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去了隨緣的作用。[若爾,則真如用不隨緣]。真如就沒有辦法隨緣産生種種的作用。[後量雲]:後面這一段說,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這後量雲,這宗、因、喻。[大性是有法,和合爲宗]。和合爲宗就是因緣法,如果是站在因緣法的角度來講,那如來藏性就麻煩大了,爲什麼?[因雲:同于變化故:喻如火輪不息]。所以,如來藏性不一、不異,要站在性相的角度說。站在相的角度說它有輪回、有生滅、有生、有死、有有情的世間、有器世間,都是生滅;站在究竟體空,是不生不滅的。性相分開來討論是這樣的,但是,性相其實是不二,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談,[若爾,則真如體非不變]。如果是這樣子,真如體因爲它就像火輪一樣,那就生生不息,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非不變,那麼,則真如的體性,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了,就像和合,同于變化。因此,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討論。

  佛就是要你在相上體悟那一顆真心,叫做相妄性真。爲什麼?《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有沒有弄清楚?因爲相是妄,你必須放下它,性是真,你必須守住它。所以,站在破除煩的角度,佛當然要這樣講,如果站在究竟義的角度來講,全妄即真,沒有妄,相,一顆粒微塵就是絕對的法性、絕對的空性,空性裏面哪有妄?我們是這麼清楚的,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相不是妄,相它就是真,全修即性,所有的相,那都是本性所展現出來的。因此說法是爲了衆生,就必須站在衆生的角度;站在佛的角度,這可不是這樣,一真一切真,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這些統統是妄,加一個真還是妄,因爲真是絕對,無可言說。

  經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後面他這個解釋,還不是很究竟圓滿。在這裏,佛陀所強調的就是相會有變化,它的性是不變的,怎麼樣來理解跟體會呢?在這裏它重要的是水、冰、還有蒸氣來比喻,它的濕性不變,在這裏後面都沒有寫到,我在這裏特別的補充,在這一段,佛陀所強調的是濕性不變。譬如你拿一張衛生紙放在水上,這張紙很快就會糊掉;我們拿冰塊上面放一張衛生紙,慢慢冰塊融化,衛生紙也會糊掉;我看廣告,現代人流行用蒸氣蒸臉,用一張衛生紙薰蒸氣,水蒸氣下衛生紙也會糊掉。它們的共同性,無論是水的液態,冰的固態、蒸氣的氣態、氣化,請問,這裏面的共同點是什麼?就是濕性,潮濕的性質是一樣的。在這裏師父特別的補充,重點在這個地方。無論相怎麼變化,它的濕性都是一直存在的,他的這個比喻是這個。

  [此單喻顯法,乃以同喻,翻前異喻]。現在是用相同的比喻,這一段比喻得很好,[喻大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翻前二段:一則體非和合],體如果不是因緣法,[則墮自然,而失隨緣之義;一、則和合,則墮因緣,而失不變之義。今以同喻],用相同的比喻,看看大家能不能了解一下,[而顯真如不變、隨緣二義,故重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還(複也)成水。上句大性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成相,既不如虛空],就不像虛空,虛空[不和諸相,當如何等乎]?[等]就是相當,應該如何跟這個道理要相當呢?[當如水能隨緣成冰],隨緣成冰,這個相有變化了,好象有種種的變化了。就是從無所和合當中,而能現和合之相,水跟冰不一樣,在無所和合,經過了變化,水才成冰。[無所和合,而能現和合之相,水不離冰,豈一定屬于非和合耶]?經過了種種,現不同的相,好象變了,相變了,可是,濕性還是一樣。

  [下句大性用雖隨緣成相,仍然不變本體,既不如火輪之不息],不像這個旋火輪停不下來。[當如何等乎]?應當如何理解相當,[等]就是跟這個相當的比喻。[當如冰還成水],冰融化變成水,看起來[但似和合,終無和合之實],因爲水就是冰,冰就是水,體性是一樣的,潮濕性也是一樣的。[豈一定屬于和合耶]?所以,論和合非和合就是在相,而體實在沒有和合。[交光法師謂:還字當玩],[玩]就是好好的體會、好好品嘗,[足顯不變。正因不變,故還爲水,正于還爲水處,見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則變矣]!真的和合就變了,[如青、黃和合,即變爲緣,豈能還爲青、黃乎]?

  [總立量雲]:總立量就是講真實性。[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不能講不和合,意思就是和合了。或者是[非和合爲宗,因雲:隨緣不變故;同喻如水冰冰水],可以顯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異喻如虛空火輪]。虛空中的火輪就,但是虛空不變。[此量與諸大性相相合,爲真比量,其理極成。 阿難前言,四大和合,發明諸相,如來所答,有二意應研究:一、阿難但問四大之相,如來則雙明性相]。爲什麼?阿難今天的根器具足、因緣具足,佛要借相顯性,引相入性。[良以權宗,雖依性說相,性是密意],他們還沒有好好的體會。[惟說法相,不說法性]。法性是講諸法畢竟空,無來去、生滅、增減如來藏性。[阿難久習權宗],是佛的一種善巧方便,[迷性執相],相就是因緣,性就是因緣,也是空。迷性執相,[故有斯問。如來則性相雙舉,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舊見,冀得新悟也]。希望有個新的體悟。[ 二、阿難但執因緣和合,乃爲自宗,因何排擯]?因緣就是以相爲主的分析討論,他執著這個相,因緣相,用爲自宗,爲什麼還排擯?這佛自己講的,但是,他執著因緣是實體性。[如來則兼破和合及不和合],講和合也不對,爲什麼?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合,講不和合變成無因論,就變成外道,也不對。諸法還是必須借重因緣法;但是,因緣它也是不可得。[恐阿難和合被破,轉計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轉計也。二總喻性相竟]。

  [卯叁 別詳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識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標性約析二 就析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變拂二計 今初]

  從現在開始一段一段的講七大,地等等,火、風、空、見、識,七大。

  經文,[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現在就阿難所了解的,佛來剖析,看看他的觀念,阿難權教的觀念,到底對還是不對!說:汝觀地性,普山河大地,色法統統是地性,地性就是一合相,任何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它的大相跟小相,山河大地,大的一和合;人,小的一和合;更小,一個顆粒微塵,小小的一合相。你看看這個地大,地大的性質,如果範圍大的、粗的、大家看得到的,很容易分辨的,那麼就是大地了。如果把它分析小一點的,慢慢的小,我們稱爲叫做顆粒微塵。顆粒微塵再分析到鄰虛塵,就是微塵再七分,就是鄰虛塵;微塵再七分再七分,微塵再七分就是極微,極微再七分就是鄰虛塵,這裏有一點次第稍微倒過來。意思就是說:從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就是微塵,再分析就是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這個色邊際相跟七分所成,這二句把它調換過來,這應該講:七分所成,色邊際相,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那麼,這一句就應當這樣理解:你好好的觀照這個地性,粗的、看的到的、很容易了解的,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大地,細的就是微塵,一直分析到最後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就是虛空,接近虛空那個塵,就是很小很小了。 這是從哪裏來的呢?板彼析微,把極微再七分所成,就達到色邊際,色邊際就是色法的最小,接近虛空了,叫做色邊際相。更析,再把它分析就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就是鄰虛了,就是即實空性了。也就是再分析下去就沒有東西可以分析,那麼,就是空性。

  [阿難但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相。佛今廣融七大者,以四大攝法未周],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所攝受的法不周遍。[但攝五陰中色陰],五陰中的色陰就是包括地、水、火、風四大。[十二處前之十一處],這是色法。[十八界]有十一個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這個都包括在色法裏面,因爲地大爲色,色法所攝,所以,在這裏用色代替地大,剛剛講的:色邊際相,地大由色法來所攝,色包括地大。這裏十八界就是五根、六塵,就是十一個色法。[而受想行識]就是心法,[四陰,六入根性]是見大,[十二處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也是見大、以及[六識]這是識大,[及色陰之空]這是指虛空,[皆不能攝]。那麼,就有缺陷了。

  [故加空]就是整個虛空、[見、識叁大,則收盡有爲諸法,此佛廣談七大之意也]。看《楞嚴經表解》,四科即是七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四科。看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分:一、浮、勝,[浮]是指浮塵根,肉做的;勝義根是指神經系統。二是根性,根性就是見,八識的見精映在六根的根性當中,就帶有少分的妄見就是見精,在眼叫眼的見精,在耳叫做聞精,根性。十二處,一就是六根,六根也是浮塵根跟勝義根,所以,浮、勝,[勝]是指勝義根,肉、還有神經系統,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五大。十八界,一六根,六根分浮塵根、勝義根,還有帶有少分妄見的見精,就是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就是五大;第叁、六識就是識大。看下面,五陰裏面的色就是五大裏面的,這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色法包括在地、水、火、風、空。受想行,還有識,爲什麼連到[識大]呢?因爲它是附帶的,重要的是六識。受想行識是因爲有種種的感受,仍然屬于意識的分別,但它不是《楞嚴經》主要要講的;《楞嚴經》主要講的識大是六識,不是五陰裏面的受想行識。所以,它不是《楞嚴經》的主要,主要是談十八界裏面的六識,六識稱爲識大,受想行識也方便說是識大,因爲畢竟是屬于精神的層面。

  好!六入的根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