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就是所謂的[無形之色相];有對色中的假色,無形之假色,無形的色相。就是所謂沒有任何的有形物質的色相,影、光、明、暗等等,[無能礙有所礙],意思就是沒有五根能攀緣的這個質礙,但是,有外在的影、光、明、暗的這個迥色,遠的或者是空一顯色的這個礙,以極微爲體的獨影境,就是這樣子。
[55受所引色,定果色,遍計所執色釋義;受所引色釋義:受者、領受義,謂領受師教(即戒);引者,引取義;蓋戒是色法,]由觀想而納受[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亦名無表色。此有二義:(一)小乘,依身口七支表色所起爲大種]就是[四大所造之實色]。受戒的時候當然就是身口要清淨,爲四大所造的實色。[(二)大乘:受戒之時,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種子,有防惡發善之殊勝功能]。受戒的時候跟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種子,有防惡發善,防止這個惡,發起善這個殊勝的功能。[依此功能,于所防之惡色與所發之善色],防止就是當你受戒的時候,你有納受這個戒體,你觀想以後就:噢!不可以犯戒!碰到惡的境界你就會防止它,就是于所防,防就是停止這個惡。所以,有受戒的人,最起碼他會警惕自己,就算有所犯,他會趕快求忏悔。不是象世間人,他連受戒也沒有,他造惡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殺、盜、淫,他認爲這個沒有什麼。什麼叫忏悔?他認爲每一個人都這樣子,所以,惡色現前就無法去防。
大乘你只要受戒,如法的觀想納受這個戒體,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會産生遏止的力量,于所發的善色,所發出來的防非止惡的[而立色法及無表色名],立色法跟無表色名。[定果色釋義:亦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自在當然就是解脫,因爲解脫,所以,他的定力伏得住,他破除了一切意識狀態就由本性産生出來的,本性所作意,這個作意就會影響到衆生的第八意識,我們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這些七識包括境,都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根身、器界、種子,都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因爲他得了自在,要怎麼樣做他就很容易影響你的第八意識。因爲你第八意識爲他所影響,所以,你由第八意識所透脫出來的,眼睛所看的也是這樣。所以,耶稣就可以用一個面包養活了五百個人,在《楞嚴經》裏面講佛陀變現很多魚、肉,給當時候的比丘去吃,也是佛陀變現的能力,實在不是有生命的。所以,一個人修行到能夠以定力改變第八意識的話,他隨時都可以變現與頻率相同的任何一類的衆生,他就要以示現十法界。因爲,他的這個念力,所有的作意,都來自于平等、絕對、清淨的東西。
比如以這個光速,以這個速度,就佛的速度來講。我們今天爲什麼會産生火車快、或者飛機比較快?因爲有所對立。因爲有所對立,所以,你看出的速度就會有所偏差。那麼,這個光速就更快,光帶快到我們沒有辦法衡量,二十九萬七千多公裏,就是十八萬六千mile乘以1.5,就是差不多二十七、八萬公裏。換句話說:光速一秒鍾是二十七、八萬公裏,但是,如果就佛陀所證悟的境界來講的話,像這個盡虛空界、遍法界,無所不在的這個法身來講的話,光速算是微乎其微。佛陀都可以把這個光速更加的並駕齊驅,爲什麼?因爲光速透不出這個法界,所以,佛隨時可以調整任何一種速度,任何一種頻率、任何一種慢的、快的、微細的、大的,他可以示現任何十法界的相,都有辦法。他可以調他的頻率,調他的能力,調他的光、速度都可以恰到好處。
比如火車跑這麼快,佛的境界夠,他隨時都可以跟火車一樣的速度;跟火車一樣的速度,他就會等于如如不動一樣,他就可以如如不動的一樣。所以,就佛的角度來講,沒有一件事情不在動,但是,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如如不動的東西,從速度的調整,從當體即空的角度都可以印證佛有這種能力,爲什麼?因爲,他內在已經有受外在的影響,他可以調整到任何一個角度,所以,一切無礙。可是我們調伏不了,我們看到好的想要學習,我們看到壞的嫉惡如仇,用這個二分法,非[禅]觀的,非究竟的修行法,想要成佛道那是不可能的事。衆生看到善的就拼命的學習,看到惡的就拼命的排斥、攻擊、誹謗,那麼當然沒有這種能力去完成這種矛盾當中的和諧的統一性。所以,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在矛盾當中完成統一。矛盾不是道理講不通,而所謂的一切的對立叫做矛盾,一切的對立是最高超的哲學,就是矛盾裏面完成統一,而統一裏面不壞矛盾的。意思就是說所謂矛盾就是所謂一切法的對立性,六根、六塵、六識,一切對立性,但是它可以完成和諧、統一,調伏自己,他不受任何一個人講什麼話,他也不受任何一個人對他的態度怎麼樣,因爲,這跟本性都扯不上關系,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矛盾裏面增加矛盾,我們無法完成和諧心態的統一,所以,我們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從內在充滿著那種安祥、知足、幸福,品嘗到那種空性的,那種巨大安祥力量,所謂的涅槃的法味,這個不是一般人或者是不肯用功的人可以得到的。所以,要先學習不受任何人的影響,慢慢的你就會品嘗到這個涅槃,不生不滅的法味是什麼。否則的話你永遠在這個相裏面一直團團轉,進入不了這個空性的巨大的力量。要記住師父的一句話,一個人要發揮內在本性的巨大力量,一定要先悟到空的東西,而這個空是無所不放下叫做空,沒有任何的條件,不必借重任何的條件,就可以放下,空性裏面所發揮出來巨大的安祥,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完成的覺性,覺悟的本性。
[義林章雲,定通無壅,名爲自在],無壅就是沒有阻礙,定通無礙,那麼就是自在。[果從彼(定)起],這個果報就是從他這個定力所變化出來的,[名彼所生]。我們凡夫叫做業力所生,妄想所生,他是爲定,清淨心,有定就能夠清淨,就完成了涅槃的工作。[乃依威德殊勝的定力,而變現之五塵境也。此色通假實:(一)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變之色,爲無實用之假色]。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變的這個色,是沒有實用的假色。沒有實用就是沒有一個具體性,因爲,他是靠自己假想的。[(二)八地以上菩薩]就不是這樣,他[爲]了要[攝化有情],就是普度衆生,[以威德定力而變之色,則爲有實用之色法],有實用的色法。[能變土砂爲金、銀、魚、米等],就物理學來講,這個並不困難,物理學來講它裏面的金、銀、魚、米,只是一個結構上的不同,因爲裏面的分子的結構不同,元素的不同,如果我們可以用定力把境界轉變,分子重新排列組合,變現裏面的分子,讓衆生的共同分,共業所感所認同,他馬上看到變成金、銀、魚、米,這個並不困難,可想像出來的,絕對可以想像出來的。
因爲,八地菩薩就知道心境一如,既然心境一如,境界就唯心所造,心就可以變現這個境界,他就可以用這個神通,影響到對方的第八意識;使他的這個人類所共同的頻率看得到的能力,他就會産生一種幻覺,咦!這變成金子、這變成銀,就像我們也是看到的這個幻覺一樣,我們今天所看的是業力所變現出來的,自己的多少福報,就享受多少的這個境。但是,佛菩薩要度你的話他有辦法,他可以用神通力、定力,把整個杯子改變成金子、銀的,滿你衆生所願。這個就是所謂的分子、電子重新排列,質料重新排列。[供給衆生享用,此即法處所攝之實色,爲第六識(所緣、能緣爲第六識之相分、見分)]。就是無論是相所緣或者是能緣,這個是第六識的相分跟見分,見分就是能緣。
[及前五識所緣,此義于入定者有二重,于衆生在感受上有叁重關系。]往後看62頁[入定者第六識],一個透過無漏慧所破除的一個我法二執,那麼他的定力就會改變,所以,他叫做[入定者第八識],他整個[定果色]是由[相分]所産生的,他的定果色是由相分所産生,第八意識的相分,因爲,他入定他可以破除一切的執著,恢複到本來的面目,所以第八意識就會影響到。
看左邊[第二重]劃一線下來的[相分],他就會影響到其他[衆生第八識],所以,在[入定者眼識]裏面,他看到的是自己清淨心的東西,可是,在衆生的眼識所看到的是因爲第八意識受到入定者的影響,改變了頻率的看法,共同分就是同樣一類的這個看法不同。比如說,有定力的人,變現起來影響到你的第八意識,當然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就是由第八意識透脫出來的,那麼我們所看的就變成這樣子,完全不一樣。在《楞嚴經》裏面講這樣的故事,有一次打仗,打的非常厲害,死傷很多很多人。敵方已經攻上來了,只隔一條河而已,這條河已經沒有水了,兵一下子就要可以攻打過來。這時候城裏面的人真拿不出辦法,眼看就要亡國滅種了,攻進來就全部都殺死,國王就是很煩惱,不曉得怎麼辦,所有的軍隊都潰敗,潰不成軍。後來,國王就請人來幫忙,請示這裏面有一個修行的高僧,有沒有辦法來挽救現在我們這個國家?高僧說:有辦法,你不必煩惱,不過不要吵到我。這位高僧大德,因爲他修水觀,修這個觀想的水觀,然後就打坐,觀想整個河裏面統統是水,大水。沒有辦法,軍隊到那個地方一看,都是大水,全部都是水,也不敢遊泳過去;他就在那入定,做水觀,你知道吧!結果就撤軍了,水太大打不進去,這個老和尚就救了很多人。
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裏面就講,有一個人專門修水觀的,師父在修水觀的時候,突然一個徒弟跑進來,看到師父整個房間統統是水。然後徒弟就拿了一塊石頭丟下去,咚!不管他了。他師父出定以後,哇!會痛!奇怪!我以前打坐,水觀完都不會痛,現在怎麼會感覺怪怪的,很痛!他就問徒弟:你剛剛有沒有做什麼事情?他說:沒有啊!我進來的時候,看到你這都是水,我隨便撿塊石頭丟下去而已。師父說:下次你再看到水的時候,趕快把那個石頭撿起來,徒弟說:是是是。後來,師父…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