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值得貪婪的,沒有一種東西是值得去執著的,因爲它是敗壞之相。[感傷真心不失,顛倒受淪,故致垂泣矣!我雖承佛如是妙音:如是指法之詞,即指上叁科妙音,乃贊佛說法微妙音聲;佛音具足衆妙,乃總贊之曰:“妙音”。悟妙明心:即指領悟上叁科,所顯見性。阿難前求發妙明心,佛向阿難眼中指出,顯見性即是妙明心,阿難領悟不動]的心性、[不滅]的心性、[不失之見性。元所圓滿:指不失科中,包括虛空曰圓,周遍萬法曰滿,所顯廣大圓滿之義;常指不滅科中,真常不滅之義;住指不動科中安住不動之義。此述聞法雖悟本心,下乃歸功意識]。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說:而我體悟到佛,現在所說的法音。現以緣心,[以]就是用,[緣心]就是第六意識心;[允]就是實實在在是我所瞻仰的。意思就是:他是用第六意識攀緣心,意思就是贊歎說:第六意識也有很大的功能啊!不是全部都不好。佛陀並不是說否定第六意識不好,是說還有更進一步的真心。

  [而字轉語詞,悟佛法音,是猶但領其文,未谙],[谙]就是熟悉,[其旨,觀下未敢認取可知。阿難以聞解之功,全歸重于聽法緣心],這個[緣心]是什麼?就是生滅意識心,意思就是:用生滅意識心在聽經聞法。[故曰現以用也緣心,緣心即第六意識,緣慮分別之心,而能聞法領悟,有大功能。允所瞻仰者:允誠義,謂此緣心,是誠]是實在[我所瞻依仰慕,而不能舍者,若舍此心,憑誰聞法領悟耶]?

  [徒獲此心,未敢認爲本元心地]。

  徒獲,突然聽到這個真心妙明,得到這個妙明之心,叫做徒獲此心。突然得到這個真心,怎麼樣?未敢認爲,還沒有這個能力,還不敢確認這個是不是我們真心的本元心地,還不敢這樣確定。

  [此心,即妙明心。衆生日用施爲,一一無非承其恩力,鹹皆迷而不知,故歸功于緣心,阿難亦複如是,故曰:徒獲此心。獲者得也,其意徒得此心,而未敢認爲本來圓滿,元來無失,常住心地。其故何也]?是爲什麼呢?[因不得其用,故未敢認也]。還不懂得如何用真心。[倘若認此,則必舍彼,卻後將何承領佛法?縱不惜緣心],就算不珍惜這個生滅的意識心,[而獨不重佛法乎]?難道不可以重視佛法嗎?[所以躊躇],[躊躇]就是猶豫不決的樣子。所以,躊躇[莫決],猶豫不決。[觀此阿難則真妄雙迷]。真心還沒有獲得,知道意識心是妄。現在是二空,二頭空。[倘]假設。假設[無根性真心],中間加一個之,意思更清楚。無根性之真心,[豈能聞法]?這個就是第一個疑惑。[聞既不聞,則分別緣慮之心,何自而有]?從哪裏來?又另外一個疑問。

  [全承根性恩力,反疑不得其用,此迷真也;聞法領悟之心,離塵即無分別,塵有則生,塵無則滅,完全無體],無體就是無自體性,就是外面的生滅的外塵,引起內在的意識生滅心,那個就是不實在的,叫做離塵無自體性。這些意識心是用來攀緣六根、六塵的,不同于清淨自性,清淨自性,緣不緣統統存在,無關于根、塵。所以,禅宗講:迥脫根塵,是什麼?大徹大悟,悟到什麼?就是迥脫根塵。超越六根生滅的意識攀緣能見之心;也超越了所見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因緣,叫做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所以,真修行人,是不受六根、六塵的影響。也就是說:悟到就是要什麼都放得下。

  如果我們不是聖人,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裏面,處理我們內主裏面的煩惱,愈短就表示愈有修行。如果說:一件小事隔了叁個月;有的兄弟一輩子喔,爲了一點點觀念,怒目相視,一輩子,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來,有時候,一個觀念、一點點財産!學過儒家的思想、或者老莊的思想,就會看得開!就是佛法不講,我看過的書,《老子》、《莊子》、《烈子》、《大學》、《中庸》,等等這一些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以老子的思想最高超,無爲而治,接近佛法,是最高超的。但是,講的還是不夠究竟,還是佛法講的最徹底、最究竟,連那個老子的思想,都有超越一般的思想,不是普通的思想。這無爲法,當然不是佛所講的那麼究竟,所以,老子也是不簡單,生在不與佛同世。因爲老子比較早。聞法領悟之心,離塵即無分別,塵有則生,塵無則滅,完全無體。[不過妄有緣慮分別,執認不舍,此迷妄也。既是真妄雙迷,何得稱悟?直至叁卷末,獲本妙心,常住不滅,方敢認取此心,方是真悟]。這個離塵有體性,還有離塵無體是性,是重要的。離塵無自體性,就是妄識;離塵有自體性,就是真心。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希望佛陀哀愍我,宣示這個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圓音:即佛最勝口輪“但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圓音,即是一音。佛之音聲,圓滿普被,諸方異類,聞之皆同本音,一音具足一切音,故稱圓音;一切音不出一音,故曰一音。佛音爲衆生作增上緣],諸位!注意聽,沒有辦法作親因緣,要很注意這個[增上緣]。佛陀只能作爲衆生得度的增上緣,修不修行要看什麼?看親因緣,就是看自己了。佛陀在遺教叁經裏面講:佛陀就像一個好的醫生,開出去的藥,應病與藥,就是你知道什麼病,他開出什麼藥,服一不服,非醫之咎也。你服用這一副藥,和不服用這個藥,已經不是醫生的過錯了。我今天也是這樣,文殊講堂有這個因緣講這個《楞嚴經》,你聽與不聽,這不是我的過錯,你不來,我也沒有辦法!師父也只能作爲大家的增上緣,修不修行,要看你宿世的善根。[隨根差別,現衆多聲,猶如一雨所潤,草木大小,隨根受益,有緣隔遠,如在一堂]。

  [疑根者:謂致疑之端,乃疑自、疑人、疑法,叁疑中疑法也]。對法有疑問。[此疑根之于心,非大雄大力之世尊,莫能拔之。此即緣心、真心,誰取、誰舍,莫衷一是],緣心,這個就是生滅意識的攀緣心、生滅意識的能緣心,叫做緣心。真心就是真如、如來藏性,到底是誰取、誰舍?莫衷一是。[如人惑于歧途,莫知所向],就像一個人迷惑在這個歧路,不知道方向。所以,修學佛道,沒有大善知識是完全沒有辦法的,這個路是走不出來的,一團迷茫。[故求拔疑根,令到不疑之地,庶可歸無上道,無上道,即不生不滅之果覺,須識不生滅之因心,庶可圓成矣!初阿難求決取舍竟]。需要了解這個,要認識這個不生滅的因地心,因地心就是: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就是這個道理。初發心是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涅槃妙心修行。其實成佛也是這個心,成佛以後就是當初這顆心;這一顆心就是成佛的心,不二的。

  [辰二 如來力爲破顯 (分二)]

  [巳初 破緣心有還]

  [二 顯見性無還 巳初分]

  [叁 午初破所緣之法 二 破能緣之心]

  [叁 指各有所還 今初]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先解釋一下:佛告訴阿難:汝等聽經聞法的人,尚且是以生滅意識攀緣心來聽法,此本來真如的不可得的法性也變成生滅的心所攀緣。也就是說:此法亦緣,也就是把法性真空變成意識型態的觀念。直接了當講,你用生滅心聽法,就算佛講的是不生不滅,也會被你扭曲,變成生滅法。就是說:不悟的人,聽經聞法,永遠是瞎子摸象,可是,又不得不摸。他會揣摩:到底開悟是什麼境界?到底不生不滅是什麼東西?他會一直想到說:那個是什麼意境。因爲他沒有悟,他就一直想盡辦法要去體悟……就是這一念,就是轉真心爲無明;轉不生滅爲生滅。所以,世尊告訴你,領悟如來藏性的不生不滅的心性;但是,我們用生滅意識的緣心聽法,此法亦緣。不生滅的法,就會變成生滅的意識心所緣,也會變成生滅法。這一句話重點就是說:如來藏性很難去領悟、去體會,世間衆生不管你用什麼方式,要去說、要去指出,統統不對!因爲跳脫不出,以前的語言、文字、意識型態的範疇。沒有辦法的!所以,要進入佛門的領域,實屬困難!

  有個大學的教授,教中文,年歲大了,那時候我懂一點佛法,要去度他。這個男的老教授,七、八十歲,我想:有因緣就跟他簡單說這個法。但是,因爲我年歲太輕,他覺得佛法也沒有什麼。後來慢慢接受了,結果有一天吐血而死,來不及了,年歲太大了,聽到佛法。從我接觸二年來,我們一直就想辦法,可是,沒辦法,無能爲力。他那個脾氣暴躁,善根也不夠深,就算點到這個佛法,他也不想接受;就算接受了,也熱不起來,只有我們單方面沒有用的。所以,後天所學習的語言、文字,變成一種學曆的時候,它只是一個謀生的工具。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學習如何生存是很容易的,只要我把欲望降低,就很容易生存的。但是,學死之道難,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是很不容易的一門學問,要面對死亡,要有多大的勇氣跟智慧?我們現在就是要學習面對死亡,而且這一天一定會來到,提前做准備的人,是幸福的,是有福報的!不是說像世間人,不敢面對這個死亡。連死人、棺材擺在那個地方,他都要繞道。他連走過去棺材前面都不敢,談到死亡就免談,談都不敢談!不敢談死亡這個問題,就能解決死亡嗎?不!不行的,因爲那是千真萬確,是一定要觀對的,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的,這樣才了解佛法、佛陀的偉大。

  要是只有吃、喝、玩、樂,學習如何生存。說實在話,只要不是戰爭,你肯吃一點苦,大家其實都有飯吃,只是吃得飽、吃不飽;吃得好、吃不好,就這樣分別而已啊!佛法可不同,佛法是要面對,叁界六道輪回的真正的大問題,死亡是一切的毀滅?還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生,就是走向死亡,這個是就像春夏秋冬一樣自然。人一呱呱落地,就一定要面對死亡,一個都逃不掉,提前准備的人是有福報的!就像在座諸位,能夠知道死亡逼迫著我們,死亡要面對著我們,而且我們也有一天一定要面對,不是你不要去談它,沒辦法避…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