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表解▪P42

  ..续本文上一页们一般人是要求这个世间很顺,是不是?

  希望家里吹冷气,老公对我好一点,出了一个孝顺的儿女,女儿漂亮或怎么样子,要求外境,一个大修行人不要求这些;一个大修行人是调伏自己的内在那种贪、瞋、痴,调伏了内在,外在的世界就和平。想要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那就必须从内在里面去调伏,眼睛永远不要看别人,永远观照自己,这样子才不会[故为生死流转之根本。]那么就逆转回来,因此,若真修行人,就是会看自己的过失,[有情因此轮回六道,障证涅槃。(涅槃为寂静之理)]。

  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这个众生的心不定,你看那个猴子,那个猴子在树上就是一分钟、一秒种也定不下来;你看这个鱼,鱼也一分钟、一秒种没有办法静,静不下来,是不是?你看那个泥鳅,一直动。这个涅槃这种究竟的寂静,是悟到空性的,懂得涅槃不生不灭道理的人,不是只有打坐,他也不一定要睡眠,才能够使他静,不需要。一切动态当中当下透视诸法不相到的东西,他秘密的观照,内心里面不安住在外面,他安住在这一颗清净的心里面,他随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慢慢会有消息。你要说把心一直定在外面,每天在干预别人是非、善恶、对错,那你永远没有成佛的一天。所以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有德行的人,德行就包括四个角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德一定要从这个慈、悲、喜、舍下手,这个人很有德行,那这个人就是很慈悲慈悲,很能够喜舍的人。

  [所知障:由法执起,为吾人迷惑相续之根本,因此迷惑而不知诸法实相,]诸法的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空,无不相就是有,所以诸法实相就是所谓的中道,[障证菩提。(菩提为无漏之智)]。你要发菩提心,就是发无漏的智慧,一个正真发过菩提心的人,他的道念是永远不会退失的。

  [61二种生死表解,二种生死:分段生死,]还有[变异生死,以有漏之善,]有漏之善就是布施后有所执着,如果布施后三轮体空,叫做无漏净善,这个要分清楚,为什么有漏呢?还执着一个有我在布施,所以这个有漏之善。就像这个碗里面装了开水,底下打一个洞,那么就慢慢、慢慢的漏掉。比如说做人很好,或者做天人不错,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惜福,把那个福报花完了,那么你还要继续六道轮回。以有漏之善,[不善业为亲因,]或者是善,或者是不善,不善就是恶业为亲因,亲因就是强而有力的因,疏因就是比较弱的助缘,亲就是强而有力的力量的因,[以烦恼障为助缘,所感之三界粗异熟果。]欲界、色界、无色界,粗的异熟果报,粗糙的异熟果报,就是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粗陋的、丑陋的四大假合的一个色身。

  [盖三界众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各随其业力因缘,而定其形体、寿命、分限段别故,]一段、一段的,今生今世做人,来世做母猪,再来是做猴子,那么有福报的人,继续做人继续修行,或者是生天享受,杀父、杀母、谤三宝的人堕地狱,那就三涂异报百千劫,再回头是几时。一段、一段[名分段生死。]再来,变异生死,变异生死几时境界的转变,没有实在的生死,只是心境的改变,没有实在的生死,[以诸无漏之有分别业为亲因,]为什么讲有分别业?因为,分别就是等于不分别,因为,他是由无漏的本性所显露出来的,所以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有分别业为亲因[以所知障为助缘,]为什么讲所知障?因为,法执没有办法完全断尽,就是到等觉菩萨还有所知障,还有最后一分的所知障,还有最后一分的所知障为助缘。

  [所感之界外净土殊胜细异熟果,]我们这个是粗糙的,这个粗糙的就会生病,头痛、牙齿痛、胃痛、膀胱炎,这个酸痛、关节炎,这个因为果报是造业来的。阿罗汉是界外的微细的、清净的异熟果,异熟果就是经过一段世间以后成熟,[其身为变异身。]身就是变异身,实在不是一个真正的色身,他会变异的,很清净。[菩萨由智慧拣择,]菩萨因为有智慧的选择,[迷惑想渐减,]这个[法执]就会渐渐的除掉,渐渐除掉,[悟证(法空)渐增,转变改易鄙劣身命,]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像我们跑百米,我们就累得要死,这个天人的话,跑什么百米,几百万公里,他动一个念头他就到,他也没有这个色身,他当然就没有什么负担,[而为殊胜妙严,]殊胜清净的庄严。[其身或大或小,其寿或长或短,皆无一定之齐限。以有变异故,名变异殊胜。]

  再来[62二空(二无我)表解,二空,我空:即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译为数取趣。]数: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趋向于六道轮回,取趣就是取着取道,趋向于五趣,趣就是五道,所谓五趣就是等于六道轮回,数数的取着于六道轮回,今生今世来再执着,再继续轮回,趋向于六道轮回,一次又一次的。[数数取生诸趣故,]数数取生:一次又一次的,投胎六道轮回[亦名曰生。因其无我,故亦名生无我,或名生空。又以无有常、]不是永恒的,[一、主宰之我,故名我空。]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就我空,是不是?[盖有情之体,]这个体,[为五蕴假合而成,乃生灭变化之法,本来常住不变之我也。]所以,我们这个这个色身就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你讲今天的享受,那完全是错觉,你今天多少的漂亮,多少人家的垂青,多少人家的欣赏,有一天就会消失。在空性里面所发现出那种巨大的安详的内敛,那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可以动摇的,不可能动摇到他的道念,悟到空性的话,因为这是变化,根本连执着动一个念头都不必。

  [法空:亦名法无我。以五蕴法,一一皆无坚实之自性胜用,为众缘和合而成,虚假如梦幻,故名法空。]其实我们修行,如果,能够在我空、法空下手,那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话,那好办了,比如说,你的感觉怎么样,你的感觉就是受,一切法不受就没有所谓的错觉,就不会起疑心。受有正、有反,那么想的话也是,既然,色、受、想、行、识,这个想也是虚妄的东西,那么你内心里面我想怎么样、你想怎么样,这个统统是虚妄的,因为,你领纳外境就加上一种错觉的想,当然就通过一种错误,所谓的选择都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用正慧,加上我空、法空,然后,以这个安详的心态,忍辱、耐心,就受一切的顺逆二境,这样子慢慢的长养圣胎,否则的话,我们了生死其实是没有份。佛在经典里面这样讲,那么祖师大德有两种看法,祖师大德认为要了生死,第一种人是很简单,并不是困难的,在这个祖师大德里面他就一直开示你,你只要掌握那种关卡,就像你进去这个黑暗的房间里面,你找到那个开关,啪!一下子就亮,你一定要用无生法修行,你用这个情绪、这个生灭法,你修到驴年、猪年,你都不会成佛。

  无生法:一切法当体即空,诸法不相到,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根本没有所谓的忍耐,连这个忍的观念都没有,这本来就空的,如果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东西,你讲你能忍它,那是对的,这个世间不是实在的东西,你讲忍耐,那是多余的一种观念,不是实在正确的观念。这个宇宙如果说我执,人生的我跟这个宇宙的法,如果是实在的,那你来讲说:我来忍耐,那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东西可以忍耐。而佛告诉我们:一切法毕竟空,连空都要空掉。空到连空的观念都没有,你想想看!你何必去忍耐这个虚假、错误的这个世间,你怎么可以用强烈的二分法来过日子,没有一点禅意的话,你这个日子怎么过,你会痛苦不堪,你会不晓得怎么样摆平自己?所以,不处理就是最好的处理,不摆平就是最好的摆平,你硬要一件事情把它复杂化,这个事情就会没完没了,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完,就马上停,所以,这个中道没有定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是正确的。

  第一种主张修行是很简单的,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困难,但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那么长年累月生活在一种痛苦、煎熬的怎么样?错觉当中,这个就所谓的习惯性的思想,所以我们想像,第一个要知道空,第二个要断习气,进入要断习气的阶段,你虽然知道这个空,但是,那个习气会支配着你,那么要一次、一次减。比如说,以前一个礼拜生气七遍,每天都生气嘛!我现在生气二遍,这个就叫做修行,你有在进步了。第一个要悟到空,第二个要断习气,那么这样子的话,你说修行哪里有困难?不困难。第二种叫做认为修行很困难的,这个比比皆是,几乎你所到之处,他们都认为修行很困难,为什么修行很困难?苟且偷安、姑息养奸,对不对?错误不改,然后烦恼又不断,增长自己的恶的习惯说是洒脱,没有办法,你到死你也没有办法。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忍、能够示现一切的外相,那么能善、能恶,能善就是能够行善,能够包容恶,不是能恶是去干坏事情,不是这个意思。能善能恶、能忍能我,能够忍就是执着没有一个我,也可以让别人讲话的余地,意思就是说一个悟到空性的人,他的内在里面没有对立的东西,他能善能恶、能冷能热、能饥能饱、能男能女,能教人也能被人教,教化,是不是?能够教化别人,也可以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才叫做大丈夫,这才叫做真正进入道的一个本来面目。而我们不是,我们没有这种能耐,我们只讲别人,而不接受别人的建议,这个没有办法的。

  有的人是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想修行他觉得很难,他为什么觉得很难?他找不到门路,他也念佛,可是他每天就干涉别人,每天都是烦别人的事情,他不烦自己的生死,那当然没有办法嘛!你找不到门路,所以,修行变成情绪化的高低,感情跟理性好像水火不相容,今天理性强一点的,多念一点佛,明天感性比较强的,破口大骂、生气,这个就是感性作用,脾气暴躁就感性作用,完全丧失理性,就不念佛,对三宝失去信心,那么用情绪化,用感性修行的人,叫做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这个就是…

《百法明门论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