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顆粒微塵等同法界的空,平等無二,它當體就是空,並沒有實體可言,唯心現量。[是則不出因緣矣]。因緣的建立是承認有顆粒微塵的實在性。
經文,[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爲什麼如來,包括二乘人的因緣、權教菩薩的因緣法,還有外道的自然兩種都被排擯掉,如果排擯了自然、外道的無因論,還情有可原,還能接受,現在連佛自己講的因緣法統統要排擯,意思就是說:這個就是不究竟的。
[上段執昔權義,此文疑今實教。阿難曰: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擯棄之?若單遣自然,原是外計],外道所執著、計著的,[因無可疑];本來就沒有什麼疑問的。[而並遣因緣],阿難過去是靠因緣法,很多過去證阿羅漢果是因爲: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證阿羅漢果的。爲何今天如來連這個證聖果的因緣法都要排擯?[有違自宗]。是違背了佛陀以前自己講的話,[果系何意],這到底是爲了什麼?佛爲什麼作如是說。[而我現今不知,雙非因緣、自然],雙非就是非因緣、非自然,[斯此也義之所歸屬]?這個道理是哪裏才是歸屬呢?[此句即言不知雙非之旨,屬于何宗何教,故下請佛開示]。
經文,[惟垂哀愍,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惟願如來,垂慈哀愍:哀憐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淺,不知非因緣非自然,斯義所屬。今求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法]。不能了生脫死叫做戲論,不能達到佛的究竟義統統叫做戲論。[此阿難所請之法,正是四科所說雙非之法,因緣是學者世間戲論,自然是非學者世間戲論],[學者]就是學習佛法的人。因緣是學習佛法人的世間戲論,因爲它不是究竟義。非學者就包括外道,還有非學佛法的人,這是世間戲論。二個都是世間戲論,外道當然是世間戲論,無益于生死;而二乘、權教菩薩也是學佛的,這個也是世間戲論,因爲不究竟義。[非因緣非自然,即無戲論法],無戲論法就是最究竟第一義谛、實相法。[此法亦即中道了義。中道者不偏有無二邊,謂之中道];不偏有、不偏無叫做中道,在這裏要特別注意、警惕。我們講不著兩邊即是中,諸位!沒有中,佛法上不能死在名相裏面。這個中道,《雜阿含經》有講了,學習佛法要學習中道,所以,大部分的人,在中道裏面仍然是形成一種概念,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餓,這個就是中道;大部分的人,中道仍然停留在這個角度,不要著世間緣起的有,千萬也不可以著斷滅的無,這個叫做中道。但是,這個中道事實上不存在,無所住就是中道;離一切相就是中道;離有、離無就是中道;法本不可說就是中道,中不可說,說,即不是中,這強化大家正確的觀念。[非因緣,即妙性不滯于有爲,非自然,即妙性不墮于無爲,有無雙遣,中道現前;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這個[無]有兩種,一種是外道斷滅的無,一種是二乘人證悟的無爲,所以,這個[無]有二個角度。[爲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所請之法,即佛已說之法,迷而不知,更爲疑請,故佛責以,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者此也。初阿難轉疑雙非竟]。
[寅二 如來進示圓旨 (分叁)]
[卯初 責迷許說 二 總喻性相 叁 別詳七大 今初]
[圓]就是無缺,這個就是佛證悟的境界,佛證悟到究竟圓滿,所以,佛所說出來的法音就叫做圓音,佛所表達的義理叫做圓旨,圓滿不可擊破的,佛是究竟覺悟。
經文,[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
[此如來述其應求施教之意。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昔日因緣之教,乃應求小乘者而說],不是爲最上乘根器而說。[汝自淫室歸來,悔恨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妙定];妙定就是圓定就是本性的定,當一個人證悟佛的究竟義的時候,戒、定、慧全部具足,圓戒、圓定、圓慧,這是最上乘。[是汝先已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即是應汝所求,而施汝大教。今時,即叁番破識以後之時],叁番破識:破妄識無處、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在七處征心裏面講過了。[十番顯見,克就根性],我們每一個人,眼根它裏面就有不生滅性,所以,單從根性開采出來這個[直指真心],從眼根開采出來眼的見性,從耳根開采出來的叫做聞性,其實是同一性。[攝事歸理,會通四科,即性常住,會相歸性。真心者,第一義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爲什麼叫即事即理,理就是無生,事就是千差萬別,複雜的千差萬別的事相,其實同歸一個畢竟空理、畢竟無生之理。這句話很重要,就是把千差萬別複雜的情緒放下,而見到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單純的如來藏性。所以,化有爲無是修行人,化繁爲簡是修行人,化生滅爲不生滅是修行人。
有一個實在聽不懂爲什麼法塵的生滅其實是本不生滅?爲什麼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我現在用一個比喻來感受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其實生滅本空,叫做不生不滅?譬如說我現在後面放一面大鏡子,全部都是大鏡子,能夠很清楚的照射出來,注意看看能不能體會出來。諸位,車子跑過去,鏡子有沒有影現車子?有。車子影現到鏡子,鏡子有沒有生滅?鏡子的相有沒有生滅?當然有,鏡子的相,車子確實開過去。叁個人走過去、一堆人從鏡子前面走過去,鏡面又顯現這些人。我們從相來講的話,鏡子所影現出來的相確實有來去、生滅!好!現在用手摸鏡面,鏡子的體,你會發現鏡子永遠在那邊,並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就這個鏡子的體,其實都沒有什麼增加跟減少。爲什麼?那面鏡子還在啊!
這樣能體悟,顯現在如來藏性的前面這些事相,就是當體即空,就是無生的理,這個無生的理,從來不生,從來不減,從來也不滅,沒有什麼生滅、增減。這樣的話,會歸到如來藏性,全體皆空的話,修行就完全不一樣,日子過得也完全不一樣,一日千裏,見到什麼你內心裏面入于寂靜法,知道是幻。什麼是佛?心入于大寂靜法,是真阿蘭若處,這個是佛;心如如不動這個是真正的道場。一般找事相上的道場,是找外面好的環境,這個道場也不爲過,也很好;而真正的道場是在大寂滅處,內心無所增減、生滅,那個是真正甯靜的道場。
就像以前舉衛生紙這個例子,諸位,衛生紙晃到左邊、右邊,虛空有沒有被影響?沒有。我昨天說衛生紙裏面有沒有虛空,你說有;我把它揉成一團,你有沒有看虛空跑出來?沒有。虛空並沒有在衛生紙裏面,如果說虛空有跑到衛生紙裏面來,那麼,我再把衛生紙打開來,你應該可以看到虛空進入衛生紙,事實上也沒有。所以,無論衛生紙怎麼變化,包括把它撕破,你有沒有看到虛空被撕裂呢?沒有。那我們就很清楚,相怎麼變化,無關于本性,一切有爲本來就是虛幻,當體即空,就是無爲,如果你想要體悟佛法,就必須全部放掉,六根、六塵、六識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你統統要放下!包括你今天布施了百千萬億的財産、你今天弘宗演教,度無量無邊衆生,必須統統放下,因爲沒有這回事。
什麼是大徹大悟人的心境,就是萬事休,沒有一樣不休,沒有一樣放不下。他絕對不會行善而卡在行善的觀念;他絕對不會看到一個惡人而嫉惡如仇,而卡在惡的觀念;他絕對不會說我今天很有修行,然後告訴別人說:我非常有修行!乃至于在夢境裏面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起一念的滿足心,認爲:我最有修行!大修行人沒有這樣子,完全進入畢竟空寂的心性裏面,沒有一點東西可以拿來驕傲別人的;也沒有一點東西拿來自卑、矮化自己,因爲沒有的東西,硬要用什麼情緒、語言來表達,統統不對!所以,入于大寂滅的人,沒有能、沒有所,性相本來就空,如是體悟絕對的胸量,與法界性同,那麼,就隨緣過日子。因爲他知道萬法都是本空的東西,也沒有空的相。
學佛的人,能夠把複雜的事相變成無生的簡單理。把全妄全真,這個[妄]包括妄心、妄識、妄境。諸位!如果說妄是站在破除執著的角度講,開采出了真心的話,那就不一樣了,六根是真、六塵是真、六識也是真。六根是真,這個時候六根叫做根性;如果開采出真心,六塵叫做法界性,平等;六識心開采出來,如果悟了叫做六識性,它都是性啊,六根性、六塵性就是法界平等性,六識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這個沒有一法不是真實的。所以,妄是站在衆生沒有悟的時候講;真是開采出來的佛性,而且也不著一個真,著一個真就變成妄,所以,這個真做絕對。[非因非緣,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義(第一義也),真如實相,無戲論之法,早爲開示,何待更請]?
經文,[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阿難就是不能體悟到緣起性就是無生;他能體悟到空無自性,仍然著有一種東西使它緣起。這因緣觀就是必須站在因的角度、緣的角度、果的角度,就是必須站在連續性的相上角度來談論,才有因緣法。如果了悟說因空、緣空、果也空,當體即空,就回歸當下,沒有因、沒有緣、沒有果,究竟實義來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何以故?凡所有相,當體即空,它就不是因緣法。空,就是連因緣都是化作究竟實相的第一義谛,一個顆粒微塵、一朵花叫緣起,在二乘人的角度;在佛的角度,一個顆粒微塵,就是法界平等心性;一朵花的緣起法,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每一個念頭意識心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六根就是法界平等的見性;六塵就是法界平等的法性,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就是法界平等的識性,識是分別,當體即空就是識性,就是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本來就沒有分別,如鏡照鏡,就像鏡子照這個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