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境,雖有分別,可是其實沒有分別。

  識並不是不好,我們從以前聽經聞法,老是卡在語言文字的觀念說:識是生滅、識是執著、識是分別;現在在究竟義裏面要轉過來,識不見得不好,但看有沒有執著?識是一種觀念,如果執著就變成陷阱,如果不執著,觀念不是壞事,你有善惡的觀念,你才不會去造惡,你才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你有是非的觀念,你才會選擇是的去作,是非觀念不是不好,問題在于執不執著?觀念沒有好、沒有壞,如果你見性般若,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難道聖人沒有善惡觀念嗎?不是,這個觀念通達般若的妙智,這個善惡等同沒有。可是,般若妙智當然能夠棄惡從善,他當然有智慧的抉擇能力。因此要如是的體悟,根、塵、識並沒有好跟壞,是真正從心,有沒有悟?有沒有迷?迷了,就壞了;悟了,那就是佛,就是迷悟之間、一念之間。

  爲什麼講妄想因緣而自纏繞,就是阿難在這個因緣的相沒有辦法離開,因爲他從以前,都一直記取世尊善巧方便的以因緣相,很少談這個性,究竟義。[如何是怪責意。此怪責阿難,吝惜舊聞],[吝]就是不舍,沒有辦法放棄以前所聽聞到的緣起相。[因緣權教,而不肯放舍。謂汝既厭離聲聞小乘法,如何複將小乘學者,世間戲論之因緣法,自纏自繞,迄今猶不肯放舍]。到今天仍然不願意放下緣起的假相的因緣法。[妄想與因緣相關],因爲有因緣,就産生種種的妄想。[心思因緣,是謂妄想因緣,口說因緣,是爲因緣戲論]。不究竟義,不能通達究竟實相,清淨的道理。

  經文,[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爲,真可憐愍]!

  [此怪責阿難,雖聞中道,第一義谛,不能識取,謂汝雖多聞第一,我今應汝所求,爲汝說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非因緣就是當體即空;非自然也不能離開因緣法,不能說沒有、無因論,自然就是無因,非無因,也就是不可以離開這個因緣。那麼,因緣因爲不究竟,當體即空,是善巧方便。所以,一步一步來,講非自然就是破除外道;講非因緣就是破除二乘人對因緣上的執著。[汝不能谙識,汝如說藥之人,熟讀本草,口雖能說藥名,而未親采,真藥現前,不能分別是真,反疑棄之。真藥喻如來已說第一義谛;不能識取,反生疑難,豈不真可憐愍哉]!

  經文,[汝今谛聽,我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這文字都很簡單。

  [首句誡聽],要他們注意聽,[下則許說。已說真理,不能會悟,都緣徒聞],都因爲只是聽一聽,在座諸位!今天來聽經聞法很好,回去就交還給師父,就師父自己處理,下一回來,我們再重複再看,佛陀說這樣不行,這個訓誡我們,這樣聽經聞法是不受益的,是要真正去下功夫,去放下那一些因緣的假相、生滅的東西。 [不肯谛實審察,故誡以谛聽]。你應當審察,去年跟今年,你的心境有沒有差很多?有沒有煩惱少一點?有,煩惱少一點,你進步了,走對路了。不要說十年前你念佛,跟今年你念佛心境一樣,脾氣越來越暴燥,斤斤計較的心愈來愈重,那就不對了!自己要感覺進步,才是真實受用的佛法,不要只有聽聽而已。

  [我當爲汝,分別開示,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了義就是究竟義。[不獨爲汝,現會大衆,亦令當來之世,修習大乘行者(人也),皆得通達實相,共入如來藏海也。實相與如來藏,名異體同],名相雖然不一樣,體是相同的,是看在這種角度。所以,名相用在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名相用對的時候,有時候不會傷人,用錯了的時候會傷人。世間人還是很重視這個名相,然後掌握時空,雖然名字的體性不一樣;但是,表達的其實是同樣的東西。有一個大律師,准備要寫信給另外一個律師。告訴打字小姐寫,打字小姐在信的開頭寫:我們最尊敬的某某先生。打字小姐認爲自己寫的很好,就問大律師說,我這封信這樣開頭,是不是寫的恰到好處啊?大律師就呵叱她說:這樣寫是不對的,那個人是滑頭啊!很會說謊,那個人是大騙子,這樣寫是不對的。這個打字小姐真的很難過,她就請教大律師,開頭應該怎樣寫。大律師說:注意聽,你要這樣寫,第一句話要說:親愛的同行,這樣要很有功夫的人才聽得懂,[親愛的同行]表示他也是詐騙分子,很嚴重!講到這個名異體同,這個名相、文字要注意。

  [本經佛與阿難釋迷悶科中,即責其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則知十番顯見,所顯見性真心,即清淨實相。複于四科,一一皆非因緣,非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清淨實相。本科又標許,令現未修大乘者,通達實相,不過重明非因緣非自然之義,非離前法而別有也。如《正脈》所雲:四科方談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嘗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每一科談的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嘗言,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往後都是用如來藏性來表達,因爲已經開采出來了。[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這些每一種都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燒林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處標許下,別詳七大,方談其一一皆周法界],方就是才,才談到一一皆周遍法界。[如方說出諸火],這樣子才說出諸火,[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燒林野之極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科但顯法法當體真常,七大極顯法法圓融周遍]。這個就是四科跟七大不一樣的地方,四科是說當體就是真常,性真;而七大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這個時候[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前後兩科,義理淺深,即在是矣]。就是在這個地方。

  [實相有叁,即叁如來藏:一、無相之實相:無一切妄法差別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實相,即空如來藏,空諸一切,虛妄染法之相,並非本體而全無也],並不是說連我們這個本體也把它空掉,般若是有體性的,意思就是一直存在的;而妄心本來是沒有體性的,妄識本來就是生滅,是緣起就産生了意識心,它是無體的、是虛妄的,不是般若的妙心——它是有體性的。[乃藏性不變之體。 二、無不相之實相:並非無相,而能隨緣現一切相,即不空如來藏,具足十界諸法,非無諸相也,乃藏性隨緣之用。 叁、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言其無,則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不舍一法就是事相,不立一塵就是一切法無生,站在緣起的事相的角度來講,統統不壞事相、不壞緣起、不舍一法;站在體空,則不立一塵。[即空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事理圓融。[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諸位!這幾個字要了解,它是中國的佛法,不是佛,佛一輩子都沒講這幾句話。只能講中國的祖師爲了讓你方便了解,佛法裏面的經典絕對沒有這句。[乃藏性體用雙彰。 阿難默然,承受聖旨者:默然即凝神靜慮,一心入于語義之中],語義就是語音裏面所涵蓋的義理,所以叫依義不依語。聽經聞法要用心靈來感受佛陀的那顆真心,絕對不能死在意識形態、觀念裏面。現在的人就是很可怕,當親近一個法師的時候,這個法師沒有悟,就教導這些徒弟,就告訴他們說:你只准聽我的!不能打開心屝聽任何一人法師的,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了!這個跟佛教導的學習態度是不對的,佛不是這樣教導,佛教導我們這樣子:你是可以懷疑的!做徒弟的人本來應當可以懷疑的。佛陀告訴我們說:弟子們!你對于追求真理,應當徹底的了解它是真實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個時候,你才傾心依附于這個善知識,再好好的來受教。現在不一樣,就變成一種很可怕的觀念,就是我親近這個道場就絕對不能去別的道場,我親近這個師父就絕對不能聽其他法師的開示,這個是很可怕的!

  有一個居士,來到香港流通處說要找工作,流通處正需要人。就准備來上班,因爲皈依另外一個老法師,那我們負責人就告訴他說:你既然要來香港流通處來上班,就先好好看看師父講的VCD、DVD,他內容講些什麼,人家來請購,你才能爲人家解說啊!這個人第一句話就說:我剛剛皈依某某老法師,我們這樣交代,皈依他以後是不准看任何法師的!諸位!學佛不是在搶信徒、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追求真、善、美,你是在追求真理啊!真理之下是沒有權威性的東西,真理之下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他被這個觀念卡住以後,又怕違背上人,因此自己斷絕自己一切的因緣;那你要保證自己的上人講的是對,那沒有話講;萬一你的上人沒見性,講錯了,不符合佛意,根本你沒有機會比較,你也沒有機會冷靜啊!諸位!你們不要客氣,哪一個道場你都可以去,哪一個法師你都可以去親近,哪一個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去參加,但問題是你有沒有正知正見,能判斷對方講的是對的?諸位!如果他講的是究竟意,你也可以一樣傾心依附他,這個才是一個真正學佛人的態度!爲什麼?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 這個佛早就在二千五百年就跟你講的很清楚了,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講的正法,那是不管你這個人是不是權威、是不是我的師父。佛陀在戒律裏面是這樣講的:如果有一個比丘身披袈裟,所講的法壞佛知見,亦非比丘,這個也不是出家人,壞佛的正知、正見。意思是這個人雖然身披袈裟,沒有正見,這個人不是比丘,這是外道,披袈裟,壞佛的正見,也不夠資格是比丘;比丘必須要擁有佛的正知正見,是真正的出家人。

  這個就告訴我們,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學佛的客觀態度,這是佛在經典裏面開示的。我還是在這裏告訴大家:你們今天不要客氣,不要說我是你們的上人,你在這裏坐在臺下聽經聞法,就對我的所講的法百般的相信:我今天聽到全世界慧律法師講的最好,不要這樣講,你要冷靜、客觀,你一樣可以去外面參,打佛七、參禅、去親近其他的師父,自己冷靜去比較,五年、十年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