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表解▪P36

  ..續本文上一頁拿荔枝送給我,我就常常去,所以,我去就有荔枝可以吃。師父!您這個生病,您記住生病的話,叫我去照顧您。爲什麼?因爲您不可以吃水果。水果都是我在吃的,發心錯誤。我看這個佛門裏面,某些男衆或者女衆,受到一點委屈,出去就一直誹謗他的師父,你小心!比如說,你對這個出家人不滿,好!他是個叁寶,不可佛面,看僧面,這個不值得我們親近,那我們靜靜地離開,你去外面把他散播謠言,你麻煩大了,我沒有騙你。你散播叁寶的是非謠言,你只能斷衆生的慧命,你一點也沒得到什麼,你得到什麼?這是一直告訴大家,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就是說他常常說我親眼看到的,我親耳聽到的,我再告訴諸位,講這句話的人,只要說叁寶的是非過失的,你連聽都不要聽,趕快離開。你要常常感觸說:我業障怎麼深重,會聽到這些是非,叁寶是清淨的地方,我業障特別深重,我聽到不清淨的,這個我耳根不清淨,因爲他講了是非給我聽,你要常常這樣講。聽到不好的,要趕快求忏悔,說:我是業障深重,才會聽到這個,那麼對一個大修行人的話,他才不會這樣,他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他也知道善,也知道惡,是清清楚楚,卻是能夠包容惡,也可以包容善,你不包容惡,你怎麼樣?你不能改變他,他那麼壞,沒辦法了,要切記!不要聽片面之詞,不要無中生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調查清楚,不要給這個假相騙得團團轉,不要給感情所束縛,所謂感情就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來講一些話,我就認爲他所講的是對的,你要注意!有時候對方錯誤,他自己不講,記住師父的話,你就有大智慧,你今生今世就不會受到人家的影響。

  底下,鼻、舌、身,[覺則言覺,不覺言不覺。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則言知,不知言不知。知言不知,不知言知。]那就是妄語。[51、香、味、觸種類表:香六、一、好香(二)惡香。]好香聞起來很舒服,惡香,比如說有一種香,一點起來,哇!我一聞的話,好像這個女人化妝的那種香水,問起來很痛苦,聞那種香要嘔吐。我有一次不知道,點那種香,人家送給我的,好像從印度拿回來的,哇!那種香是很香,但是,問起來暈頭轉向的,很痛苦![(叁)平等香。]平等香就是也不極端,也沒有很好,也沒有很惡,[(四)倶生香。]先天性這個植物生起來就有香味。[(五)和合香。]是經過配合的,配合起來的和合的香。[(六)變易香。]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來這個氧化所産生出來的香叫做變易香。

  [味十二],這個味也很容易講,因爲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一、苦。二、酸。叁、甘。四、辛。]辛就是辣,[五、鹹。六、淡。七、可意。]是自己的意思,很合適的意思,[八、不可意。]你不曉得這個可意味跟不可意味就差很多,比如說,我們這個南普陀,他炒了一盤的辣椒,哇!我看這個常禅法師這樣,整盤端起來挾了一半,拌一拌這樣吃,我一看真是嚇死了,他吃得滿頭大汗,好吃,好吃。那個辣的,我一吃了一片,喉嚨馬上就腫,這個味可意跟不可意,還要因人而異,我爲什麼不敢吃?那麼辣的,據說四川人很喜歡吃這個辣椒,我聽人家講的,喜歡吃辣的人小便很辣,我才不敢吃,小便很辣,不相信你聞看看,很辣。所以喜歡吃辣的人,比較不會感冒,身體也應該很好,不過,過份的辣還是不太好,所以我今生今世最怕的,你要請師父吃飯,很簡單,甜的,鹹的,還是要極端的,我不是,我很喜歡吃很甜的,也很喜歡吃很鹹的,奇怪了,我這菜已經很鹹了,還要再沾醬油。所以,人家醫生說,我這個腎髒不行,要小心,吃得太鹹了,不夠鹹又吃不下,你要煮得很豐富的菜,不如怎麼樣?炒一盤比較鹹的,我如果將來有到府上去的話,要請師父吃飯很簡單,一定要記住,要炒一盤豆包、豆螺,豆腐紅燒,就是有一盤比較稍微鹹的,我就覺得這個菜很好,可意、不可意還要看人,

  [九、倶相違]就兩個都不是,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平平的,[十、倶生。]就是先天性的味,[十一、和合。]就經過配合的,[十二、變異。]經過變化的。[觸廿六]就是你的感覺,這個觸就是感覺,[地、]就是堅硬,地、[水、火、風。]的感覺,[輕、]的感覺,[重。]的感覺,[澀、]就是粗糙的,澀的感覺,[滑。]很滑。[緩、]就是慢,[急。]的感覺,[冷、]的感覺,[暖。]的感覺,[硬、]的感覺,[軟。] 的感覺,[饑、渴、飽。]就是吃得很飽。[力、]這個力稍微解釋一下,力就是壓迫,這皮膚有一點壓迫的感覺,[劣。]就是不太好的感覺,比如說,這個衣服手一觸碰,唉!你們這個劣質,這個質料太差了,劣就是質,一摸就知道感覺不太好,[悶、]納悶,[癢、]癢癢,每天你看到這個益可膚是不是?每天唱那首歌,有時候唱得不太好意思,[粘。]感覺粘粘的,[老、病、死。]老的感覺,病的感覺、死面臨的感覺,[瘦。]的感覺,好了!這字很簡單。

  [52法處所攝色表解],法處就是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就比較複雜一點,[一、極略色],這個極略色就是[依]自己的[假想觀,析俱礙色]。俱就是有,有這個質礙的,就是一直分析這個有形的、有質礙的色塵,一直[至]非常的微細,叫做[極微]。[二、極迥色],迥就是很遠的意思,[依假想觀,觀顯色],顯色就是很清楚的色,[至極遠而不易見],這個叫做極迥jiong色。人類最大的窘困那就是沒有智慧。迥就是非常遠的意思,就是按照假想觀,觀想這個顯色一直到非常遠,而不容易看到的,極迥色就是很遠、很遠的。[空觀之色]叫做[法空觀],空觀之色就是觀想空觀那種到達最微細的色塵。[叁、定果色],顧名思義就是[入解脫定],就是超越九次第定的,也就是解脫定,也就是說證果的,阿羅漢果的,定力的,達到了解脫的這個定力,他就可以轉變對方的第八意識,而使對方的第八意識産生變化,所以,他看到的就會[變魚、米、肉、山、水、火、威儀等]。在我們衆生來講,根跟境都是實實在在的根,實實在在的境;就聖人來講的話,萬法唯心所造,唯心無境,既然是唯心無境的話,心只要動一個念頭,物質的境界就會隨著改變。因此,聖人會用他的定力,産生引起你第八意識的這個共識,就是一種共同分的一個看法,就是頻率使你相同。所以,看到的,噢!原來就是這樣子,因此我們衆生所看的是實實在在的境,但是聖人所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心,因此,他這個心能夠定,伏住一切煩惱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變現一切。

  這個用物理學來講的話,當一個人開采這個本性出來的話,你擁有無量的這個光、能,無量不可思議的力量,他所發揮出來的就可以改變一切現狀,使一切衆生眼識所看到的,會跟你所想像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如入火光定,則有火光發現]。用這個火光定,有火光發現,[神通之色]。[四、受所引色],這個是屬于在受戒的時候,比如皈依,或者是八關齋戒、五戒、或者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菩薩戒,不管受任何的戒,都有先叁皈依。受比丘、比丘尼戒,要白四羯磨法,第一次就是觀想山河大地,包括我們有情、無情都迸開來,迸開來的時候,從地裂開來噴出這個光明,像煙霧一樣的這個。然後,慢慢、慢慢的上升到上面來,這念第一次。念第二次的時候就集中到你頭頂來,就像面粉一拍,産生出粉末狀的東西,如果這樣不容易觀想,就觀想白色的雲層,雲層透過陽光,雲層就透明了,很亮的剛好散布在你的頭頂。一開始一觀想有情、無情都迸開來,念第二遍的時候觀想集中在頂部,這是第二遍。第叁遍的時候就觀想這個雲層,亮光一直灌到頂部,一直灌到腳底,腳底是封死的,不可以讓它漏出來,這個叫做納受戒體。就是全部從頭到尾都是用觀想的,不是有真正這樣子的顔色,這就是所謂的納受戒體。受所引色簡單講就是受戒的時候,用清淨心觀想,發上品心得上品戒,所引起的這個色法。

  底下解釋[依律],就是依照戒律;[不律儀],就是不是外在的這個戒律或者是威儀,單靠這個[殊勝]的思想,[思種]就是觀想,[所立,即無表色],無表色就是你沒有任何東西來表示出來,因爲,那是用自己觀想的。受所引色就所謂[戒體之色],戒體的顔色。

  [五、遍計所執色],也就是說[第六意識虛妄計度],就是分別、執著[所變根塵],所變現出來的六根跟六塵,[無實作用],沒有實實在在作用的,[故立此名],就是[妄執之色]。這個法處所攝色,[前之五根、五境爲五識所依、所緣,此則爲意識所緣],是屬于意識所緣,[屬于十二處中,法處所含攝之色法]。前五識落謝的影子名叫做法處,[故以立名,共有五種]。爲了讓大家更清楚,怕大家不了解,[53極略色與極迥色之釋義:一、極略色,釋名,修觀行者以法空觀(第六識假想之慧),觀想有對色中實色,即五根、五境、四大及法處實色]。法處的實色就是由定中所産生的色,[定果色中實色],就是有定力的人所産生的實色,[等粗色(有形之物質)]。就是五根、五境,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以及法處就是落謝的影子等粗色,[漸次分析至不可分析之極點時],極點就是極微。[于其觀智上],在這個觀智上,[浮現最極細微之相分],非常、非常微細的相分,[是謂極微,其色名極略色]。

  極略色就是在觀照的這個智慧上,浮現最極微細的相分,就是那種有形的物質,但其實摸也摸不到,那是一種觀想的,所以,叫做極微,這個色叫做極略色,簡單講就是有形的,而分析到無形的。[此色乃爲與見分同種之相分],意思是說這個色就是如同精神,見分就是精神作用,同樣的平等地位的一個有形相的東西。簡單講就是如同精神的那種色法,精神所影現出來的色法,那當然就是不可攀、不…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