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知见立知、头上安头。[是故者,承上非即灯即见,非离灯离见之故]。也不能说:即灯即见,[非]就是不能说,也不可以说:离灯离见之故。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说那个五重的圆影,就是灯所引起的、就是见所引起的;也不能说:离灯、离见而有五重圆影。[当知者:应当起智观察,若以净眼观灯,只有光明,并无圆影],所以,圆影就是增加不必要的圆影,只有光明是正常的。灯只有光明,而圆影就是多出来的,是幻化出来的,并无圆影。[今此圆影,究从何来?观察之后,乃知因目有赤眚之故]。眼睛出问题了。[则能见之见成病,致所见之光有影,色(即五色)实在于灯],这个五色光影,实在在灯。[非灯不现故];
[见因病为影,非病无影故。上句色实在灯,合上非离灯非即见];不能离开灯,那当然就是灯了;非即见,不可以说就是见性。[下句见病为影,合上非离见],非离见就是见。[非即灯],也不能说是灯。[究之此影虽不离灯,原非即灯之影,皆由见病所成;纵不离见,亦非即见之影],也不是见性的影子,见性本来就没有影,正常的见性哪里有影?[都缘],[缘]就是因为,都因为[眚翳为咎]。诸位!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本性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念无明,就是这个道理。
[影见俱眚者:灯影与见病俱因目眚之故],都是因为眼睛出了毛病之故,[非但所见灯影,是赤眚所生,即能见见病,亦赤眚所成],这个[眚]是指颠倒、分别、执着、无明。[以见非眚而不病],这见性,没有眼睛赤红热病,它就不会生病。[灯非眚而无影],灯,如果不是眼睛有毛病,就不会现出圆影。[故合影与见,同是眚为过咎],就是统统出在红热病的眼睛的问题。[故曰:影、见俱眚]。影子和这个见性出问题,都是因为眼睛产生了红热病。[见眚非病者:此见是真见,不堕在眚妄之中,故能见于眚。既能见眚,即已离眚,如人既已觉梦,即已离梦,所以非病],这个就不是病。[正由有此无病见体,故前云:见见非见]。当真见见到了妄见,真见就不是妄见,叫见见非见,这个已经解释过好几次了。
[终不应(平声)言下],总是不能一直讲说。[诫止之辞],告诫你,应当要停止。[诫人妄情计度]。诸位!这[妄情]两个字,就是一切生死的根本,虚妄的一种情执,莫明其妙的起情执,计度就是到处执着,处处执着,其实处处都是真心。佛陀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当我们开发出了真心以后,佛陀还有袓师大德都告诉我们:尘尘真,尘尘真,每一个尘都是真实的,尘尘尽是本来人,这个时候就变成真实,他没有妄情计度了。相相佛,相相佛,相相皆是法身佛,为什么?法身无相,毕竟空。
[既惟病影,全体无实],所以,我们在不实在的缘起法里面,你只要不迷失就好、不跟着转就好,真心就显现,不要一直去讨论它。[不应执此圆影。即灯见生,离灯见有,说即说离,皆不中理。是、非二字,即即、离二字,合例真智照真理,惟是一真法界,本无所有,如好眼观灯,本无圆影也]。佛菩萨来看这个世间,本来无一物。[因一念不觉妄动,遂转本有之智光,而为能见之见分。以有见分,遂有相分,乃成根身、器界耳。故《起信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所谓见病为影也]。见病就是意识心,直接了当就是这样,意识执着、分别心,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却把这个影像当作是真实的,意识心;意识心是妄动,却不离真心,意识心就是我们本性的影子,见病为影。
见病为影,现在把笔放下来,看这边,现在要单刀直入,让你契入一切真实的,用比喻看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佛在讲什么?譬如:我左手表示清净自性,我们卡住了一层无明(法师举起左手,并用右手遮盖住左手),这个本性的光透不出去,这个比喻左手是清净自性,右手是一层无明,透不出去是用无明在看事情。那么,这个比喻并不正确,因为它是变成两种东西(右手、左手)来比喻。
好!我现在用比喻(法师双手平行,十指交叉在一起),真如夹杂着无明,它是一体的来比喻,一体夹杂着来比喻。杂夹着来比喻的话,真中有妄,妄中有真来比喻,就是说:这个见性是纯一的见性;妄——见精,带有少分的妄叫做见精,那么,见精跟本性和合,就变成这个比喻,(一只手)这个是本性,(另外一只手)这个是意识心(见精),合。来看,烦恼多的时候,见精跑出来,烦恼少的时候,纯一的时候,本性显现出来。好!这个比喻也不对,为什么?纯一的见性,是没有夹杂任何妄念,妄本空,不可以卡在本性里面,本性是真,妄是虚妄,怎么可以夹杂本性,为了让你了解是这样子。
好!在底下用另外一个比喻,如水跟波的比喻,一只手表示绝对的清净自性,如果是清净自性的时候,心静如水是这样,本性(手平直不动);如果这一只手晃动,表示业识在晃动,业识停的时候,变成本性;本性晃动的时候,变成业识,象波浪一样的。这一只手也代表本性,如如不动的时候,就是这一只手(本性);如果妄动的时候,是意识心,其实是同一只手,用这样来比喻就更接近了;这样也不对,何以故?本性从来不生,哪里有妄动?本性从来不灭,哪里有妄动?这个比喻也不对。
好!我们再用电影来比喻,我们电影在放映的时候,有生、老、病、死,有的看了哈哈大笑,有的看了哭成一团,等到电影演结束的时候,发现只有一块白幕,那个白幕就比喻作本性,意识心一投射的时候,好象现出种种的苦乐忧喜、种种的戏剧,其实没有,只是一块白幕而已。当我们意识染心的时候,变成了真实性的时候,好象这个世间有生、老、病、死,好象彼此之间有真正的人际关系,事实上是没有,完全是空性。那么,这个比喻也不对,因为银幕还夹杂着影像,这个比喻也不对。
我们看到的,这个比喻就是方便说,其实是一块银幕,其实变来变去都是你的本性,你只要不随着情绪化的东西,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这个比喻还是不对,用电影来比喻还是不对。那用什么来比喻呢?用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个比喻就一百分!虚空从来不增,从来不减;但是,不妨害你发挥,你怎么发挥,不能离开虚空,虚空就像真如不动的本性,这个比喻就完全一百分。虚空无相,就像我们的真觉是无相,本觉本明是无相;但是,绝对不妨害你的发挥,依体起用,摄用归体,这个比喻就完全正确!你好好的体悟,真空法性如虚空。
我们一定要领悟,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离开了涅槃,就变为生灭的因果相。诸位!这个比喻就非常的符合佛意。我这样一层一层,一直让你去理解,清净自性,本自其然,无有生,无有灭;无有增,无有减;不是一,也不是异;没有任何的东西让你增减、生灭、来去,统统没有,唯一真如,犹如虚空。好!这个比喻就是完全正确。我已经告诉你:佛法本来就很难,你心里总是要有心理准备。我也告诉你:要成就一个大法师也很难,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定要悟明心性,才有办法讲经说法。
我再念一遍:终不应平声言下,诫止之辞,诫人妄情计度。既惟病影,全体无实,不应执此圆影。即灯见生,离灯见有,说即说离,皆不中理。是、非二字,即即、离二字,合例真智照真理,惟是一真法界,本无所有,就像好眼观灯,本无圆影也。因一念不觉妄动,遂转本有之智光,而为能见之见分。以有见分,遂有相分,所以,你意识妄动,它就会显相,以有见分,见分就是意识,意识心动,它就会显示相分,你不相信吗?
你晚上统统把眼睛闭起来,睡觉的时候,诸位!没有做过梦的请举手,作过梦,对不对?晚上作梦的时候,你眼睛有没有看?没有!耳朵有没有听?没有!鼻子有没有嗅?统统没有,统统成静止状态;可是,你为什么会做梦?在梦境误认为它是真实?就是能动妄动,见分妄动,微细的见分妄动,它就会显相,所以,你在梦境就误认为它是真实的。所以,注意!妄动就会显相,就会着为那是真实的,问题就出在执着。其实你晚上作梦的时候,要等你醒过来的时候,你才知道:哇!那是晚上在作梦。可是,我们现在,你醒着的时候,就知道现在就在作梦!
很多人一直问师父说:师父!我晚上梦见什么,那代表什么?我都跟他回答:白天已经是在作梦了,何况是晚上的梦中之梦?知道吗?更不必去解读。以有见分,遂有相分,乃成根身、器界。所以,根身、器界,就是由妄执认同而来的。所以,《起信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所以,境界妄现就是坚固的执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放下执着,没有!所谓见病为影,问题就是出在见病。
[是则,不惟所见之根身、器界,是无明之影,即能见见精,亦无明所起],能见的见精,就是有能所的带妄之见精,带妄的见性叫做见精,也是无明所起的。[所谓影、见俱眚也。若能照破相、见二分,皆是无明之所熏起,即是真智],真智就是没有能所,[亦即真见;离能、离所]、离能见的意识心,离所见的五欲六尘。[脱根]就是放下、[脱尘]就是不着,你一定要放下根对外境的执着,脱尘就是迥脱根尘,这两个禅宗里面叫做迥脱根尘,意思就是见性独立,不受根尘的影响。[本来无病]就是: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谓见眚非病也。末四句,既知真见,离妄独立,无有身、界可缘,说谁为即,说谁为离耶]?说什么即?不对!说什么离?不对!因为没有相,绝对的清净自性,空无一物,哪有什么离跟即?这些都是多余的语言。
禅宗里面讲: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即不对,说离,还是不对,没有东西可说,绝对的虚空,有什么东西让你即?有什么东西让你离?色受想行识不离虚空,虚空等同色受想行识,平等不二。如果你体悟了五蕴身跟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