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贪婪的,没有一种东西是值得去执着的,因为它是败坏之相。[感伤真心不失,颠倒受沦,故致垂泣矣!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如是指法之词,即指上三科妙音,乃赞佛说法微妙音声;佛音具足众妙,乃总赞之曰:“妙音”。悟妙明心:即指领悟上三科,所显见性。阿难前求发妙明心,佛向阿难眼中指出,显见性即是妙明心,阿难领悟不动]的心性、[不灭]的心性、[不失之见性。元所圆满:指不失科中,包括虚空曰圆,周遍万法曰满,所显广大圆满之义;常指不灭科中,真常不灭之义;住指不动科中安住不动之义。此述闻法虽悟本心,下乃归功意识]。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说:而我体悟到佛,现在所说的法音。现以缘心,[以]就是用,[缘心]就是第六意识心;[允]就是实实在在是我所瞻仰的。意思就是:他是用第六意识攀缘心,意思就是赞叹说:第六意识也有很大的功能啊!不是全部都不好。佛陀并不是说否定第六意识不好,是说还有更进一步的真心。
[而字转语词,悟佛法音,是犹但领其文,未谙],[谙]就是熟悉,[其旨,观下未敢认取可知。阿难以闻解之功,全归重于听法缘心],这个[缘心]是什么?就是生灭意识心,意思就是:用生灭意识心在听经闻法。[故曰现以用也缘心,缘心即第六意识,缘虑分别之心,而能闻法领悟,有大功能。允所瞻仰者:允诚义,谓此缘心,是诚]是实在[我所瞻依仰慕,而不能舍者,若舍此心,凭谁闻法领悟耶]?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徒获,突然听到这个真心妙明,得到这个妙明之心,叫做徒获此心。突然得到这个真心,怎么样?未敢认为,还没有这个能力,还不敢确认这个是不是我们真心的本元心地,还不敢这样确定。
[此心,即妙明心。众生日用施为,一一无非承其恩力,咸皆迷而不知,故归功于缘心,阿难亦复如是,故曰:徒获此心。获者得也,其意徒得此心,而未敢认为本来圆满,元来无失,常住心地。其故何也]?是为什么呢?[因不得其用,故未敢认也]。还不懂得如何用真心。[倘若认此,则必舍彼,却后将何承领佛法?纵不惜缘心],就算不珍惜这个生灭的意识心,[而独不重佛法乎]?难道不可以重视佛法吗?[所以踌躇],[踌躇]就是犹豫不决的样子。所以,踌躇[莫决],犹豫不决。[观此阿难则真妄双迷]。真心还没有获得,知道意识心是妄。现在是二空,二头空。[倘]假设。假设[无根性真心],中间加一个之,意思更清楚。无根性之真心,[岂能闻法]?这个就是第一个疑惑。[闻既不闻,则分别缘虑之心,何自而有]?从哪里来?又另外一个疑问。
[全承根性恩力,反疑不得其用,此迷真也;闻法领悟之心,离尘即无分别,尘有则生,尘无则灭,完全无体],无体就是无自体性,就是外面的生灭的外尘,引起内在的意识生灭心,那个就是不实在的,叫做离尘无自体性。这些意识心是用来攀缘六根、六尘的,不同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缘不缘统统存在,无关于根、尘。所以,禅宗讲:迥脱根尘,是什么?大彻大悟,悟到什么?就是迥脱根尘。超越六根生灭的意识攀缘能见之心;也超越了所见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因缘,叫做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所以,真修行人,是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也就是说:悟到就是要什么都放得下。
如果我们不是圣人,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处理我们内主里面的烦恼,愈短就表示愈有修行。如果说:一件小事隔了三个月;有的兄弟一辈子喔,为了一点点观念,怒目相视,一辈子,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有时候,一个观念、一点点财产!学过儒家的思想、或者老庄的思想,就会看得开!就是佛法不讲,我看过的书,《老子》、《庄子》、《烈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一些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以老子的思想最高超,无为而治,接近佛法,是最高超的。但是,讲的还是不够究竟,还是佛法讲的最彻底、最究竟,连那个老子的思想,都有超越一般的思想,不是普通的思想。这无为法,当然不是佛所讲的那么究竟,所以,老子也是不简单,生在不与佛同世。因为老子比较早。闻法领悟之心,离尘即无分别,尘有则生,尘无则灭,完全无体。[不过妄有缘虑分别,执认不舍,此迷妄也。既是真妄双迷,何得称悟?直至三卷末,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方敢认取此心,方是真悟]。这个离尘有体性,还有离尘无体是性,是重要的。离尘无自体性,就是妄识;离尘有自体性,就是真心。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希望佛陀哀愍我,宣示这个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圆音:即佛最胜口轮“但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圆音,即是一音。佛之音声,圆满普被,诸方异类,闻之皆同本音,一音具足一切音,故称圆音;一切音不出一音,故曰一音。佛音为众生作增上缘],诸位!注意听,没有办法作亲因缘,要很注意这个[增上缘]。佛陀只能作为众生得度的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什么?看亲因缘,就是看自己了。佛陀在遗教三经里面讲:佛陀就像一个好的医生,开出去的药,应病与药,就是你知道什么病,他开出什么药,服一不服,非医之咎也。你服用这一副药,和不服用这个药,已经不是医生的过错了。我今天也是这样,文殊讲堂有这个因缘讲这个《楞严经》,你听与不听,这不是我的过错,你不来,我也没有办法!师父也只能作为大家的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你宿世的善根。[随根差别,现众多声,犹如一雨所润,草木大小,随根受益,有缘隔远,如在一堂]。
[疑根者:谓致疑之端,乃疑自、疑人、疑法,三疑中疑法也]。对法有疑问。[此疑根之于心,非大雄大力之世尊,莫能拔之。此即缘心、真心,谁取、谁舍,莫衷一是],缘心,这个就是生灭意识的攀缘心、生灭意识的能缘心,叫做缘心。真心就是真如、如来藏性,到底是谁取、谁舍?莫衷一是。[如人惑于歧途,莫知所向],就像一个人迷惑在这个歧路,不知道方向。所以,修学佛道,没有大善知识是完全没有办法的,这个路是走不出来的,一团迷茫。[故求拔疑根,令到不疑之地,庶可归无上道,无上道,即不生不灭之果觉,须识不生灭之因心,庶可圆成矣!初阿难求决取舍竟]。需要了解这个,要认识这个不生灭的因地心,因地心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这个道理。初发心是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涅槃妙心修行。其实成佛也是这个心,成佛以后就是当初这颗心;这一颗心就是成佛的心,不二的。
[辰二 如来力为破显 (分二)]
[巳初 破缘心有还]
[二 显见性无还 巳初分]
[三 午初破所缘之法 二 破能缘之心]
[三 指各有所还 今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先解释一下:佛告诉阿难:汝等听经闻法的人,尚且是以生灭意识攀缘心来听法,此本来真如的不可得的法性也变成生灭的心所攀缘。也就是说:此法亦缘,也就是把法性真空变成意识型态的观念。直接了当讲,你用生灭心听法,就算佛讲的是不生不灭,也会被你扭曲,变成生灭法。就是说:不悟的人,听经闻法,永远是瞎子摸象,可是,又不得不摸。他会揣摩:到底开悟是什么境界?到底不生不灭是什么东西?他会一直想到说:那个是什么意境。因为他没有悟,他就一直想尽办法要去体悟……就是这一念,就是转真心为无明;转不生灭为生灭。所以,世尊告诉你,领悟如来藏性的不生不灭的心性;但是,我们用生灭意识的缘心听法,此法亦缘。不生灭的法,就会变成生灭的意识心所缘,也会变成生灭法。这一句话重点就是说:如来藏性很难去领悟、去体会,世间众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要去说、要去指出,统统不对!因为跳脱不出,以前的语言、文字、意识型态的范畴。没有办法的!所以,要进入佛门的领域,实属困难!
有个大学的教授,教中文,年岁大了,那时候我懂一点佛法,要去度他。这个男的老教授,七、八十岁,我想:有因缘就跟他简单说这个法。但是,因为我年岁太轻,他觉得佛法也没有什么。后来慢慢接受了,结果有一天吐血而死,来不及了,年岁太大了,听到佛法。从我接触二年来,我们一直就想办法,可是,没办法,无能为力。他那个脾气暴躁,善根也不够深,就算点到这个佛法,他也不想接受;就算接受了,也热不起来,只有我们单方面没有用的。所以,后天所学习的语言、文字,变成一种学历的时候,它只是一个谋生的工具。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习如何生存是很容易的,只要我把欲望降低,就很容易生存的。但是,学死之道难,要学习如何面对死亡,是很不容易的一门学问,要面对死亡,要有多大的勇气跟智慧?我们现在就是要学习面对死亡,而且这一天一定会来到,提前做准备的人,是幸福的,是有福报的!不是说像世间人,不敢面对这个死亡。连死人、棺材摆在那个地方,他都要绕道。他连走过去棺材前面都不敢,谈到死亡就免谈,谈都不敢谈!不敢谈死亡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死亡吗?不!不行的,因为那是千真万确,是一定要观对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这样才了解佛法、佛陀的伟大。
要是只有吃、喝、玩、乐,学习如何生存。说实在话,只要不是战争,你肯吃一点苦,大家其实都有饭吃,只是吃得饱、吃不饱;吃得好、吃不好,就这样分别而已啊!佛法可不同,佛法是要面对,三界六道轮回的真正的大问题,死亡是一切的毁灭?还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就是走向死亡,这个是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自然。人一呱呱落地,就一定要面对死亡,一个都逃不掉,提前准备的人是有福报的!就像在座诸位,能够知道死亡逼迫着我们,死亡要面对着我们,而且我们也有一天一定要面对,不是你不要去谈它,没办法避…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