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P5

  ..續本文上一頁我師父在世的時候,這樣是違背他的願力,他旁邊撿一支樹枝,把他的肉掀開來,結果裏面全部無量無邊的蟲,就滿他的願了!因爲畢竟會壞、會爛的,我們就做如是的供養,我看到這個《高僧轉》,感動得掉眼淚,真是了不起!有沒有要這樣做的?你交代我,我來做,我們內門鄉也很大片。就是這樣,悟到天地與我一體的,所有的我執、我見、色身,完全看透,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他會放不下,這個叫做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人!

  了知見性,離四句,絕百非。[精覺妙明:即是見性,以不變之覺體,純一無雜曰精覺;以隨緣之妙用,靈明不昧曰妙明,此申其正義。體既不變,故非因緣];因緣它就會變,生滅法叫做因緣法。[用既隨緣],既然不是生滅,但是,他能如如不動,卻可以大用。用既隨緣是什麼意思?就是般若智慧能夠大用,不是無明外道,外道絕對不是精覺妙明,如來藏性,妙真如性。所以,絕對不是無明的外道的自然性。[故非自然,此屬第一重遣]。此屬第一重,所以,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又一解]:又另外一種解釋,[精覺者,見精之體,親依本覺之性,從妙起明,即明而妙,寂照雙具,故曰妙明。衆生不達,即明而妙,不變之義,固執而爲因緣,則屬權宗];權宗,不究竟義,非究竟第一義谛,叫做權宗。[不達即妙而明,隨緣之義,固執而爲自然,竟成外計],變成了外道,修學佛道變成外道。[故囑以當知:如是精覺妙明,本如來藏,既非因緣,亦非自然。因緣自然,皆爲戲論],爲什麼叫戲論?完全擺脫語言、文字、意識型態、觀念、符號、對立、二元論、二分法,完全進入絕對,講因緣、自然,都是戲論,都是生滅意識心,現在要進入絕對的如來藏性,是不容許有善巧方便的,你必須悟到究竟實相第一義谛。[古德雲:非因緣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羅萬象光中現,尋之不見有根源]。意思是:我們的如來藏性不是假借因緣生,它是獨立存在的;它也是不是外道所說的無明,所顯現的那種自然。是妙中之妙玄中玄,在森羅萬象當中所顯現的;這[光]就是般若智慧,森羅萬象的般若智慧就顯現了。尋之,如果你要去追尋,不見有源頭,無始無終,隨時都可以顯現。[上但反诘,此申正義,下更疊拂]。疊拂就是再一次的遣除、遣相,一切的執著統統要遣!

  B段,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那個[不]就是非,非非因緣,非非自然。這是B段,B段就是遣A段的,知道嗎?第二層就是遣第一層,這個非因緣,非自然,就是第一重。所以,第二重加一個[非]字,就是連那個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也要放下。

  經文,[非不因緣,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看C段,無非不非,[無]非[無]不非,這個[無]要有二次;底下無是無非是,[無]要用二次,更不容易!

  打開《楞嚴經表解》:

  第一重:非就是非因緣,非自然。第二重:非不因緣,非不自然,B。第叁重:C就分二段,無非因緣,無非自然,就是不可著一個因緣相,不可以著自然。第四重: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第五重:最後一個就是是跟非是,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第六重: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第一重這個是破凡夫還有外道,因爲凡夫跟二乘人都著一個因緣,非因非緣是破凡夫;亦非自然是破外道的執著。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這一段是破二乘人;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這一段是破權教菩薩。

  簡單解釋一下,非因非緣,這個是破凡夫跟外道的情執,以凡夫執著這個因緣,外道執著這個自然,如果凡夫和外道離開了執著因緣和自然,就是離凡夫跟外道的執著。第二段,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非不]就是[是],就是因緣了。如來藏性不離因緣,如來藏性就是妙性天然的意思。非不因緣就是如來藏性要顯現,必須在緣起法裏面顯現,它雖然是絕對獨立存在,但是它可以運用一切緣起法,緣起法本來就空。換句話說:緣起就是假,假放下,那一念就是真,所以,非不因緣,就是是因緣,也就是如來藏性就在因緣法裏面顯現;它不是因緣法,可是,能夠大用現前,非不因緣就是不離因緣法的意思。非不因緣就是非非因緣。非不自然就是:非非自然,就是自然。意思是:本性本來就具足。這一段是破二乘的法執,因爲這個二乘已經證入人空了,法執猶存,如果能夠進一步離開法執的話,也就是超越二乘人的這個境界,入菩薩的境界。第叁跟第四:無非不非,無是非是,C跟D,是破權教菩薩的微細的法執。無非不非,無是非是,就是微細法執,他入于實相的境界,因此佛的意思是:不但是因緣、自然,因緣,就是佛講的正因,包括那些外道的自然,自然就是邪因,無論是正是邪,統統要離!什麼是正知?什麼是正見?正知就是沒有正,也沒有邪;正見就是沒有邪見,也不著一個正見,叫做正知正見。正就是絕對的正;知就是絕對的知。這個知就是不知見立知,因此我們要了解,因緣是佛陀一時善巧的方便,這個也要放下。這段是破權教菩薩微細的法執,要讓權教菩薩入于究竟的實相的境界。因此,佛的意思,不但因緣、自然,正邪二因要離,非因緣,非自然也要離,統統要離!至于離無所離,也就是諸情妄盡,法法皆真,如來藏性就會顯露。

  一切修學佛道不可以在戲論裏面一直探討,師父曾經講過:修行大悟它是真槍實彈的東西,就是這個道理,離一切戲論、因緣、自然,包括那個非因緣、非自然、無非無不非、無是無非是,統統要放,要離!那你就知道,修學佛道就不是兒戲了!哪裏是說簡簡單單拜拜佛、念念佛,這樣就可以解決的?修學佛道沒有下真實的功夫,就會微細的能所煩惱不斷。

  [首句非不自然上]面,[應有非不因緣一句,但是遺脫矣!非不之不字,即是上非因非緣],只是文言文念起來很美,其實就是指上面的。[不]字就是前面講的非因非緣,講不因不緣又很難聽!非不因緣,非不自然,喔!又很好聽![亦非自然之非字],也是一個非自然的[非]字,意思是:這個[非]字要念二次了。[以因緣自然,皆是妄情計度,故上以非字遣之。恐轉計不因緣,不自然,仍舊未離戲論,故更以非字遣之,曰:非不因緣],非不因緣之下,[非不自然(即非非因緣,非非自然)]。非非因緣就是不離因緣,負負得正嘛。非非自然也是負負得正,就是因緣法,就是妙性天然,意思是:本性就是具足的,自然本性。[此以非遣非,即遣上兩句,此屬第二重遣],再一次的遣。底下更細了,[無非不非者:無字雙貫,非與不非,此爲蹑遣],依前面而遣。[以一無字,蹑遣前四句,應具四個無字,屬第叁重遣]。就是: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合雲:無非因緣,無非自然,(遣第一重)]因爲第一重就是非因緣,非自然,在這裏把它遣除;[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無不非因緣就是前面講的:不非因緣,就是無非不因緣。無不非自然就是:無非不自然,就是前面二個,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把它除掉。[即遣非不因緣,非不自然,與遣第二重,不非非不義同]。不非即非不的意思。意思是一樣的,不非就是非不,非不就是是,負負得正嘛,就是因緣。

  [無是非是者,無字亦雙貫,是與非是。此爲對遣,防其對非計是,對是計非]。所以,在如來藏性裏面沒有是跟非。諸位看:C跟D就是這樣,無非不非,有個非,無是不是,你看!加一個是跟非,統統不對,所以叫做防其對非講是,對是計非。[或聞上文,諸非盡遣,仍然計是,故更以無字遣之。亦有四句,應具四個無字,屬第四重遣]。剛剛我們講的ABCD,都標好了。[合雲:無是因緣,無是自然;或聞是既不存,非仍成立;再以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非是二字,亦即非字,到此重重疊拂,妄情自盡]。諸位!不遣除還不知道什麼是盡不盡,愈遣就愈迷糊,真的,連念到哪進而都不知道。讓大家了解一下,佛法有多辛苦!

  師父要用白話文,徹底解釋這一段:當知我們的見精,本覺、本妙、本圓的本性,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它非因,因當體即空;非緣,緣當體即空,因爲因是依靠外面存在的;緣是依靠外面存在的。所以,如來藏性非依外在的因,也絕對不是依靠外在的緣;也絕對不是外道無因論所講的自然。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也不能講它不是因緣。因爲它就是不能離開因緣,離開因緣無法顯示如來藏性。雖然獨立存在,在緣起法裏面可以大用現前,所以,非不因緣就是因緣法,不可以離開因緣法而顯如來藏性。非不自然,也不能說它不是自然,因爲妙性天然,就是自然,而這自然存在,是破無明的本如來藏性,它就是天然妙性,無一法不具足就是自然,但不是外道無明所講的存在的自然。無非無不非,如來藏性裏面,沒有一個非,還有一個不非;如來藏性裏面不可以加一個是,還有加一個非是。也就是說:如來藏性無非因緣;如來藏性無不非自然;如來藏性裏面,非因緣跟自然統統無,如來藏性裏面,不非要破除,就是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是絕對的,不可以安一個是因緣,或者無非是,都不行!所以,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也就是如來藏性裏面,不可以加一個非,或者是不非;不可以加一個是和不是,因爲本自具足,絕對獨立的存在,不是因緣,不離因緣;于因緣法裏面,可以展現一切般若的大用,如是慢慢的體悟,這樣子。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若能離一切妄執計著之相,即一切法之本相。這個很重要!心能離一切妄情計著相,就是不加一個執著、妄想、分別、顛倒見,心若能離一切妄情計著之相,徹底放下緣起如幻的假相,即顯現一切法的本相,如來藏性就顯!簡單講就是:執著、分別徹底放下那一刹那,真如實相,如來藏性立刻就顯現。但是,刹那見到不代表永恒,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叁昧的功夫。剛剛師父已經講了:心不能離相,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