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是属于见大,也就是八识里面的见精映在根性里面,映在六入的根性里面,见精。十二处分六根跟六尘,六根分浮尘根跟胜义根,还有根性;浮尘根跟胜义根都是肉做的,是神经系统,属于地水火风空;十二处六根的根性它是属于见大;十二处里面的六尘它是属于五大。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五大。十八界——一、六根,是浮尘根跟胜义根,它是属于五大;六根的根性,那就是见精了,就是属于见大。十八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五大——地水火风空;十八界里面六识,最重要就是识大,识大是真正的六识,主要是讨论这个。所以,四科你看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会归下来就是七大。这样归纳起来,《楞严经表解》多好,师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做这一本,想想看你三十二岁,你现在在哪里啊?三十二岁!这不是说我很行,而是说我有一点点少许的善根,要做这一本,你就必须要好好的研读《楞严经》。
[意谓汝阿难,不达诸大之性,非和合非不和合,故教观地大。 汝且观察,此地大之性,有粗有细,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至邻虚尘],接近虚空,达到很小很小的颗粒微尘。[以微尘分析作七分,名极微尘;极微尘再分析作七分],七分再七分的话[名邻虚尘,故用一至字]。
[邻虚尘是析彼极微尘,七分所成。一极微尘,分作七个邻虚尘、此尘是色边际相。文中色边际相四字,当在七分所成之下,谅系抄写之误。若连上者,以极微尘,非是色边际相,因尚有邻虚尘故,自当易之]。所以,我刚刚告诉诸位,那二句是要调过来的。[应作如是解:析彼极微尘七分所成之邻虚尘,即是色边际相;与虚空为邻,故名邻虚尘。不能更析,若更析邻虚,即归于空,实是空性,而非色性矣]。
[巳二 就析详辨]
经文,[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阿难,如果这个邻虚尘继续把它分析,邻虚就是接近虚空,再继续把它分析,就是阿难以前存在的观念,你就知道分析到最后会变成虚空。那这样子话,虚空比邻虚尘小,邻虚尘一分析一分析,分析以后,虚空跑出来了,这就是权教、二乘人所执着的角度,而佛用他的角度来破他。所以,姑且你这样讲,是尊重你以前听经闻法以后所建立的缘起的观念;缘起的观念,你要缘起就一定要有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最小就是邻虚尘,那么,邻虚尘是不是再分析可以变成虚空?佛就是这样告诉你,色分析到最后是不是可以变成空?现在问题在这个地方。
如果这个邻虚尘再继续分析下去,就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因为接近虚空,虚空就跑出来了,这个就是你们以前所学的,你们的观念。那么反过来讲,集合虚空就会产生色相,因为你认为析色可以成空嘛,分析色,一直切割可以跑出虚空,那么,表示集虚空,当知虚空就会跑出色相出来。
[此就析色归空,而定合空成色。谓若此邻虚尘,既可析成虚空],可以把它分析,[自当以此例知,虚空定能出生色相,空生色相,本无是理]。虚空是无相怎么可以产生色相,[佛故意为难,以破和合之计],所以,释迦牟尼佛要阿难体会什么?体当体即空,不是析空,用析空、次第性、意识形态、观念,是不能进入佛的领域,佛要阿难好好体悟当体即空的道理。所以,[并破此方儒宗所执,虚以生气],[虚]就是虚空。[气以成形,而世间万物,皆从阴阳之气,所成等伪]。等伪就是不究竟。
经文,[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现在就问由四大和合出生世间,在阿难你的意思,这样问我,由种种的因缘和合,出生了世间四大种种变化之相,意思就是种种变化之相都是由地水火风多跟少元素所凑成的。
[此牒定和合因缘之执]。
佛就要破除他的观念是错的。
经文,[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平声邻虚,合成邻虚]。
这段的观念,佛就故意告诉他,意思就是虚空比邻虚更微细,那么就是错!虚空本身没有体积,在唯识学里面讲叫没有方分,就没有体积。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你好好观察,一个邻虚尘用多少的虚空和合而有?好!诸位看我手里的一张纸,如果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后会变成虚空,那就会是这样子,就是色法里面含有虚空;色法里面含有虚空,它才会一直分析,一直分析最后才跑出空,色法里面如果没有虚空,你怎么分析也跑不出空啊。
这里就是姑且说色法有虚空,好如果把这张纸分成五十等份,分成最后就剩下手里一点点,譬如它就接近邻虚,因为邻虚看不到,用这个一点点变成邻虚,邻虚里面含有一点点空,好!现在空在这个地方,含在这里面,有几虚空,和合而有?你说最小的这个邻虚,再分析下去可以跑出空,那就表示说空集合起来会跑出一个颗粒微尘。譬如我手里这一点纸是颗粒微尘,颗粒微尘再分析下去可以产生一个一个的空,为什么?他认为可 以分析出很多的空,因为颗粒微尘可以再分析嘛,把那个空集合起来又变成一个颗粒微尘,就像一个网你知道吗?把虚空集合起来又变成一点,这观念你知道吗?表示虚空比邻虚还微细的意思,站在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是错误的观念!
汝且观此邻虚尘,用多少个虚空凑起来会变成一个颗粒微尘?(而有)不应邻虚,邻虚再合起来就会变成更多的色相,不可能邻虚加起来变成邻虚尘啊!所以,佛故意这样讲的。佛明明知道不可以析色入空,集空也不可能变色,佛要阿难好好的体悟,当体即空的道理。[此要阿难自己审观,谓汝言世间诸法,和合发明;而邻虚尘,即色法之一,亦应由和合而有。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多虚空和合],因为一个邻虚尘就比较大了,再分析下去跑出虚空,那集虚空就会跑出邻虚,这很简单的道理,[而有此邻虚尘也]。佛陀要告诉这一段,重要就是析色不能入空。[色、空相异,色是有相,空是无相,佛明知空无数量,本不可合,故意举此,以破和合之计]。破和合要有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邻虚尘,而邻虚尘分析到最后可以变成虚空,那集多少虚空可以变成一个邻虚尘?
[而邻虚尘,色法之最小者,此尘之外,更无色法可和合,除非合空而成],用多少虚空和合而变成一个邻虚尘,[故问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设若汝说和合,乃是合色成色,非言合空成色者,岂是邻虚,合成邻虚耶]?如果你讲和合,要怎么讲才有道理?合色成色有道理;可是合空成色,合无象的空,怎么可以成色法,对不对?你说一个邻虚分析到最后变成虚空,那虚空变成跑出色相出来了。
[倘说邻虚合成邻虚,则当有三过:一者合自成自过]。那不可能,愈合愈大才对。[盖唯有合他成自,未有合自成自者];合微小的不可能变微小,会变大。应当要合他成自,合别人成自,就变成一个更大体,没有说合自成自体,因为你体积一点点,两个体积合起来一定比较大,怎么会变成自己。你和我就变成我一个人,这个岂有此理?这是过失。
[二者合一成一过,盖唯有合多成一,未有合一成一者];不可能!合多就变成一个个体,一合相嘛;更大,没有说合一,又变成那个小小的一,合小小的一变成小小的一,这不可能![三者合细成细过,盖唯有合细成粗,未有合细成细者]。细慢慢的聚起来就一定粗,就看得到色相。[如是邻虚,既非合色所成,当是合空而有],合色就变成更大的色,怎么合邻虚变成邻虚,这是错误的。当然是合空才变成一个邻虚;因为邻虚在这个角度来讲,暂时姑且说邻虚比虚空大,虚空更小。[故问其用几虚空],多少个虚空凑合起来,才有一点颗粒微尘的邻虚?[和合而有]?
经文,[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这个比较难懂。又,这个邻虚尘,因为接近虚空,析入空者,邻虚尘可以析入空,就表示邻虚含有虚空的质素;质素就是成分。邻虚尘如果没有虚空,你再怎么分析你也跑不出空啊!所以,在阿难的权教角度来讲的话,析色到最后入空,这个就处处矛盾了。用几色相,合成虚空?几色相,用多少的邻虚尘合成虚空?看这里,这个比较难懂,不容易了解,因为一个邻虚尘比较粗,分成几个比较细的虚空,合起来,集多少虚空变成一个颗粒微尘?这个比较容易了解;现在这个就很难,这个就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讲什么?好,看师父给你剖析,会的话一念之间,不会的话很麻烦,晚上睡不着觉,到底是在讲什么?这个就会很麻烦。
譬如我手里这张卫生纸可以分成五十个邻虚尘,卫生纸都快撕光了你还是听不懂。好,这个叫邻虚尘,这个邻虚尘有没有含有空?有啊,只是阿难的角度来讲这邻虚尘当然含有空,才可以析入空;这个邻虚尘没有空的成分,你切一切还是没有空啊!就像蛋糕一样,蛋糕有甜,切一切哪一个小块都有甜度,对不对?一块蛋糕切成五十份,每一份蛋糕都有甜分,这样才集合一个大的蛋糕。这个邻虚尘就当成一个蛋糕,切一切以后,当然有虚空啊!佛就这样讲:用几色相,因为每一点都含有少许的虚空,那要集多少少许的虚空要集成一个大的虚空?诸位!佛陀告诉你:集虚空可以成空,集虚空可以成色吗?不可能。好!现在反过来问你,用多少的色(带有虚空的成分),色相、邻虚尘,它带有虚空的成分,带有虚空的成分,切割以后,有了虚空的质素,切割以后变成每一点都含有虚空,再把它用几色相,多少色相,每一点都含有少许的虚空,用多少色相合起来,是一个比较大的虚空?少许的蛋糕碎屑合起来就是一个大蛋糕就是这个意思。佛故意这样问,它本身就是不对的。
再解释一遍,又邻虚尘,析入空者,如果把这个邻虚尘当作一个具体来讲,可以析入空,按照阿难你以前的观念,用邻虚,用你阿难权教的观念来讲,可以把它析入跑出虚空来讲,那么,请问你用多少的邻虚,把它粉碎更小的邻虚,每一个邻虚带着一个…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