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段叫做疑违自宗,好象有违佛所讲的自己的思想,叫做疑违自宗。就是阿难怀疑佛陀所讲的,是不是违背了以前所讲的思想?所以,世尊也曾经以前在楞伽山,讲《楞伽经》的时候,为大慧菩萨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外道的自然就是透过无明,佛教讲的自然是本自寂然,也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恢复妙然的天性那一种自然;不是没有破无明,任其自生自灭,不理它、不管它的一种自然,完全不同!佛教讲的妙性天然,是破无明,见法身,是开采、开悟如来藏性的;外道讲的这个自然,完全是无明的,而且是意识型态,依据推论出来的。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就是佛法,佛却说因缘;因为外道常说自然,而佛就说因缘法,来破自然;当然非彼外道,因缘法绝对不是外道自然的境界,当然非彼外道境界,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再讲一遍,说:世尊也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而佛说因缘法,破了外道的自然。所以,佛说了因缘法,当然非彼外道的境界。
[此举昔日自宗。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也就是你要听《楞伽经》,要飞上楞伽山,没有神通是上不了的!所以,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叫做不可住。[佛依此而说《楞伽经》,表法殊胜,非二乘所能及。 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当机,等者等余众故。佛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广辩内教,与外道不同之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者,清凉云:无因论师,计一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就是放纵它,没破无明,完全建立在无明烦恼。[如彼偈云: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他们外道的偈颂说:到底是谁开凿出河还有海?还有堆积这么高的山岳呢?是谁削这个荆棘,而画出这个鸟兽呢?画出这个禽兽,一切无有能生者,根本就没有能生它的,是故我说为自然,而佛说业感缘起的,业感,它就生,我们今生今世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呢?是业感,业力所感召而来的。[此则拨无因果,不立修证],这句话不立修证,就是放任无明,不去破除无明。[佛说因缘以破之],为什么要讲因缘来破这个外道呢?让大家众生重视因缘果报的可怕,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不能像外道这种放任自然,不立修证,拨无因果,叫做修行。
[故曰:我说因缘,非彼境界。]就是佛所说的因缘法,绝对当然不是外道,讲自然思想的这种境界,[如楞伽经颂云:我说唯钩锁,离诸外道过,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彼坏钩锁义]。钩锁,有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环环相扣,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一个钩锁接一个钩锁。这个钩锁就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缘起,这个钩锁就是互为钩锁,就是缘起。任何法不能单独存在,都必须有前因,还有外缘,一定会产生后果的。所以,我说万法,也就是都是有缘起的,如果是十二因缘,也是环环相扣,为钩锁。[(钩锁,即是因缘,取相连不断义,十二因缘,名十二钩锁)]。就是环环相扣的意思。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老死,死了以后再来,无明又行……这个十二因缘,有三世十二因缘;有二世双生的因缘;有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这个讲起来又是很多、很深。
离诸外道过,为了离开外道的断灭见;或者是常见,所以,佛说万法都是环环相扣的钩锁的,都是有因果的。若离缘钩锁,意思是:离开了这个缘起法,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就会变成外道的无因论了,彼坏钩锁义,就是不能坏缘起的义理。[又因谓种子亲因],种子就是我们的亲因缘。[缘谓资发助缘,内而三乘等性,须假宿生善根,种子为因;复假如来教法,以为外助之缘,方生诸乘所证之果;外而百谷等物,亦须种子为因,水土为缘,方生芽等,大异于彼外道所说,故曰非彼境界]。意思就是:万法必须统统假借缘起,不是像外道这样讲的。
经文,[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离远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它这个文言文太省略了,以致于看起来很吃力,一般人一看,根本看不懂!我今观此:我现在看到这个佛所说的觉性,就是觉缘之见性,觉缘遍十方的见性。自然,自然就是好象相同于外道所讲的自然。再讲一遍:我今观此佛所说的觉性自然,这个觉性自然的存在,又好象外道所讲的自然。佛所说的非生非灭,非生就是本有;非灭就是究竟不坏,非生就是:不是假借缘起而生,不是生出来,意思就是本有的。这个觉性是一直存在,尽未来际它仍然存在的,叫做非灭。我们这个觉性自然,非生非灭,是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似]就是像,[非因缘]就是自然。就是说:又像外道所讲的自然,与彼自然。与彼自然就是说很像。又好象佛所说的这个非因非缘,当体即空,听起来本性具足,自然的具足,又好象相同于外道所说的自然,这个自然的道理差不多。[与]就是同彼自然。所以,看起来,前面就是说:佛所说不得非因非缘,当体即空,也可以这样解。彼自然,彼外道所说的自然外道的道理差不多。现在整个搞混了!再讲一遍,佛陀所讲的非因非缘,这个自然存在的觉性,妙性天然的觉性,又类似外道所讲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这样子来讲。所以,前面所讲的非因缘也是自然,是佛所讲的妙性天然,当体即空的意思。非因缘把它拆开来,叫做因当体即空,缘当体即空,要这样拆开来解。非因缘就是非因非缘,就是佛所说的当体即空的妙性天然的那一种自然,听起来又好象是外道所说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我阿难被搞混了!云何开示,如何来开示佛道的妙性天然,与外道的自然,到底是同还是异,令佛弟子不致于误入群邪。群邪就是外道可怕的知见。获真实心,获得如来真实的心,妙觉明性。我再讲一遍,平铺直叙下来,你会更清楚!我今观此:佛所说的觉缘的见性遍十方界,妙性天然,自然存在。而佛所说的这个妙性天然,自然存在,就是非生非灭,是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听起来就像佛所说的非因非缘,妙性天然存在的那种自然本觉妙性,同外道所说的那个自然的道理差不多,我们如何请示佛陀来开示,我们佛性的妙性本自具足的自然本性,与外道所说的自然这个理,到底是同还是异?能令佛弟子不误入外道的知见,获得如来真实的心,妙觉明性,才不致于误入歧途,修佛道又变成外道,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首句判同外计。谓我今观此,觉缘见性,亦成自然。非生非灭三句,谬取],[谬]就是错,错取[如来所显见性之义,以证成之。非生者,由来本有;非灭者,究竟不坏,即不失不灭科义。若有动、有还、有杂、有碍、有分、俱属虚妄颠倒,前显不动、无还、不杂、无碍、不分,故云远离。此实大乘]究竟之[正理],现在《楞严经》是大乘究竟之义,[迥超凡情外计],凡夫的情执、外道的计着。[阿难不达],阿难不了解佛意,[反取之以证自然],反而误认为佛陀讲的妙性天然,把它误认为外道的自然。[故曰似非因缘(即自然),盖外道自然,佛昔所破,今佛所说同彼自然,此疑违昔宗]。阿难自己怀疑说:佛现在所讲的,跟以前讲的不一样,产生怀疑。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者:意谓佛之所说,与外道自然,或同或异],是相同,还是有所不同?[固所未谙],就是不熟悉。[云何开示分明,令知拣择,不入群邪,顿获无戏论之真实心,而证妙觉明性之全体大用耶?初阿难约遍常义疑自然竟]。
[巳二 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 (分二)]
[午初 责惑索体 二 详与诘破 今初]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这段就是感叹,感叹就是说:要找到那个根器很利的,很难!这个如果咱们中国的祖师,早就大悟了!去,二句话就解决了;阿难却搞了老半天!你所想到的问题,阿难他老人家都替你想好了,你要问什么,他都替你想好,其实阿难就是代替众生而问,所以大权示现。众生想到的问题,阿难统统想到了,你要问的,他都替你问完了!佛告阿难,佛很无奈的就说了:我这样很辛苦的,如是开示种种的方便,已经把究竟的真实义告诉你了,汝犹未悟到究竟如来藏性,你把这个见性,妙性天然惑为无明那一类的自然,变成外道的自然。
[此破自然。先呼当机之名,而责之曰:我今前来八番,如是开示,费却许多唇舌,或直显],或者是[旁通,或明彰],[明彰]就是很明显的显示;或[曲示],就是绕一个弯,方便来开示,[曲示]就是善巧方便开示。[种种权巧方便,无非将一真实相之道],实相无相无不相的道理,[告知于汝,汝犹未能悟见性为真本,反乃惑为自然],把佛教讲的见性的真本,搞成外道的自然,[岂不辜负于我哉]!
佛云:[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这一段对不见性的人来讲,听起来很吃力、很困难!阿难!如果你讲的,像外道的自然,你自须甄明,甄明:你要好好的分别、鉴别。有自然体,有不有一个自然的体性?意思是说:离尘是否有自体性?你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依什么为自体性?你依靠什么来讲自然?整句的意思是:阿难!如果说:你一定要提到外道的自然,你一定要好好的鉴别,有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离尘是否有自体性的自然体?你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依什么为自性呢?
[若汝必定,以此觉缘周遍不动,性非生灭,以为是自然者],外道思想的自然。[自当甄别明白],[甄别]就是审查、区分,好好的明辨一下。[有一自然之体],[体]就是体性,[方可。初责惑索体竟]。自然一定有自然的体性嘛!所以,这一段是责惑索体,就是责备阿难迷惑,变成自然了,指导佛性变成自然的外道。好!你讲自然,没关系!你自…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