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一般人是要求這個世間很順,是不是?
希望家裏吹冷氣,老公對我好一點,出了一個孝順的兒女,女兒漂亮或怎麼樣子,要求外境,一個大修行人不要求這些;一個大修行人是調伏自己的內在那種貪、瞋、癡,調伏了內在,外在的世界就和平。想要擁有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戰爭的世界,那就必須從內在裏面去調伏,眼睛永遠不要看別人,永遠觀照自己,這樣子才不會[故爲生死流轉之根本。]那麼就逆轉回來,因此,若真修行人,就是會看自己的過失,[有情因此輪回六道,障證涅槃。(涅槃爲寂靜之理)]。
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這個衆生的心不定,你看那個猴子,那個猴子在樹上就是一分鍾、一秒種也定不下來;你看這個魚,魚也一分鍾、一秒種沒有辦法靜,靜不下來,是不是?你看那個泥鳅,一直動。這個涅槃這種究竟的寂靜,是悟到空性的,懂得涅槃不生不滅道理的人,不是只有打坐,他也不一定要睡眠,才能夠使他靜,不需要。一切動態當中當下透視諸法不相到的東西,他秘密的觀照,內心裏面不安住在外面,他安住在這一顆清淨的心裏面,他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慢慢會有消息。你要說把心一直定在外面,每天在幹預別人是非、善惡、對錯,那你永遠沒有成佛的一天。所以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有德行的人,德行就包括四個角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德一定要從這個慈、悲、喜、舍下手,這個人很有德行,那這個人就是很慈悲慈悲,很能夠喜舍的人。
[所知障:由法執起,爲吾人迷惑相續之根本,因此迷惑而不知諸法實相,]諸法的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有,所以諸法實相就是所謂的中道,[障證菩提。(菩提爲無漏之智)]。你要發菩提心,就是發無漏的智慧,一個正真發過菩提心的人,他的道念是永遠不會退失的。
[61二種生死表解,二種生死:分段生死,]還有[變異生死,以有漏之善,]有漏之善就是布施後有所執著,如果布施後叁輪體空,叫做無漏淨善,這個要分清楚,爲什麼有漏呢?還執著一個有我在布施,所以這個有漏之善。就像這個碗裏面裝了開水,底下打一個洞,那麼就慢慢、慢慢的漏掉。比如說做人很好,或者做天人不錯,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惜福,把那個福報花完了,那麼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以有漏之善,[不善業爲親因,]或者是善,或者是不善,不善就是惡業爲親因,親因就是強而有力的因,疏因就是比較弱的助緣,親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的因,[以煩惱障爲助緣,所感之叁界粗異熟果。]欲界、色界、無色界,粗的異熟果報,粗糙的異熟果報,就是我們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粗陋的、醜陋的四大假合的一個色身。
[蓋叁界衆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各隨其業力因緣,而定其形體、壽命、分限段別故,]一段、一段的,今生今世做人,來世做母豬,再來是做猴子,那麼有福報的人,繼續做人繼續修行,或者是生天享受,殺父、殺母、謗叁寶的人墮地獄,那就叁塗異報百千劫,再回頭是幾時。一段、一段[名分段生死。]再來,變異生死,變異生死幾時境界的轉變,沒有實在的生死,只是心境的改變,沒有實在的生死,[以諸無漏之有分別業爲親因,]爲什麼講有分別業?因爲,分別就是等于不分別,因爲,他是由無漏的本性所顯露出來的,所以雖分別而不作分別想,有分別業爲親因[以所知障爲助緣,]爲什麼講所知障?因爲,法執沒有辦法完全斷盡,就是到等覺菩薩還有所知障,還有最後一分的所知障,還有最後一分的所知障爲助緣。
[所感之界外淨土殊勝細異熟果,]我們這個是粗糙的,這個粗糙的就會生病,頭痛、牙齒痛、胃痛、膀胱炎,這個酸痛、關節炎,這個因爲果報是造業來的。阿羅漢是界外的微細的、清淨的異熟果,異熟果就是經過一段世間以後成熟,[其身爲變異身。]身就是變異身,實在不是一個真正的色身,他會變異的,很清淨。[菩薩由智慧揀擇,]菩薩因爲有智慧的選擇,[迷惑想漸減,]這個[法執]就會漸漸的除掉,漸漸除掉,[悟證(法空)漸增,轉變改易鄙劣身命,]我們這個色身就是這樣子,是不是?像我們跑百米,我們就累得要死,這個天人的話,跑什麼百米,幾百萬公裏,他動一個念頭他就到,他也沒有這個色身,他當然就沒有什麼負擔,[而爲殊勝妙嚴,]殊勝清淨的莊嚴。[其身或大或小,其壽或長或短,皆無一定之齊限。以有變異故,名變異殊勝。]
再來[62二空(二無我)表解,二空,我空:即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譯爲數取趣。]數: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趨向于六道輪回,取趣就是取著取道,趨向于五趣,趣就是五道,所謂五趣就是等于六道輪回,數數的取著于六道輪回,今生今世來再執著,再繼續輪回,趨向于六道輪回,一次又一次的。[數數取生諸趣故,]數數取生:一次又一次的,投胎六道輪回[亦名曰生。因其無我,故亦名生無我,或名生空。又以無有常、]不是永恒的,[一、主宰之我,故名我空。]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就我空,是不是?[蓋有情之體,]這個體,[爲五蘊假合而成,乃生滅變化之法,本來常住不變之我也。]所以,我們這個這個色身就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你講今天的享受,那完全是錯覺,你今天多少的漂亮,多少人家的垂青,多少人家的欣賞,有一天就會消失。在空性裏面所發現出那種巨大的安詳的內斂,那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可以動搖的,不可能動搖到他的道念,悟到空性的話,因爲這是變化,根本連執著動一個念頭都不必。
[法空:亦名法無我。以五蘊法,一一皆無堅實之自性勝用,爲衆緣和合而成,虛假如夢幻,故名法空。]其實我們修行,如果,能夠在我空、法空下手,那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話,那好辦了,比如說,你的感覺怎麼樣,你的感覺就是受,一切法不受就沒有所謂的錯覺,就不會起疑心。受有正、有反,那麼想的話也是,既然,色、受、想、行、識,這個想也是虛妄的東西,那麼你內心裏面我想怎麼樣、你想怎麼樣,這個統統是虛妄的,因爲,你領納外境就加上一種錯覺的想,當然就通過一種錯誤,所謂的選擇都不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應該用正慧,加上我空、法空,然後,以這個安詳的心態,忍辱、耐心,就受一切的順逆二境,這樣子慢慢的長養聖胎,否則的話,我們了生死其實是沒有份。佛在經典裏面這樣講,那麼祖師大德有兩種看法,祖師大德認爲要了生死,第一種人是很簡單,並不是困難的,在這個祖師大德裏面他就一直開示你,你只要掌握那種關卡,就像你進去這個黑暗的房間裏面,你找到那個開關,啪!一下子就亮,你一定要用無生法修行,你用這個情緒、這個生滅法,你修到驢年、豬年,你都不會成佛。
無生法:一切法當體即空,諸法不相到,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根本沒有所謂的忍耐,連這個忍的觀念都沒有,這本來就空的,如果有一種東西是實在的東西,你講你能忍它,那是對的,這個世間不是實在的東西,你講忍耐,那是多余的一種觀念,不是實在正確的觀念。這個宇宙如果說我執,人生的我跟這個宇宙的法,如果是實在的,那你來講說:我來忍耐,那是正確的,因爲,確實有東西可以忍耐。而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畢竟空,連空都要空掉。空到連空的觀念都沒有,你想想看!你何必去忍耐這個虛假、錯誤的這個世間,你怎麼可以用強烈的二分法來過日子,沒有一點禅意的話,你這個日子怎麼過,你會痛苦不堪,你會不曉得怎麼樣擺平自己?所以,不處理就是最好的處理,不擺平就是最好的擺平,你硬要一件事情把它複雜化,這個事情就會沒完沒了,該處理的事情處理完,就馬上停,所以,這個中道沒有定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這是正確的。
第一種主張修行是很簡單的,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困難,但是因爲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那麼長年累月生活在一種痛苦、煎熬的怎麼樣?錯覺當中,這個就所謂的習慣性的思想,所以我們想像,第一個要知道空,第二個要斷習氣,進入要斷習氣的階段,你雖然知道這個空,但是,那個習氣會支配著你,那麼要一次、一次減。比如說,以前一個禮拜生氣七遍,每天都生氣嘛!我現在生氣二遍,這個就叫做修行,你有在進步了。第一個要悟到空,第二個要斷習氣,那麼這樣子的話,你說修行哪裏有困難?不困難。第二種叫做認爲修行很困難的,這個比比皆是,幾乎你所到之處,他們都認爲修行很困難,爲什麼修行很困難?苟且偷安、姑息養奸,對不對?錯誤不改,然後煩惱又不斷,增長自己的惡的習慣說是灑脫,沒有辦法,你到死你也沒有辦法。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忍、能夠示現一切的外相,那麼能善、能惡,能善就是能夠行善,能夠包容惡,不是能惡是去幹壞事情,不是這個意思。能善能惡、能忍能我,能夠忍就是執著沒有一個我,也可以讓別人講話的余地,意思就是說一個悟到空性的人,他的內在裏面沒有對立的東西,他能善能惡、能冷能熱、能饑能飽、能男能女,能教人也能被人教,教化,是不是?能夠教化別人,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建議,這才叫做大丈夫,這才叫做真正進入道的一個本來面目。而我們不是,我們沒有這種能耐,我們只講別人,而不接受別人的建議,這個沒有辦法的。
有的人是認爲這個世間很苦,想修行他覺得很難,他爲什麼覺得很難?他找不到門路,他也念佛,可是他每天就幹涉別人,每天都是煩別人的事情,他不煩自己的生死,那當然沒有辦法嘛!你找不到門路,所以,修行變成情緒化的高低,感情跟理性好像水火不相容,今天理性強一點的,多念一點佛,明天感性比較強的,破口大罵、生氣,這個就是感性作用,脾氣暴躁就感性作用,完全喪失理性,就不念佛,對叁寶失去信心,那麼用情緒化,用感性修行的人,叫做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這個就是…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