人說的話叫成所引。第九就遍計所執聲,指佛教以外的外道的聲音。第十叫做聖言所攝聲,那麼就是對見、聞、覺、知這四個,以見說見,以不見說不見,指如實之音聲。十一、非聖見所攝聲,《瑜伽師地論》卷一,舉出十八種聲,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俳戲就是唱戲的;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鬥诤宣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下中上就是調的不一樣,有的下聲、有的中、有的上,高,此外,密教將各種音聲加以人格化,稱爲金剛歌菩薩,此菩薩具有六十四種音聲。
[聲:總有五因],[一、相,二、損益,叁、因差別,四、說差別,五、言差別]。相就是[耳根所取義。]第二就損益,損就不好了,益就是好的,[一、可意聲。]可意聲就是令心歡喜,很合我的意思,[二、不可意聲]令心不悅,讓這個心很不高興。[叁、倶相違聲。]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聲[聲相]。第叁就是因差別,[一、因執受],這個執受就是有情,[大種]就是四大,因爲有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有情當然有執著,再來,由無情,不執受就是無情,由無情的四大所發出的聲音,[二、因不執受]就是無情[大種聲。]就是四大,[叁、因倶大種聲。(因、爲生起之因)]因倶就同時,有執受跟不執受的配合,打鼓、吹貝螺,吹貝,是不是?有情跟無情和合的聲音。第四叫做說差別,[一、世所共成聲(世俗語)。]大家說話裏面都有不同。[二、成所引聲(聖賢語)。]能夠成就你的道業的。[叁、遍計所執聲]那當然是[外道語。]外道說的差別。第五叫做言差別,[一、聖言量所攝聲,即八種聖語(正語)。]就是八正道。[二、非聖語。]不是聖人所講的,所以底下[總、別]都在這裏面。
[附:言差別表],[言]什麼[差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所講的見聞覺知,由這個[業用]來判是見聞覺知,[眼]是[見],[耳]是[聞],[鼻、]也是覺,[舌、]也是覺,[身]也是感[覺],[意]是[知],所以六根就是我們所說的見聞覺知。如果是[聖語],[見則言見,不見言不見。(正語、聖言量所攝)],而如果是[非聖語(妄語)]的話,[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很糟糕,衆生爲了貪求名利,動不動就講自己很有修行,明明就不看到,他就講他看到,看到佛、看到光、看到花,唉呀!菩薩!你真的有修行。被贊歎以後很高興,讓人家産生錯覺,以爲他是聖者,小心會下地獄見言不見,不見言見,這個會下地獄的,佛要你老實說,你鼓勵別人修行可以,但是,你不可以編,沒有看到就沒有看到,你編一套做什麼?耳:[聞則言聞。不聞的。言不聞。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有聽到,他說沒有聽到,沒聽到,他說他聽到,這個多了,這個衆生要害一個人很簡單,我親耳聽到這個人怎麼樣壞……我是真的親耳聽到,你想想看,他加一個親耳聽到。所以我一直再叁勸告衆生就是不可以聽片面之詞,不可以僞造證據,現在的錄影帶、錄音帶剪接的功夫都很厲害,相片的功夫也很厲害,你看那個雞同鴨講,他講的,回答的根本就不是他問的。現在除了你真正的眼睛看到,有時候我們睜眼睛看,還不一定正確,也許對方是聖人,那你怎麼辦?比如說,濟公,他吃狗肉、喝酒,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濟公當然不曉得真的、假的,你誹謗他,那你麻煩大了,他是聖僧,他本來就是一個內無所著,遊戲人間的,你一直誹謗他,你麻煩大了。因此我常常告訴衆生,別人對錯、是非、好壞,如果你不想下地獄,你都靜默就好,你每天照顧你的什麼?照顧你的本性,你每天要趕快密密的觀照。我一直很同情這些在佛門裏面製造是非的衆生,佛教這麼好的道理,佛教是個這麼好的聖言,聖人所講的道理,你不趕快利用這個聖人講的法,來聽法、來聞法、來解脫,不是,而在這個寺廟裏面、團體裏面,搞這個是是非非,講對講錯,這個太悲哀了。本來是一個可以解脫的一個善知識的團體,弄得不愉快,你講他,他講你,然後,又說:唉呀!他是怎麼樣不好,然後又編出來唉呀,真的,我覺得說人家已經親近不到這個正法,親近不到好的道場,而你是已經來到這個道場,卻編了一大堆謊話,來傷害出家人,何苦呢?
我常常說:出家人的好壞,自有僧團、自有因果來定奪,你在家居士,你根本不夠資格講他,你要講他,你就小心跑到地獄去,這個幹你什麼事情,所以你只要認清楚他講的法是不是正的。要依法不依人,他講的法是正的,能夠讓你大徹大悟解脫生死,那就是你的生命根,我們現在人就是依人不依法,哪個法師對我很好,我去的話都…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