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P3

  ..續本文上一頁然是依什麼爲體?你講出來,佛聽聽看。

  [午二 詳與诘破]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

  這句話意思是說:你好好的觀照,看一下,鑒別一下,你要弄得更清楚,在這個妙明的見性當中,是以哪個爲自然的自體性呢?這個見性是以明——明亮的明相,就是有光線的明相,來當作是自然的自體性?還是依靠暗的,暗相爲自體性;或者是依靠,[以]就是依靠,或者是以虛空來當作是你自然的自體性?或者是以阻塞——有障礙的塞,爲你的自然的自體性,佛要他好好的冷靜思惟、鑒別,你講自然,行!以什麼爲自然的自體性?[此就中诘問。謂妙明真見、遍見諸緣,汝且觀察,此妙明見中,以見何者爲自然之體,此二句爲總诘。此見爲複下,約明、暗、空、塞四緣,逐一別诘]。[诘]就是問,問清楚。[以明]如果是你用這個明相來當作是自體性,[爲自者,謂以見明者爲自然體]。底下叁例就知,[下叁例知]。

  [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這段對初學佛法來講,相當的困難!阿難!若明爲自,如果你把這個明相,來當作是自然的自體性,換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你依靠明相,才有這個自體性的話,假設說了!應不見暗,爲什麼呢?因爲明走了,你這個體性就跟著走了,暗來,你就看不到,所以叫做應不見暗。就是:如果你只依靠明爲自體性,那麼,暗來就看不到,因爲明、暗是對立的,是互相取代的。明相現前,你才有體性的話,那麼,暗相來你根本看不到。明走了,你就跟著走了,這個體性就跟著走了。如果我們的見性,只跟前明顯現的話,明走了,我們見性就跟著走了,暗來,就看不到暗了。這個自然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依靠明,認爲是自然的自體性,那麼,明走了,暗現前,這個體性就沒有了,所以,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那等到了塞的時候,應不見塞;因爲虛空已去,不複存在了。如是乃至,諸暗等相,若諸暗等相,把它當作是自體性,則于明時,就是明相現前的時候,見性斷滅,雲何見明?見性斷滅。如果你把種種的暗相,來當作是你自然的體性的話,那麼,暗才存在這個自然的體性,明相現前、有明相的時候,見性就斷滅,因爲不複存在嘛!雲何見明?可是,相反過來的,你爲什麼暗來見暗,明來見明呢?既然我們的見性已經跟著暗走了,爲何你現在很清楚的可以見到明?意思是:暗去,見性也是不動;暗來見暗,明來見明,無關于見性。

  [此難破。若以見明爲自然體者,自然應當不變],不變就是有一個體性。[既以明爲自,只應見明],意思是:依靠明才有自體性,明走了,暗就絕對看不到。[至于明去暗來,應不隨緣,不能見暗,方成自然]?才叫做有個自然的體性存在。[以空爲自等],如果是以虛空爲自體性,[例此可知。如是乃至,超略以塞爲自,應不見空?諸暗等相者:子夜黑月,雲霧晦冥等,皆爲暗相,既以暗爲自然體,自應不隨明緣,故難]就是反問。[以則于明時暗滅],明相現前的時候,暗就滅,[見性應當斷滅],但是,見性不斷滅,爲什麼?[雲何明時仍舊見明]?意思是:見性無關于明暗。[既然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那表示如如不動的心性[乃是隨緣],緣現,無關于獨立的見性,外面的明、暗,可以隨緣顯現,但是,無關于見性。[有何自然之義]?自然如果有體性,自然則無法隨緣的意思,有何自然之義呢?有什麼自然呢?你找不到體性![初正遣自然竟]。

  [辰二 正遣因緣 (分二)]

  [巳初 阿難翻自然而疑因緣]

  [二 如來約不變義以破之 今初]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阿難說:必此妙見,這妙明的見性叫做妙見。這個妙明的見性,而此妙見之性,非自然就是:並非外道的自然。前面被佛所破,現在轉執著因緣法,佛陀連因緣法都破!現在講的是究竟無上的大法——首楞嚴大定,無關于外在的因緣。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空來見空,塞來見塞,無關于明、暗、空、塞,都不相關。阿難錯把見性認爲是緣起。阿難被佛所破斥了,了解這個妙性,妙然的天性,妙性天然的見性。而此妙見之性,亦非外道所講的自然。[發明],就是發現,[明]就是明了,我發現了,我明了了!在這裏要小心:阿難不是真的悟到如來藏性那種發明,意思是:我現在有所體悟了,而這個體悟不是真正的大悟,非真的悟到如來藏性的發明,只是有所理解。這個妙見是因緣生,前面破跟外道自然混在一起,現在阿難轉計因緣法。喔!我知道了,這個見性是因緣生的!底下就沒什麼肯定,心猶未明,前面講的自然被佛陀所破,現在轉計成因緣;可是他的體悟到底對不對呢?阿難不敢肯定;不敢肯定,他就說了:心猶未明,但是,心還不是真正的悟。咨詢如來,是義雲何,此妙性是否合于因緣性!我這個妙見,是否合于因緣性呢?佛陀一直講因緣法,自然會落入這個因緣的觀念。前面佛破外道的自然,阿難現在知道外道的自然觀念錯了,放下。現在變成因緣,就問如來: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到底究竟的見性是什麼?這個見性到底是不是合于佛平常所講的因緣性?

  [當機聞佛難破自然,轉疑因緣]。這個因緣就是二乘人所執,包括我們學佛的凡夫,也執著有因、有緣、有果;不知道說佛陀正是方便善巧,怕你落入外道的斷滅見,所以講因緣是破外道的。但是,你著一個因緣,就見不到清淨自性,它迥脫根塵,獨立存在。[故曰:必此妙明見性,非是自然,我今發明,必定是從因緣所生]。因爲昔日佛所說的因緣法,所以,必定是從昔日佛所說的,因緣法所生。因爲從一開始就是因緣……而阿難就是落入這個觀念,衆生不是著此,就是著彼;不是著彼,就是著此,總是擺脫不了緣起的假相、意識型態的觀念。[此之發明,不是真智發明真理,乃是對待發明,故心猶未曾明悟,必須咨詢(問也)如來],還要問問佛陀,[是前來各科,所說遍常之義,雲何符合因緣性;誠是未明],實在是不了解,這個見性是不是合于因緣所起之性?是不是因緣法才有見性?[今教不但不墮自然,兼亦不墮因緣]。佛爲二乘人方便所說的因緣法。意思是:不究竟,佛所講的因緣,是暫時方便說,不究竟,非是究竟第一義。現在開楷顯實,《楞嚴經》是開權顯實,究竟講首楞嚴叁昧,一點都不能停留在善巧方便的。諸位!佛教最重要的是般若智慧,佛教最貴的就是首楞嚴叁昧。叁昧正定是佛教最可貴的,一個人心有定,他的氣質就完全出來,無論他的行住坐臥,他的內心裏面完全安祥、完全解脫。所以,一個人心在定,這個定的時候必須要從持戒,攝心爲戒開始。所以,只要我們肯,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佛道;但是,衆生他不肯,他就存留這些習氣。[肯]是什麼意思?說:我們以佛爲模範,佛就是身、口、意清淨。諸位!你至少可以做到身跟口。身,譬如說:殺、盜、淫,你稍微注意一下;再來,這個口業的話,如果你肯下功夫,一輩子統統講好話,從現在起,不必到下課。叁業,這個口業最好守,也是最難守。看看你有沒有志氣,朋友之間,或者是學佛的人,法師或者是護法居士,或者是出家、在家,在一起談,談正知、正見、談解脫法。這樣子的話,能夠守口如瓶,下定決心,就斷!在佛前自己發願:我這一輩子絕對守口如瓶,口業絕對清淨!諸位!不難啊!比較難的是什麼?比較難的是心控製不住,比較難的是這個。就是習氣,起心動念。所以,要學佛,不能說我等到臨命終,我現在每一分、每一念,都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佛法是心法,心外無佛,心淨則國土淨,心外也沒有極樂世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要往內心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生極樂世界的道上一直前進。

  我們現在無明、煩惱、習氣是不能等到臨命終的,你千萬不要說:我現在聽到正法、佛法,開始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不親近善知識,也不聽經、也不聞法,把中間這個全部都打斷,我聽到佛法以後,喔,生死重要,就不聽經、不聞法、不親近大善知識,那就是斷掉!斷掉以後,不懂得說念念提升極樂世界的正念。諸位!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升自己的正念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極樂世界前進。一個人一聽到佛法以後,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親近大善知識、也不聽經聞法,不解佛教的究竟義理,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怎麼樣?你們不要扶我,我不搭飛機、也不坐車,我要用走的,從高雄走去臺北,行嗎?爲什麼不行?你眼睛看不到路的指標!一個眼睛好的人,用走路的,是可以從高雄走到臺北的,因爲他有眼睛看!眼睛就是解,解如目,行如足,你不解如來的真實義,你如何把這句佛號念到爐火純青呢?根本就不可能,會害死衆生的,是很可怕的思想。所以,我們要了解,要開采如來藏性,要明心見性,要開大般若智慧,要理解佛的心到底是什麼?要念念提升正念,諸位!你正在往極樂世界前進,絕對不容許無明、煩惱在你心中作崇,同時你的日子也會過得很好!禅宗有句話:不能離相修行,注定這個人一輩子要過痛苦的日子,他痛苦的日子絕對沒有辦法離開他。他沒有辦法跟意識型態煩惱切割,他會一直困擾又困擾,想要把它化解,又沒有智慧,絕對沒有辦法的,被綁死!所以,聽經聞法重要、親近大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一個人不聽經聞法,就會說:耳聾的人要去聽交響樂曲,你能聽到什麼聲音?但是,告訴諸位喔:眼睛瞎掉的人,他的見性存在的喔,所以,有時候瞎子的修行比你更快!爲什麼?我不顛倒、不起分別,我認真念佛、聽經聞法,反而更快!耳朵聽不到的人,他的覺性是存在的,他剛好不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