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八▪P4

  ..續本文上一頁面前,也沒有說問訊一下世尊,他說:瞿昙!就叫佛陀的名字,你打開《楞伽經》,裏面就是講外道,狂妄還有我慢,說:瞿昙!就是直接叫佛陀的名字;虛空是有盡還是無盡?佛陀就不回答。到最後的時候,他還是很我慢、很驕傲地離開。旁邊的這個徒弟實在是看不過去,世尊就說:你看!一個人心入于我慢、外道的知見,就是釋迦牟尼佛來,都救不了他!所以,我們學佛道是降伏自我,我們不可以把自己變成外道,我慢就是變成外道啊!爲什麼?所有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時間、每一個空間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我們心性的東西,都是我們唯心現量的東西。所以,愈學佛的人,他就愈有包容性。如果說:你修了什麼宗派,沒關系;今天我修了某某宗派,我就看這個宗派也不順利;看那個宗派也不順利;看這個道場也不順利;看那個法師也不順利,你小心著魔!慧律法師!您看什麼有不順的嗎?沒有啊,統統順。爲什麼?都是我心所影現出來的,看不順,你就是對不起我的心性,恨你就變成我自己的負擔,它會反作用的。

  譬如說:這是個撫尺,我們的心譬如說是大地一樣的,這個心本來就是無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有攻擊性、毀謗性,你就變成這樣子(師父拍撫尺,啪一聲),小小的。小小的逆境,你看不起別人,小小的看不起,你傷害了自己的清淨心了。如果你一直想要去殺了對方,或者是一定非置對方于死地不行,打得很大聲,啪!它反彈就愈大,這個就很簡單,叫reaction force,叫做反作用力的。諸位!學佛是要學什麼事都要看得順,你不懂得叫做恒順衆生嗎?恒順衆生就是明心見性,不跟自己的動念對抗,叫做恒順衆生;要不然,你認爲恒順衆生是什麼呢?你認爲恒順衆生是順一切其他的衆生嗎?錯了!我們內心裏面的念頭一直生起來,叫做衆生啊!爲什麼叫恒順呢?就是喜悅的心。充滿著喜悅的心,恒順自己的起心動念,充滿著慈悲喜舍,而不是去對抗。跟衆生對抗,就是跟自己過意不去。我們如果了解心性是絕對的東西,哪裏都是我們自己的家,傷害任何的衆生,就是傷害自己;傷害任何植物,也是傷害我們自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樣慢慢的去理解的。爲什麼要恒順衆生?你跟衆生過意不去,其實就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了;隨喜就是功德。恒順衆生就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心境。爲什麼?他不跟自己作對嘛!不是恒順那個無明喔,不是恒順那個習氣喔,是恒順佛性喔,諸位!不要搞錯了,連那個壞事你也隨喜;連那個殺人放火,你在旁邊:好啊!好!你完蛋了。不能弄錯,恒順衆生不能搞錯方向,是恒順清淨心、恒順佛性。

  [所知二字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礙正知見],所知就是我們清淨自性本來是無所不知,但是,因爲被障住了,就是所知的智慧被障住了。因此,書讀愈多的人,所知障就愈重,我是指世間人,不是指學佛人。他學習了種種語言、文字,學曆愈高,有時候就愈難度,但是,一讓他轉過來就不得了![即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又名理障,能障所證法空之理]。所以,前面講:煩惱障就是著事相之障。理障是對法空、空性的道理不了解。[《圓覺經》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則入如來大圓覺海。”又二障,據天臺宗所分:煩惱障即界內見、思],就是見、思二惑。[見乃分別所起惑],分別心所起的惑。[思],思惑,[乃任運所起惑]。[任運]就是時時刻刻。[所知障,即界外塵沙、無明。塵沙謂于外境,不達唯心,遇事生執],碰到事情就會産生執著,既然是唯心,就沒有東西可以執了,就沒有能所了。[無明謂于所修證,不達性空,隨分起愛]。

  [阿難初果之人,但破我執分別,我執俱生仍在,是尚爲煩惱障所纏,而所知障全未解脫,故曰:“二障所纏。”然障纏必有所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其因也。良猶誠也],就是誠。[寂者不動搖;常者無生滅。此之心性,即是真心實性,具在衆生根中。心性二字,若單用一字],用一個[心],或者用一個[性]字,也就是它是指體,也是指用,單用一個字,[則體用雙兼,若雙用二字],譬如說:用[心性]兩個字,[則體用當分]。性就是體,心就是用。所以,佛學裏面,有時候一個字、兩個字,含義多少不一樣。[以靈知謂之心,以不變謂之性。誠由迷此真心實性,所以認彼妄識,而爲二障所纏矣]。錯認我們心性爲意識心。

  (翻開《表解》,看下表:

  二障:㈠煩惱障(就是我執)分:

  一、分別我執——粗乃作意分別之惑。作意就是刻意的,也就是後天對意界的攀緣,不是指在深層的潛意識裏面,深層的八識田中,微細意識,不是指這個;是指後天對境界上的執著、作意分別。五利使爲體,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見惑,這個都已經講過了。

  二、俱生我執,俱生就是先天性的,人一出生,他就是我執,從小時候:這東西就是我的!到了念書,什麼也是爲我自己;到了長大,還是爲我自己,所以,這個我執是二六時中都存在,包括晚上睡覺的時候作夢,那個我執還是斷不了,還是[我]。所以,這個俱生的我執,這個意識型態是特別的強!所以,說實在話的,學佛的人要斷掉這個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實在就已經夠難了,就何況哪一些完全不學佛的人。所以,碰到了佛法,是非常幸運的人!

  細乃是任運俱生之惑,細:微細。任運俱生:就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五鈍使爲體,鈍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個俱生我執就是思惑,分別我執就是見惑。

  見思二惑又名——事障—障人天勝妙事故,障涅槃。障礙不生不滅的涅槃,斷障即證故,這句話一般人看不懂,這個要加幾個字,你就看得懂:若斷煩惱障,即證涅槃故,它這個意思就是這樣,要不然,這幾個字他寫得很少,你看不懂。

  屬于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對根本無明講的,枝末的意思,就像樹木的樹幹還有樹枝,樹木分樹幹還有樹枝,樹幹就是根本無明;樹枝的話叫做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比較好斷,這是六識所執。

  ㈡所知障(稱爲法執)

  一、分別法執,就是取境所知,就是分別而起的法執(粗)乃是心外取境,不達外境唯心。認爲六根、六塵、六識建立的十八界,都是實在的,而不知道這些境界其實都是唯心,這稱爲分別法執。

  二、俱生法執(就是法愛所知)就是任運而起的,就是法愛所知,對法的貪愛,(細的)乃是自生法愛。自生法愛的意思就是:自己認爲自己很有修行,或者對某一個法特別的喜歡、特別的著。《金剛經》裏面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還是要舍離的,不是讓你貪著的,法是借著佛陀所講的真理,從生死的此岸,要讓你解脫到彼岸的,法不是讓你執著的,法是讓你還沒有悟以前暫時依靠的,如果悟了,法法皆空。乃自生法愛,不達修證性空。

  分別法執就是塵沙惑;俱生法執就是無明惑,又名——理障——障法空理故;——又名障菩提——斷障即證故。這個要加幾個字:若斷所知障,即證菩提故。要不然,這幾個字實在是看不懂。屬于根本無明。這根本無明就像樹幹一樣的,七識所執。屬枝末無明的,就是二乘人所斷,旁邊寫好斷。屬根本無明的,就是菩薩最後所斷的,七識所執的。七識所執的就是分別法執,還有俱生法執,這個就非常困難了!

  所知障,[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智境,被障住了,障所知的智境。本來我們有無量的智慧,卻被障住了,我們本來就是有佛性,本來就是佛;可是被障住了,障正知見。

  七識把八識的見分執爲自我,謂之法我執。我們已經講過了,第七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意思就是:在這個精神、能緣的見分上,強加一個[我],還有一個法執,就是第七意識的作用。

  

  約本覺迷時說,就是本覺迷的那個時候來說。

  

  上面是本覺,下面是始覺。爲什麼呢?後面要講到,不必再翻一次。

  [阿難已覺妄識,搖動不寂,生滅無常,故責己不知寂常心性,意欲舍妄求真,與前所求真際所詣,迥然不同。前仍認識爲心,但責己不知真處],不知道真心的所在。[今聞妄識無體,乃責己不知真心],責備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真心。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無有法財曰窮]。所以,其實沒有學佛的人叫做窮人;有學佛的就是富有的人,有座諸位!你們統統是富有的人,就算你們身上的金錢不多,但是,我們充滿著知足、充滿了智慧,聽經聞法,擁有法財。[無所棲藏曰露,即貧窮孤露,無有華屋,可以安身立命也。發妙明心者],剛剛我們念過了,[即本妙元明之心。妙是寂義,明是照義,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若言其寂],[寂]就是空,[一段光明,照天照地]。本體是空寂,但是,它能作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若言其照],如果說它的作用,[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它的體是無形無聲的。[如雲棲大師所雲:“寂湛常恒,靈明洞徹”者是也。此心雖是衆生本有,迷不自知,故求如來,而啓發之。以期破除二障也。開我道眼者:即求開見道之眼],這個[眼]不是眼睛,[屬智眼],智慧之眼、[心眼、非浮塵眼根,與勝義眼根可比]。浮塵根就是我們的肉眼;勝義根就是我們眼睛的神經系統,我們今天來講叫做視神經,叫做勝義眼根。[阿難至此,已知認見屬眼],是屬于心才對,阿難搞錯了!這個見性屬于眼睛是屬于眼睛,這是阿難認錯了,是屬于心才是對的。[與認識爲心],[識],就是妄識。[心],就是真心。把這個能推、推測、分別的妄識心,認爲是自己,佛陀說:弄錯了!那個是妄識心,爲真心。[同一錯謬],這是不對的![故求開道眼,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觀照,照見楞嚴定體。下文如來十番顯見,會四科融七大,皆爲發妙明心,開道眼,應其所求也。初阿難舍妄求真竟]。

  [癸二 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