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P5

  ..续本文上一页去了随缘的作用。[若尔,则真如用不随缘]。真如就没有办法随缘产生种种的作用。[后量云]:后面这一段说,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后量云,这宗、因、喻。[大性是有法,和合为宗]。和合为宗就是因缘法,如果是站在因缘法的角度来讲,那如来藏性就麻烦大了,为什么?[因云:同于变化故:喻如火轮不息]。所以,如来藏性不一、不异,要站在性相的角度说。站在相的角度说它有轮回、有生灭、有生、有死、有有情的世间、有器世间,都是生灭;站在究竟体空,是不生不灭的。性相分开来讨论是这样的,但是,性相其实是不二,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谈,[若尔,则真如体非不变]。如果是这样子,真如体因为它就像火轮一样,那就生生不息,就不能说是一成不变,非不变,那么,则真如的体性,就不能说是一成不变了,就像和合,同于变化。因此,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讨论。

  佛就是要你在相上体悟那一颗真心,叫做相妄性真。为什么?《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有没有弄清楚?因为相是妄,你必须放下它,性是真,你必须守住它。所以,站在破除烦的角度,佛当然要这样讲,如果站在究竟义的角度来讲,全妄即真,没有妄,相,一颗粒微尘就是绝对的法性、绝对的空性,空性里面哪有妄?我们是这么清楚的,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相不是妄,相它就是真,全修即性,所有的相,那都是本性所展现出来的。因此说法是为了众生,就必须站在众生的角度;站在佛的角度,这可不是这样,一真一切真,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这些统统是妄,加一个真还是妄,因为真是绝对,无可言说。

  经文,[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后面他这个解释,还不是很究竟圆满。在这里,佛陀所强调的就是相会有变化,它的性是不变的,怎么样来理解跟体会呢?在这里它重要的是水、冰、还有蒸气来比喻,它的湿性不变,在这里后面都没有写到,我在这里特别的补充,在这一段,佛陀所强调的是湿性不变。譬如你拿一张卫生纸放在水上,这张纸很快就会糊掉;我们拿冰块上面放一张卫生纸,慢慢冰块融化,卫生纸也会糊掉;我看广告,现代人流行用蒸气蒸脸,用一张卫生纸薰蒸气,水蒸气下卫生纸也会糊掉。它们的共同性,无论是水的液态,冰的固态、蒸气的气态、气化,请问,这里面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湿性,潮湿的性质是一样的。在这里师父特别的补充,重点在这个地方。无论相怎么变化,它的湿性都是一直存在的,他的这个比喻是这个。

  [此单喻显法,乃以同喻,翻前异喻]。现在是用相同的比喻,这一段比喻得很好,[喻大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翻前二段:一则体非和合],体如果不是因缘法,[则堕自然,而失随缘之义;一、则和合,则堕因缘,而失不变之义。今以同喻],用相同的比喻,看看大家能不能了解一下,[而显真如不变、随缘二义,故重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还(复也)成水。上句大性体虽不变,而用能随缘成相,既不如虚空],就不像虚空,虚空[不和诸相,当如何等乎]?[等]就是相当,应该如何跟这个道理要相当呢?[当如水能随缘成冰],随缘成冰,这个相有变化了,好象有种种的变化了。就是从无所和合当中,而能现和合之相,水跟冰不一样,在无所和合,经过了变化,水才成冰。[无所和合,而能现和合之相,水不离冰,岂一定属于非和合耶]?经过了种种,现不同的相,好象变了,相变了,可是,湿性还是一样。

  [下句大性用虽随缘成相,仍然不变本体,既不如火轮之不息],不像这个旋火轮停不下来。[当如何等乎]?应当如何理解相当,[等]就是跟这个相当的比喻。[当如冰还成水],冰融化变成水,看起来[但似和合,终无和合之实],因为水就是冰,冰就是水,体性是一样的,潮湿性也是一样的。[岂一定属于和合耶]?所以,论和合非和合就是在相,而体实在没有和合。[交光法师谓:还字当玩],[玩]就是好好的体会、好好品尝,[足显不变。正因不变,故还为水,正于还为水处,见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则变矣]!真的和合就变了,[如青、黄和合,即变为缘,岂能还为青、黄乎]?

  [总立量云]:总立量就是讲真实性。[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不能讲不和合,意思就是和合了。或者是[非和合为宗,因云:随缘不变故;同喻如水冰冰水],可以显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异喻如虚空火轮]。虚空中的火轮就,但是虚空不变。[此量与诸大性相相合,为真比量,其理极成。 阿难前言,四大和合,发明诸相,如来所答,有二意应研究:一、阿难但问四大之相,如来则双明性相]。为什么?阿难今天的根器具足、因缘具足,佛要借相显性,引相入性。[良以权宗,虽依性说相,性是密意],他们还没有好好的体会。[惟说法相,不说法性]。法性是讲诸法毕竟空,无来去、生灭、增减如来藏性。[阿难久习权宗],是佛的一种善巧方便,[迷性执相],相就是因缘,性就是因缘,也是空。迷性执相,[故有斯问。如来则性相双举,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旧见,冀得新悟也]。希望有个新的体悟。[ 二、阿难但执因缘和合,乃为自宗,因何排摈]?因缘就是以相为主的分析讨论,他执着这个相,因缘相,用为自宗,为什么还排摈?这佛自己讲的,但是,他执着因缘是实体性。[如来则兼破和合及不和合],讲和合也不对,为什么?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合,讲不和合变成无因论,就变成外道,也不对。诸法还是必须借重因缘法;但是,因缘它也是不可得。[恐阿难和合被破,转计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转计也。二总喻性相竟]。

  [卯三 别详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识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标性约析二 就析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变拂二计 今初]

  从现在开始一段一段的讲七大,地等等,火、风、空、见、识,七大。

  经文,[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现在就阿难所了解的,佛来剖析,看看他的观念,阿难权教的观念,到底对还是不对!说:汝观地性,普山河大地,色法统统是地性,地性就是一合相,任何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它的大相跟小相,山河大地,大的一和合;人,小的一和合;更小,一个颗粒微尘,小小的一合相。你看看这个地大,地大的性质,如果范围大的、粗的、大家看得到的,很容易分辨的,那么就是大地了。如果把它分析小一点的,慢慢的小,我们称为叫做颗粒微尘。颗粒微尘再分析到邻虚尘,就是微尘再七分,就是邻虚尘;微尘再七分再七分,微尘再七分就是极微,极微再七分就是邻虚尘,这里有一点次第稍微倒过来。意思就是说:从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就是微尘,再分析就是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这个色边际相跟七分所成,这二句把它调换过来,这应该讲:七分所成,色边际相,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那么,这一句就应当这样理解:你好好的观照这个地性,粗的、看的到的、很容易了解的,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大地,细的就是微尘,一直分析到最后叫做邻虚尘,[邻]就是接近,[虚]就是虚空,接近虚空那个尘,就是很小很小了。 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板彼析微,把极微再七分所成,就达到色边际,色边际就是色法的最小,接近虚空了,叫做色边际相。更析,再把它分析就叫做邻虚尘,[邻]就是接近,就是邻虚了,就是即实空性了。也就是再分析下去就没有东西可以分析,那么,就是空性。

  [阿难但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诸相。佛今广融七大者,以四大摄法未周],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摄受的法不周遍。[但摄五阴中色阴],五阴中的色阴就是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十二处前之十一处],这是色法。[十八界]有十一个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这个都包括在色法里面,因为地大为色,色法所摄,所以,在这里用色代替地大,刚刚讲的:色边际相,地大由色法来所摄,色包括地大。这里十八界就是五根、六尘,就是十一个色法。[而受想行识]就是心法,[四阴,六入根性]是见大,[十二处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也是见大、以及[六识]这是识大,[及色阴之空]这是指虚空,[皆不能摄]。那么,就有缺陷了。

  [故加空]就是整个虚空、[见、识三大,则收尽有为诸法,此佛广谈七大之意也]。看《楞严经表解》,四科即是七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四科。看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分:一、浮、胜,[浮]是指浮尘根,肉做的;胜义根是指神经系统。二是根性,根性就是见,八识的见精映在六根的根性当中,就带有少分的妄见就是见精,在眼叫眼的见精,在耳叫做闻精,根性。十二处,一就是六根,六根也是浮尘根跟胜义根,所以,浮、胜,[胜]是指胜义根,肉、还有神经系统,根性就是见大。第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五大。十八界,一六根,六根分浮尘根、胜义根,还有带有少分妄见的见精,就是根性,就是见大;第二、六尘,就是五大;第三、六识就是识大。看下面,五阴里面的色就是五大里面的,这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色法包括在地、水、火、风、空。受想行,还有识,为什么连到[识大]呢?因为它是附带的,重要的是六识。受想行识是因为有种种的感受,仍然属于意识的分别,但它不是《楞严经》主要要讲的;《楞严经》主要讲的识大是六识,不是五阴里面的受想行识。所以,它不是《楞严经》的主要,主要是谈十八界里面的六识,六识称为识大,受想行识也方便说是识大,因为毕竟是属于精神的层面。

  好!六入的根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