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踞”就是專門修菩薩乘,就是這個結夏,我專門修菩薩行、菩薩乘。修何種行呢?[修寂滅行,]令心一直寂靜下來,名寂滅行,令我們的心一直寂靜下來,一切無是非,非善非惡,一切鬥爭、鬥亂,一切都無所著、無所住,這樣就能見到我們的自性,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實相住持就是自性叁寶。自性叁寶,我們說: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佛,我們大家都有佛性;皈依法,每個人心中都有大智慧,能說法,産生法的智慧;自發皈依僧,就是衆生自性有一顆無诤的清淨心,無诤叫做和合,就是僧,這就是自性的叁寶,自性的佛,自性的法,自性的僧,名實相住持。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大圓覺就是我們圓覺的本性。[爲我伽藍。】]當作我們修行的伽藍。小乘是依境界,依伽藍爲結夏安居,周圍設界限,周圍設界限結界。大乘不是,大乘沒有界限,他的界限是圓滿究竟的覺性,安住于圓滿究竟的覺性,就是在結夏。所以,小乘依止僧伽藍;大乘依止大圓覺性,爲僧伽藍,兩種結夏安居不同。
[此示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既然修菩薩乘,不能自私自利,要遠離小乘。[此爲菩薩所修。遵佛製,]我們遵從佛的戒律。[至安居日,即四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日。[大小兩乘:皆于此日安居。即于佛前者:]禀白。[顯異小乘,]“異”就是不同于,顯示不同于小乘的結夏。[作僧事,]就是作結夏安居的儀式。[白僧即是。]僧事就是羯磨的意思,羯磨不同,作羯磨白僧,這是小乘、大乘的結夏差別很大。[此是大乘,]不是白僧,“白”就是告,告知大衆。大乘的結夏安居不是告知大衆,是告佛,禀白,向佛禀白。[作佛事,應白佛言。作如是言者:對佛前作如是之言。自己陳白:]“陳白”就是陳述,“陳白”就是自己講出來。所以,結夏安居要如何結夏呢?在家、出家,若要修菩薩的結夏,很簡單,[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衆。按小乘安居,唯許出家二衆,今是大乘,心性安居,故許四衆同修。]四衆共修。[我某甲,各稱其名,]各稱其名就是報自己的名字,報自己的名字,要報自己的名字。像我們的八關齋戒,我念:我弟子慧律!底下有的人也念:我弟子慧律!他也跟著我念,不知道要念自己的名字,他來受八關齋戒,不知道是我在受八關齋戒還是他?我是念我的名字爲例,你看這種徒弟有多笨!他說:師父!我不懂啊!自己很不好意思。我說:你要念你的名字啊!他說:我不曉得啊!有一個老菩薩說:師父!我不識字,都看不懂,這樣可以受八關齋戒嗎?我說:可以!我現在先問你八條,你先跟我講你有沒有辦法?第一、不殺生,乃至過午不食,八條,他說:這樣我能持。我說:這樣不識字不要緊,人家在念的時候,你都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她雖然不識字,但是,沒關系,雖然不懂,就是一直拜,她了解受八關齋戒的意義,這樣就行了!所以,無論識不識字,只要認識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今依踞菩薩大乘之法,以簡羊鹿之車;]這是一種比喻,“羊鹿”,“羊”是指中乘的,“鹿”是指小乘的,中乘叫做辟支佛;小乘叫做聲聞;大乘叫做牛車,實相,大乘叫做大白牛車,出自《法華經》,叁車的比喻是《法華經》所講。所以,現在根據菩薩大乘之法,以不同于羊鹿之車,[修習真如寂滅之行,]這才是真正在修行,這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的人,心中能放下一切,無所著,離一切相,寂滅就是說:什麼境界都無礙。我也常常跟出家或在家徒弟重複地講:哪一種人才是真正地大修行人?我講的你要注意聽,心沒有妄想的人,叫做大修行的人;心沒有分別的人,叫做真正修行的人。心沒有執著、放得下的人,那才叫做真正在修行。你想想看,我今天拜佛,明天執著一樣東西;我後天拜佛,大後天又執著一樣東西,這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你用這種心修行,修百千萬億劫都沒用,不能入道嘛,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真如寂滅之行,是每個人都要修的,放下善惡,放下是非,不計較,永遠寬恕,不看別人的過失,二十四小時,都注意我們的心跟行爲。[以簡谛緣之修。]“簡”也是不同于;“谛”就是四谛;“緣”就是十二因緣,也是不同于小乘的修行。因爲谛緣,這個“谛緣”是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緣,大乘的結夏絕對跟小乘不同。所以,[《析義疏》雲:寂滅者,依真如而立名。謂真,即無妄,]真就是沒有虛妄,沒有虛妄,[離言說相,]菩薩!如何使我們的心靜下來?這句話就講得清清楚楚了!我們爲何會煩惱不斷?有些菩薩修行當中會說:奇怪!我爲何一直煩惱,心都靜不下來?你看,離言說相,[名寂,]常常要求師父開示,這就是開示了。什麼叫做言說相呢?就是一切語言,人家講什麼,聽而不聞,不要在語言分別;我們所有的煩惱,是不是因爲受不了別人的攻擊,受不了別人的打著、毀謗?這樣我們沒辦法修行。既然離言說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離一切言說的執著之相,離一切言說的執著,無論別人講什麼,我們都將它當作是幻化的、暫時的,假相,很短的時間,罵我們也好、贊歎我們也好,這都是假相的東西,這樣你才能離開言說相,你的心就平靜,平靜;若不能離言說相,你的煩惱就會很重![如,即不變,]不變,所以,要把持得住,不變,[離心緣相,]你的煩惱爲什麼會這麼重?你的心一直幻化出來的意識,主觀意識你放不下,你一直不放啊,不放就會便秘,不會通,大便若不排放出來,就會便秘、腹脹;心的煩惱如果放不下,痛苦就到,我不騙你!你常常執著恨、愛嘛!對不對?所以說:菩薩!你說要不變,若不相信,不妨聽聽師父的勸,你聽我跟你講幾句話,回去試試看,你從今天開始,從我現在講這句話開始:別人的生死、別人的好壞,你全部不要看,都不要去講,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想想看,這是何等境界!這還只是第一點喔,這樣還沒有處理。第二點,心二十四小時觀想:我就是佛,我如果起一念不滿,就告訴自己:我是佛呢,我就是佛!當下承擔,以佛作榜樣,隨時回光返照:我是佛,我是要作佛的人,我要慈悲,我要學佛陀,無所不至地施舍。我有一個徒弟來水陸大法會,我跟他說錄音帶基金不夠、道場建設不夠,內門鄉的道場;他說要供養師父建設道場,我跟他說:你很發心,很好!如果你把執著性放下,師父保證你往生,我可以爲你保證,因爲你發這麼大的心!對不對?因爲你發心讓我們建道場、送錄音帶,大量地救度衆生,凡是聽到錄音帶的人,都能因此入佛道,世間就是有這種人,他就是敢施舍,用身命施舍;不過,還是要有一點積蓄啦,還是要有一點積蓄啦!所以,離心緣相就是說:他的心真的無相。所以,我告訴諸位,這兩句話你注意聽,你要修行,這兩句話就代表一切;離言說相,名寂;離心緣相,[名滅。]你要怎麼樣,心才能保持靜?很簡單,所有的講話,一切語言,人家跟你講什麼,你都不改變,都不要受影響,你的心就能一直保持靜。怎麼樣才能沒有煩惱?離心緣相,所有的名、利、男女、一切感情、山河大地、一切所有的財産;我常常告訴他們:釋迦牟尼佛貴爲太子、皇帝,他把一切都讓給別人,權勢、王位他都不要,你想想看,他有什麼放不下的?有什麼放不下的?在家人執著錢還情有可原,出家人若再執著這個金錢,會笑死人,會笑死人!所以,那天我就跟二馬講,我說:二馬,二馬!他打電話給我,我說:我現在講一個例子給你聽,出家人身上有錢,是應該將它布施完,來救度衆生,使佛教更興盛;或是拿去存在銀行,看著數目一直增加,死後卻什麼都用不到呢?依你看呢?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會怎麼做?你有錢,是會趕快存起來,讓它愈來愈多……,死後躺在棺材裏,什麼都沒有;或者是說:我現在有錢,一直大量地把它施舍?二馬!你會選擇哪一條路?他說:當然要趕快施舍了!對了!就是這樣,你都有這種想法了,我慧律法師怎麼不知道要這樣做呢?雙不是腦袋壞掉!再多的錢給我,我也不會多看一眼,七寶琉璃、金子拿來,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對不對?沒什麼好執著的,這個肉身是臭的。如果有一天福報用完了,沒有人供養,沒有人供養,就坐著往生嘛,沒辦法,沒有人供養嘛!對不對?不可能啦,我收這麼女衆,怎麼可能沒飯吃?她如果看師父生病,還會難過的流淚,男人就不會哭,其實,男衆也是會哭啦,有一次,廣化老法師想往生了,有一個法師難過地跑到他跟前哭,被他罵了一頓: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氣得瞪大眼睛罵人。那時候在雷音寺,老和尚病得很嚴重,但是,老和尚很鎮靜,打算要離開世間了,我們跑著求他不要走,師父走了,這些比丘怎麼辦?對不對?有的人就哭起來了,讓他覺得很煩: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叫你們要放下,你現在在哭什麼?所以,你們這些徒弟有沒有聽到?我往生的時候,你們膽敢哭哭看?我會爬起來:你在哭什麼?我平時是怎麼教你們的?掉什麼淚?對不對?你師父一輩子樂天知足,我不會傷心,也不會罣礙什麼,面對死亡也是一樣;只不過我死後,你們不要笑太大聲就好;哈!我師父往生了,哇哈哈……,太不像樣了!(法師笑)算是很不孝,人家會說:慧律法師死了,他的徒弟竟然笑得那麼開心,好像很希望他師父趕快死一樣!所以說:我們修行常常說:請師父開示!其實經典中兩句話受用,樣樣都解決;只會常常說:師父爲我開示一下!要開示什麼?這裏句句不是都寫得清清楚楚嗎?對不對?就擺在你面前,是你自己不看![稱此理而修,因名之爲行也。同入清淨,實相住持者:謂心心作觀,]每一念,心心作觀就是每一念都回光返照,每一念都回光返照。菩薩!就是反省的意思。有的人問:師父!回光返照是什麼意思?我看不懂!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反省…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