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與成佛絕緣。人類兩大不好修行的,欲望和情。欲望就是指飲食、男女之欲望;情,那就是發揮了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我們無法把這個情升華成悲心,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所以,因爲你執著,阿賴耶識的名相就永遠存在,那麼因此,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能夠在一句話裏面好好的思惟:噢!原來阿賴耶識,我們無始劫來就是這個執,這個執一定要破,不破與成佛絕緣,不破這個執著的人,沒有機會成佛,也不可能修行,連往生極樂世界都會有問題。爲什麼?因爲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對娑婆世界無所留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專不生極樂。你這個愛或者這個情欲不重,那你就不會來到這個娑婆,你不把它平淡化,那沒有辦法。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專。
我們一般人,念佛的人多,往生極樂世界的少,正因爲自己認爲自己行,以爲自己有辦法,所以,不在平常的日子裏面下一點功夫,不做功夫。不做功夫,他只是會念念:阿彌陀佛,自己平常告訴自己:我做這種功德,差不多可以往生了。他並沒有經過考試啊,在沒有經過大專聯考以前,大家都可以估計,我可以考四百多,一考起來:叁百二十。跟估計的差一百分,人一直認爲自己在臨命終有辦法,到臨命終就沒有辦法,沒有考試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哪裏?考試就是每天碰到境界,能夠在情、在欲淡泊,你這個考試,你自己考試,你就知道你幾分。我們如果到臨命終才要試試看,去通過這個聯考,萬一通不過,你就麻煩大了。
我們每天面對這個境界統統叫做修行,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每天你都要試試看,你的境界有多高。感情來,你抵擋得住嗎?欲望來,你控製得住嗎?你能轉識成智嗎?在古來的禅宗,我說禅宗厲害就在這個地方。禅宗裏面有一句話:若能悟到一句,這一句就可以成佛。如果你不把這個佛法當作心地的功夫來用,而只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就算你看完叁藏十二部經典也沒有用,爲什麼?你變成是一個學者,不是學佛。佛法,它是一種功夫的表現,就是你平常你的生命一定要趕快發揮你本性上的功夫,否則的話,你一直到臨命終。你現在自已以爲行,其實一點都不行,沒有經過風吹雨打,你怎麼知道可以在冬天裏面還盛開著花朵?境界是學佛人的天堂,你要把境界當作是天堂,好好的來享受它。
以前,有一個密宗的上師,徒弟對他非常好,每天端飯,時間到就給他弄洗澡水,他非常享受,徒弟也很孝順。他不住了,他說:我要離開這個地方,回到西藏去。回到西藏以後,他的徒弟對他忤逆、不孝,他好高興。後來,對他很孝順的徒弟就跑到西藏來找他,說:上師啊!您爲什麼要離開我們?他說:唉呀!你們太孝順了,我在那裏都沒有什麼好學的,也沒有境界,你們統統順從我。我從來沒有碰到過逆境叫什麼。我在這裏有得學,那個稀奇古怪的、不孝的、叛逆的,那才知道師父的功夫。還有這種怪師父,他一定要找境界。所以,人家的修學佛法不一樣,因此,真正的功夫要用出來,那才叫真的功夫。平常講得很好聽,或者是在家居士吹噓的,那沒有用的,當你今天聽到師父這句話以後,你二十四個小時,就統統叫做修行。境界現在那兒,現在就要看功夫;每天都會碰境界的,現在就看功夫了,師父講的這叫做修行。
以及二乘的無學果,到這個位次才能夠舍,所以,二乘中的有學聖者都屬于有阿賴耶的名詞,此位的識叫做阿賴耶,爲執藏識。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二乘的無學果,已經沒有第七意識的我執,所以,就沒有這個名詞。因此,阿賴耶識到八地以上,就沒有這個名相,就沒有所謂的阿賴耶。阿賴耶是第七地以前所用的,七地菩薩以前所用的叫做阿賴耶。包括凡夫、二乘人,二乘的有學位。再來就是菩薩或者是佛果,不過,二乘跟菩薩有一點要注意的。二乘人如果自力的功夫夠,那就等于七地菩薩的自力的功夫,而不是說二乘位來才叫做菩薩,菩薩位來才叫做佛果。
就自力來講的話,阿羅漢的位置,比菩薩的位置還高,自己修證的功夫。如果就菩提心來講的話,初地菩薩雖然沒有阿羅漢的功夫,但是,初地菩薩的功夫他是因爲發大菩提心,所以,就唯識學來講,證阿羅漢的功夫,遠遠的超過菩薩的力量。這個菩薩必須到八地菩薩以上,才能夠走過阿羅漢位,因爲,阿羅漢叫做無生。就自力功夫來講,阿羅漢走過菩薩,就究竟位或者就發菩提心來講,菩薩的位次超過阿羅漢,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一點。到二乘的無學位,就沒有第七意識的我執,就沒有這個名字。
第二叫做善惡業果位,這是指第八識的果相而言,因爲,第八識是由無始劫以來的善惡業所召感的異熟果,就是你無始劫以來造這個善惡業,這是因:善因、惡因,經過一段時間就成熟叫做異熟。你造善因就得善果,你造惡因就得惡果。第八識又叫善惡業果位,召感的異熟果叫做業果位,這個位一直通到十地菩薩的金剛心,爲什麼講金剛心?因爲,他接近佛了,在唯識學裏面沒有列出等覺菩薩,十地菩薩直接就是成佛。在唯識學裏面沒有所謂的等覺,有的有談到,有的沒有談到,有的只有列出四十一個位次;有的經典有談到這個十地菩薩,再來等覺,再來妙覺,有的沒有。
這個金剛心就跟佛心是沒有什麼兩樣的,所以,此位通到十地菩薩的金剛心或二乘的無學位。這個二乘的無學位,那也不得了。這個識就改成名字叫做毘播迦,七地菩薩以前位次叫做阿賴耶,要是就果相來講的話,是通到十地菩薩、二乘的無學位,又叫做毘播迦,叫做異熟識。所以,第八意識第一個名字叫做阿賴耶,是通到第七地菩薩的二乘的有學位;另外一個名相叫做異熟識,異熟識是通到金剛心十地菩薩、二乘的無學位。
第叁、相續執持位,這是通到佛位,爲什麼相續執持位是通到佛果?因爲,釋迦牟尼佛他也會變現這個色身出來,我們衆生也有色身,那麼他要持這個五根身,令這個五根身不失。如果說成佛以後什麼都沒有,見法身什麼都沒有的話,那完蛋了,那他怎麼能夠度衆生呢?所以,以這個識,還可以執持色法、心法的萬法的種子,令這個五根不失。所以,佛也能成佛,也能示現成這個色身,正因爲有相續執持。相續執持位,在凡夫位來講,它是一種執著,在佛菩薩來講,它是一種示現,已經轉識成智了。
相續執持位,就第八意識的因相來說的,這個位通到佛果,以及盡未來際,爲什麼盡未來際?盡未來際要八相成道,要在他方世界示現成佛,所以,這個相續執持位,一定要有盡未來際,否則的話,他要度衆生的話,他怎麼樣來示現八相成道?因此此識,執持這個色心的萬法種子,令五根不失叫做相續位。衆生也五根不失,佛菩薩也五根不失,他神通妙用。就凡夫位來講,五根不失是因爲業力的執持,就佛菩薩來講是願力的執持位,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五根不失有一種是願力來的佛菩薩,有一種是凡夫業力來的,都是相續執持位。
這個識的梵語叫做阿陀那識,也叫做執持識,可見阿賴耶的特質是凡夫到菩薩第七地,或者是二乘有學位的衆生而言,那麼,這是叫阿賴耶。什麼叫異熟呢?異熟識是指菩薩的十地,或二乘無學果位的聖者而言。什麼叫做執持識呢?就是指佛果以及盡未來際的聖者而言。所以,我最聰明,爲什麼?假設你們有一點錢,你們不要去投資公司,投機就是最大的危機,最大的危機就是投機。你們沒有看過《佛心慧語》嗎?我這個人最聰明,如果你有一點錢的話,放哪裏?放國家的政府,除了國家滅亡,否則的話,你的錢永遠存在,利息雖然少一點,可是這個有保障。你要人家的利息,人家要你的本錢,所以,你投資這個風險很大的地方,到最後沒完沒了,你完蛋了,我告訴你。所以,要記住!學聰明一點。
[18緣起之相表(緣起之相,有共、不共二相,以四料簡分別之)]。這個料簡就是以前抓中藥:配藥,四種不同。料簡以現代話來講叫做分類的意思。[緣起之相—共相、不共相],什麼叫共相?共相裏面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所以,初學者,象今天我們這個大專的同學來都坐在叁樓,最起碼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聽不懂。沒辦法,因爲初學者是沒有辦法聽懂,熏習可以,講講故事,他就聽得懂。這些慢慢來解釋,認識一點也不錯,第一次聽比較艱澀。緣起之相有共相,就是我們人生宇宙的[山河大地等]一切相。什麼叫共相?[共相]就是[共業所感]。所謂共業所感,比如說你做人,對這個宇宙的認同、看法是有相同之處的。比如山河大地,你看那是一座山、大海,因爲人的業感幾乎相同,所以,看出去的世間,就會差不多。我看,這是文殊講堂,你看,也是文殊講堂,可是一只蟑螂呢?就不是看文殊講堂,這好大、好大啊,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也搞不清楚是什麼東西,一只蟑螂它知道這是文殊講堂嗎?老鼠它知道這是什麼大講堂;弘法的地方嗎?
所謂共業所感就是認知的層次不一樣,所以,我們感覺到它是山河大地。你要是說魚的話,它是生活在水裏面、海裏面,我們對這個世間,對魚很了解,魚要了解人那就難了。所以,高層次的有辦法了解低層次的,低層次的要了解高層次的就沒有辦法。佛菩薩要了解我們,太容易了,易如反掌;我們要了解佛菩薩,那難如登天。他生活在高層次裏面,心境改變,所以,這個共中共就是一切的衆生所感應的共同業力,共業裏面的共業;共相就是共業裏面的共業,共中共。比如山河大地,大家統統都看得到,喜馬拉雅山你也搬不走,那不是你家的,就是印度政府或者中國政府的,大家都可以去爬一爬、走一走這是山河大地。
共中不共就不是這樣子了,[田宅衣服等],是不是?你有你的財産,那是辛苦賺來的財産。雖然說共業,大家都住在山河大地宇宙裏面,但是,它是不共同的,你的福報是你的;他的福報是他的。同樣生活在臺灣是共業,我們的共業都投胎在臺灣,可是,有的投…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