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表解▪P6

  ..续本文上一页将与成佛绝缘。人类两大不好修行的,欲望和情。欲望就是指饮食、男女之欲望;情,那就是发挥了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我们无法把这个情升华成悲心,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所以,因为你执着,阿赖耶识的名相就永远存在,那么因此,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能够在一句话里面好好的思惟:噢!原来阿赖耶识,我们无始劫来就是这个执,这个执一定要破,不破与成佛绝缘,不破这个执着的人,没有机会成佛,也不可能修行,连往生极乐世界都会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对娑婆世界无所留恋,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专不生极乐。你这个爱或者这个情欲不重,那你就不会来到这个娑婆,你不把它平淡化,那没有办法。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专。

  我们一般人,念佛的人多,往生极乐世界的少,正因为自己认为自己行,以为自己有办法,所以,不在平常的日子里面下一点功夫,不做功夫。不做功夫,他只是会念念:阿弥陀佛,自己平常告诉自己:我做这种功德,差不多可以往生了。他并没有经过考试啊,在没有经过大专联考以前,大家都可以估计,我可以考四百多,一考起来:三百二十。跟估计的差一百分,人一直认为自己在临命终有办法,到临命终就没有办法,没有考试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哪里?考试就是每天碰到境界,能够在情、在欲淡泊,你这个考试,你自己考试,你就知道你几分。我们如果到临命终才要试试看,去通过这个联考,万一通不过,你就麻烦大了。

  我们每天面对这个境界统统叫做修行,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每天你都要试试看,你的境界有多高。感情来,你抵挡得住吗?欲望来,你控制得住吗?你能转识成智吗?在古来的禅宗,我说禅宗厉害就在这个地方。禅宗里面有一句话:若能悟到一句,这一句就可以成佛。如果你不把这个佛法当作心地的功夫来用,而只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就算你看完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没有用,为什么?你变成是一个学者,不是学佛。佛法,它是一种功夫的表现,就是你平常你的生命一定要赶快发挥你本性上的功夫,否则的话,你一直到临命终。你现在自已以为行,其实一点都不行,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你怎么知道可以在冬天里面还盛开着花朵?境界是学佛人的天堂,你要把境界当作是天堂,好好的来享受它。

  以前,有一个密宗的上师,徒弟对他非常好,每天端饭,时间到就给他弄洗澡水,他非常享受,徒弟也很孝顺。他不住了,他说:我要离开这个地方,回到西藏去。回到西藏以后,他的徒弟对他忤逆、不孝,他好高兴。后来,对他很孝顺的徒弟就跑到西藏来找他,说:上师啊!您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他说:唉呀!你们太孝顺了,我在那里都没有什么好学的,也没有境界,你们统统顺从我。我从来没有碰到过逆境叫什么。我在这里有得学,那个稀奇古怪的、不孝的、叛逆的,那才知道师父的功夫。还有这种怪师父,他一定要找境界。所以,人家的修学佛法不一样,因此,真正的功夫要用出来,那才叫真的功夫。平常讲得很好听,或者是在家居士吹嘘的,那没有用的,当你今天听到师父这句话以后,你二十四个小时,就统统叫做修行。境界现在那儿,现在就要看功夫;每天都会碰境界的,现在就看功夫了,师父讲的这叫做修行。

  以及二乘的无学果,到这个位次才能够舍,所以,二乘中的有学圣者都属于有阿赖耶的名词,此位的识叫做阿赖耶,为执藏识。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的无学果,已经没有第七意识的我执,所以,就没有这个名词。因此,阿赖耶识到八地以上,就没有这个名相,就没有所谓的阿赖耶。阿赖耶是第七地以前所用的,七地菩萨以前所用的叫做阿赖耶。包括凡夫、二乘人,二乘的有学位。再来就是菩萨或者是佛果,不过,二乘跟菩萨有一点要注意的。二乘人如果自力的功夫够,那就等于七地菩萨的自力的功夫,而不是说二乘位来才叫做菩萨,菩萨位来才叫做佛果。

  就自力来讲的话,阿罗汉的位置,比菩萨的位置还高,自己修证的功夫。如果就菩提心来讲的话,初地菩萨虽然没有阿罗汉的功夫,但是,初地菩萨的功夫他是因为发大菩提心,所以,就唯识学来讲,证阿罗汉的功夫,远远的超过菩萨的力量。这个菩萨必须到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够走过阿罗汉位,因为,阿罗汉叫做无生。就自力功夫来讲,阿罗汉走过菩萨,就究竟位或者就发菩提心来讲,菩萨的位次超过阿罗汉,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到二乘的无学位,就没有第七意识的我执,就没有这个名字。

  第二叫做善恶业果位,这是指第八识的果相而言,因为,第八识是由无始劫以来的善恶业所召感的异熟果,就是你无始劫以来造这个善恶业,这是因:善因、恶因,经过一段时间就成熟叫做异熟。你造善因就得善果,你造恶因就得恶果。第八识又叫善恶业果位,召感的异熟果叫做业果位,这个位一直通到十地菩萨的金刚心,为什么讲金刚心?因为,他接近佛了,在唯识学里面没有列出等觉菩萨,十地菩萨直接就是成佛。在唯识学里面没有所谓的等觉,有的有谈到,有的没有谈到,有的只有列出四十一个位次;有的经典有谈到这个十地菩萨,再来等觉,再来妙觉,有的没有。

  这个金刚心就跟佛心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此位通到十地菩萨的金刚心或二乘的无学位。这个二乘的无学位,那也不得了。这个识就改成名字叫做毘播迦,七地菩萨以前位次叫做阿赖耶,要是就果相来讲的话,是通到十地菩萨、二乘的无学位,又叫做毘播迦,叫做异熟识。所以,第八意识第一个名字叫做阿赖耶,是通到第七地菩萨的二乘的有学位;另外一个名相叫做异熟识,异熟识是通到金刚心十地菩萨、二乘的无学位。

  第三、相续执持位,这是通到佛位,为什么相续执持位是通到佛果?因为,释迦牟尼佛他也会变现这个色身出来,我们众生也有色身,那么他要持这个五根身,令这个五根身不失。如果说成佛以后什么都没有,见法身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完蛋了,那他怎么能够度众生呢?所以,以这个识,还可以执持色法、心法的万法的种子,令这个五根不失。所以,佛也能成佛,也能示现成这个色身,正因为有相续执持。相续执持位,在凡夫位来讲,它是一种执着,在佛菩萨来讲,它是一种示现,已经转识成智了。

  相续执持位,就第八意识的因相来说的,这个位通到佛果,以及尽未来际,为什么尽未来际?尽未来际要八相成道,要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所以,这个相续执持位,一定要有尽未来际,否则的话,他要度众生的话,他怎么样来示现八相成道?因此此识,执持这个色心的万法种子,令五根不失叫做相续位。众生也五根不失,佛菩萨也五根不失,他神通妙用。就凡夫位来讲,五根不失是因为业力的执持,就佛菩萨来讲是愿力的执持位,那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五根不失有一种是愿力来的佛菩萨,有一种是凡夫业力来的,都是相续执持位。

  这个识的梵语叫做阿陀那识,也叫做执持识,可见阿赖耶的特质是凡夫到菩萨第七地,或者是二乘有学位的众生而言,那么,这是叫阿赖耶。什么叫异熟呢?异熟识是指菩萨的十地,或二乘无学果位的圣者而言。什么叫做执持识呢?就是指佛果以及尽未来际的圣者而言。所以,我最聪明,为什么?假设你们有一点钱,你们不要去投资公司,投机就是最大的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投机。你们没有看过《佛心慧语》吗?我这个人最聪明,如果你有一点钱的话,放哪里?放国家的政府,除了国家灭亡,否则的话,你的钱永远存在,利息虽然少一点,可是这个有保障。你要人家的利息,人家要你的本钱,所以,你投资这个风险很大的地方,到最后没完没了,你完蛋了,我告诉你。所以,要记住!学聪明一点。

  [18缘起之相表(缘起之相,有共、不共二相,以四料简分别之)]。这个料简就是以前抓中药:配药,四种不同。料简以现代话来讲叫做分类的意思。[缘起之相—共相、不共相],什么叫共相?共相里面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所以,初学者,象今天我们这个大专的同学来都坐在三楼,最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听不懂。没办法,因为初学者是没有办法听懂,熏习可以,讲讲故事,他就听得懂。这些慢慢来解释,认识一点也不错,第一次听比较艰涩。缘起之相有共相,就是我们人生宇宙的[山河大地等]一切相。什么叫共相?[共相]就是[共业所感]。所谓共业所感,比如说你做人,对这个宇宙的认同、看法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山河大地,你看那是一座山、大海,因为人的业感几乎相同,所以,看出去的世间,就会差不多。我看,这是文殊讲堂,你看,也是文殊讲堂,可是一只蟑螂呢?就不是看文殊讲堂,这好大、好大啊,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也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一只蟑螂它知道这是文殊讲堂吗?老鼠它知道这是什么大讲堂;弘法的地方吗?

  所谓共业所感就是认知的层次不一样,所以,我们感觉到它是山河大地。你要是说鱼的话,它是生活在水里面、海里面,我们对这个世间,对鱼很了解,鱼要了解人那就难了。所以,高层次的有办法了解低层次的,低层次的要了解高层次的就没有办法。佛菩萨要了解我们,太容易了,易如反掌;我们要了解佛菩萨,那难如登天。他生活在高层次里面,心境改变,所以,这个共中共就是一切的众生所感应的共同业力,共业里面的共业;共相就是共业里面的共业,共中共。比如山河大地,大家统统都看得到,喜马拉雅山你也搬不走,那不是你家的,就是印度政府或者中国政府的,大家都可以去爬一爬、走一走这是山河大地。

  共中不共就不是这样子了,[田宅衣服等],是不是?你有你的财产,那是辛苦赚来的财产。虽然说共业,大家都住在山河大地宇宙里面,但是,它是不共同的,你的福报是你的;他的福报是他的。同样生活在台湾是共业,我们的共业都投胎在台湾,可是,有的投…

《百法明门论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