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別業妄見 第二▪P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知見立知、頭上安頭。[是故者,承上非即燈即見,非離燈離見之故]。也不能說:即燈即見,[非]就是不能說,也不可以說:離燈離見之故。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說那個五重的圓影,就是燈所引起的、就是見所引起的;也不能說:離燈、離見而有五重圓影。[當知者:應當起智觀察,若以淨眼觀燈,只有光明,並無圓影],所以,圓影就是增加不必要的圓影,只有光明是正常的。燈只有光明,而圓影就是多出來的,是幻化出來的,並無圓影。[今此圓影,究從何來?觀察之後,乃知因目有赤眚之故]。眼睛出問題了。[則能見之見成病,致所見之光有影,色(即五色)實在于燈],這個五色光影,實在在燈。[非燈不現故];

  [見因病爲影,非病無影故。上句色實在燈,合上非離燈非即見];不能離開燈,那當然就是燈了;非即見,不可以說就是見性。[下句見病爲影,合上非離見],非離見就是見。[非即燈],也不能說是燈。[究之此影雖不離燈,原非即燈之影,皆由見病所成;縱不離見,亦非即見之影],也不是見性的影子,見性本來就沒有影,正常的見性哪裏有影?[都緣],[緣]就是因爲,都因爲[眚翳爲咎]。諸位!問題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本性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裏?出在一念無明,就是這個道理。

  [影見俱眚者:燈影與見病俱因目眚之故],都是因爲眼睛出了毛病之故,[非但所見燈影,是赤眚所生,即能見見病,亦赤眚所成],這個[眚]是指顛倒、分別、執著、無明。[以見非眚而不病],這見性,沒有眼睛赤紅熱病,它就不會生病。[燈非眚而無影],燈,如果不是眼睛有毛病,就不會現出圓影。[故合影與見,同是眚爲過咎],就是統統出在紅熱病的眼睛的問題。[故曰:影、見俱眚]。影子和這個見性出問題,都是因爲眼睛産生了紅熱病。[見眚非病者:此見是真見,不墮在眚妄之中,故能見于眚。既能見眚,即已離眚,如人既已覺夢,即已離夢,所以非病],這個就不是病。[正由有此無病見體,故前雲:見見非見]。當真見見到了妄見,真見就不是妄見,叫見見非見,這個已經解釋過好幾次了。

  [終不應(平聲)言下],總是不能一直講說。[誡止之辭],告誡你,應當要停止。[誡人妄情計度]。諸位!這[妄情]兩個字,就是一切生死的根本,虛妄的一種情執,莫明其妙的起情執,計度就是到處執著,處處執著,其實處處都是真心。佛陀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著,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當我們開發出了真心以後,佛陀還有袓師大德都告訴我們:塵塵真,塵塵真,每一個塵都是真實的,塵塵盡是本來人,這個時候就變成真實,他沒有妄情計度了。相相佛,相相佛,相相皆是法身佛,爲什麼?法身無相,畢竟空。

  [既惟病影,全體無實],所以,我們在不實在的緣起法裏面,你只要不迷失就好、不跟著轉就好,真心就顯現,不要一直去討論它。[不應執此圓影。即燈見生,離燈見有,說即說離,皆不中理。是、非二字,即即、離二字,合例真智照真理,惟是一真法界,本無所有,如好眼觀燈,本無圓影也]。佛菩薩來看這個世間,本來無一物。[因一念不覺妄動,遂轉本有之智光,而爲能見之見分。以有見分,遂有相分,乃成根身、器界耳。故《起信論》雲:“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所謂見病爲影也]。見病就是意識心,直接了當就是這樣,意識執著、分別心,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卻把這個影像當作是真實的,意識心;意識心是妄動,卻不離真心,意識心就是我們本性的影子,見病爲影。

  見病爲影,現在把筆放下來,看這邊,現在要單刀直入,讓你契入一切真實的,用比喻看看你能不能體會到佛在講什麼?譬如:我左手表示清淨自性,我們卡住了一層無明(法師舉起左手,並用右手遮蓋住左手),這個本性的光透不出去,這個比喻左手是清淨自性,右手是一層無明,透不出去是用無明在看事情。那麼,這個比喻並不正確,因爲它是變成兩種東西(右手、左手)來比喻。

  好!我現在用比喻(法師雙手平行,十指交叉在一起),真如夾雜著無明,它是一體的來比喻,一體夾雜著來比喻。雜夾著來比喻的話,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來比喻,就是說:這個見性是純一的見性;妄——見精,帶有少分的妄叫做見精,那麼,見精跟本性和合,就變成這個比喻,(一只手)這個是本性,(另外一只手)這個是意識心(見精),合。來看,煩惱多的時候,見精跑出來,煩惱少的時候,純一的時候,本性顯現出來。好!這個比喻也不對,爲什麼?純一的見性,是沒有夾雜任何妄念,妄本空,不可以卡在本性裏面,本性是真,妄是虛妄,怎麼可以夾雜本性,爲了讓你了解是這樣子。

  好!在底下用另外一個比喻,如水跟波的比喻,一只手表示絕對的清淨自性,如果是清淨自性的時候,心靜如水是這樣,本性(手平直不動);如果這一只手晃動,表示業識在晃動,業識停的時候,變成本性;本性晃動的時候,變成業識,象波浪一樣的。這一只手也代表本性,如如不動的時候,就是這一只手(本性);如果妄動的時候,是意識心,其實是同一只手,用這樣來比喻就更接近了;這樣也不對,何以故?本性從來不生,哪裏有妄動?本性從來不滅,哪裏有妄動?這個比喻也不對。

  好!我們再用電影來比喻,我們電影在放映的時候,有生、老、病、死,有的看了哈哈大笑,有的看了哭成一團,等到電影演結束的時候,發現只有一塊白幕,那個白幕就比喻作本性,意識心一投射的時候,好象現出種種的苦樂憂喜、種種的戲劇,其實沒有,只是一塊白幕而已。當我們意識染心的時候,變成了真實性的時候,好象這個世間有生、老、病、死,好象彼此之間有真正的人際關系,事實上是沒有,完全是空性。那麼,這個比喻也不對,因爲銀幕還夾雜著影像,這個比喻也不對。

  我們看到的,這個比喻就是方便說,其實是一塊銀幕,其實變來變去都是你的本性,你只要不隨著情緒化的東西,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這個比喻還是不對,用電影來比喻還是不對。那用什麼來比喻呢?用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這個比喻就一百分!虛空從來不增,從來不減;但是,不妨害你發揮,你怎麼發揮,不能離開虛空,虛空就像真如不動的本性,這個比喻就完全一百分。虛空無相,就像我們的真覺是無相,本覺本明是無相;但是,絕對不妨害你的發揮,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這個比喻就完全正確!你好好的體悟,真空法性如虛空。

  我們一定要領悟,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離開了涅槃,就變爲生滅的因果相。諸位!這個比喻就非常的符合佛意。我這樣一層一層,一直讓你去理解,清淨自性,本自其然,無有生,無有滅;無有增,無有減;不是一,也不是異;沒有任何的東西讓你增減、生滅、來去,統統沒有,唯一真如,猶如虛空。好!這個比喻就是完全正確。我已經告訴你:佛法本來就很難,你心裏總是要有心理准備。我也告訴你:要成就一個大法師也很難,要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一定要悟明心性,才有辦法講經說法。

  我再念一遍:終不應平聲言下,誡止之辭,誡人妄情計度。既惟病影,全體無實,不應執此圓影。即燈見生,離燈見有,說即說離,皆不中理。是、非二字,即即、離二字,合例真智照真理,惟是一真法界,本無所有,就像好眼觀燈,本無圓影也。因一念不覺妄動,遂轉本有之智光,而爲能見之見分。以有見分,遂有相分,所以,你意識妄動,它就會顯相,以有見分,見分就是意識,意識心動,它就會顯示相分,你不相信嗎?

  你晚上統統把眼睛閉起來,睡覺的時候,諸位!沒有做過夢的請舉手,作過夢,對不對?晚上作夢的時候,你眼睛有沒有看?沒有!耳朵有沒有聽?沒有!鼻子有沒有嗅?統統沒有,統統成靜止狀態;可是,你爲什麼會做夢?在夢境誤認爲它是真實?就是能動妄動,見分妄動,微細的見分妄動,它就會顯相,所以,你在夢境就誤認爲它是真實的。所以,注意!妄動就會顯相,就會著爲那是真實的,問題就出在執著。其實你晚上作夢的時候,要等你醒過來的時候,你才知道:哇!那是晚上在作夢。可是,我們現在,你醒著的時候,就知道現在就在作夢!

  很多人一直問師父說:師父!我晚上夢見什麼,那代表什麼?我都跟他回答:白天已經是在作夢了,何況是晚上的夢中之夢?知道嗎?更不必去解讀。以有見分,遂有相分,乃成根身、器界。所以,根身、器界,就是由妄執認同而來的。所以,《起信論》雲: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所以,境界妄現就是堅固的執著。所以,我們從來沒有一分一秒放下執著,沒有!所謂見病爲影,問題就是出在見病。

  [是則,不惟所見之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即能見見精,亦無明所起],能見的見精,就是有能所的帶妄之見精,帶妄的見性叫做見精,也是無明所起的。[所謂影、見俱眚也。若能照破相、見二分,皆是無明之所熏起,即是真智],真智就是沒有能所,[亦即真見;離能、離所]、離能見的意識心,離所見的五欲六塵。[脫根]就是放下、[脫塵]就是不著,你一定要放下根對外境的執著,脫塵就是迥脫根塵,這兩個禅宗裏面叫做迥脫根塵,意思就是見性獨立,不受根塵的影響。[本來無病]就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謂見眚非病也。末四句,既知真見,離妄獨立,無有身、界可緣,說誰爲即,說誰爲離耶]?說什麼即?不對!說什麼離?不對!因爲沒有相,絕對的清淨自性,空無一物,哪有什麼離跟即?這些都是多余的語言。

  禅宗裏面講:說似一物即不中,說即不對,說離,還是不對,沒有東西可說,絕對的虛空,有什麼東西讓你即?有什麼東西讓你離?色受想行識不離虛空,虛空等同色受想行識,平等不二。如果你體悟了五蘊身跟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別業妄見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