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不簡單!又譬如說證嚴法師也是一位菩薩,做慈善事業,雖然身體不好,還是不眠不休地做,可以說都是爲了衆生。而我是比較好命,我沒辦法,這兩位實在是菩薩!至于我呢?我就守著講堂這些人,把他們顧好,求個叁餐溫飽,求個叁餐溫飽,顧好這些人就行了,如果想聽師父開示,就去買錄音帶、錄影帶來聽,所以說: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犧牲,都可以說是不眠不休。而師父因爲沒什麼優點,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優點,就是只喜歡讀書而已,這可能是宿世的善根,我只要一進到書局,就埋頭于書中忘了時間,每次看太久,老板就會來趕人,問我:你到底要不要買啊?我說:要啊!他說:要買怎麼看這麼久?一進去就待好幾個小時,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一直翻……,那本書就差不多看完了!後來那老板交代店員說:以後那個弟弟再來,叫他快點走,只看不買,書都被他看完了!很奇怪地是:我對小說沒興趣,對科學、哲學、佛經倒是很有興趣,所以,我去買書,每次進去就忘了時間;我一進到圖書館,也是一直用功看書。以前建國中學的圖書館開到十點五十分,現在我就不知道了,那時候我都是坐十叁號公車,晚上十一點十二分的未班車,“最後的月臺票”,坐那班末班車,每次都要跑到和平路,從南海路跑……,跑到和平路去坐那班車,每次進圖書館看書就忘了時間,只願著一直看書。所以,我這一生沒別的優點;所以,我的臉色蒼白,就是蔭屍來的,是蔭身,不是蔭屍,很少曬太陽,蔭身來的,很少曬太陽,所以,臉色蒼白,白面書生,讀書人嘛,整天都在用功看書。所以,我保證你們沒有人書看得比我多,保證!蓋章加保證。一定要勤苦,一定要精進,一定要修持。所以說: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就是說我們要找模範,以佛來作模範,向佛學習,這樣你的八識田中就會産生種子。
[此示叁摩缽提,幻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叁摩缽提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叁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爲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則爲我之師,爲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者:]這一句勤苦叁昧就是勉勵我們,我們只做早晚課都不肯,如何稱爲勤苦呢?我們這個叫做輕松叁昧,輕松就是懶惰,修輕松行。叫他持大悲咒、念佛也懶得用功![謂以如來爲師,菩薩爲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叁昧。于叁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曆其境,自驗其心。]自己檢查,“驗”就是自己審核。[廣發大願,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度生之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衆,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我們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但是,就是要結這個佛緣,你不能說:這世間是假的啊!假的世間,你就要做假的佛事,我也知道是假的,不用你告訴我。虛妄的世界、虛妄的衆生,做虛妄的佛事,度虛妄的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不然要如何結八識田中的種子呢?他八識田中沒有這個因緣,他生生世世就不能得度,我們就沒有因緣度他了。佛說: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我已經做得度的因緣。我現在也要這樣講,當然,我還沒有進入涅槃。該度的,我已經度了;未度的,送他錄音帶,不聽的話,活該!沒辦法,我不是佛,沒辦法,他不聽,我也無能爲力。師父今天免費結緣錄音帶、VCD、DVD,不管你成道沒成道,不管你入門沒入門,先讓你知道一尊阿彌陀佛,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把金剛種子放下去。這個因緣,是我把它撒下去的,妙雲老和尚說:慧律法師,一定不是只結一生的緣,我也相信。我在家的時候專辦放生,從我手中放生的衆生是無量無邊;每天都跟它們念大悲咒,因爲我都一個個去跟他們收二百元。還有在忏公那裏,他如果說:益謙啊!去放生啊!我就買,一去就全部買,雖然我很窮,沒有錢,但我很樂于辦放生。再請忏公爲他們皈依、請煮雲老和尚爲他們皈依。我有一點你們要學,永遠不講人家的壞話,要講人家的優點、好話;不是好聽的話,是講人家的優點,不要跟人家結惡緣。他罵我,這是他的因果,我一定要贊歎別人,多結善緣。我告訴你,我去受比丘戒的時候,登壇的時候,看到蓮花現前,看到光。接下來比丘戒受完之後,在翻戒本的時候,仿佛在哪裏看過,非常熟悉。這本書不是今天才念的,對它非常的熟悉!結果那本比丘戒,我才花二十分鍾就念完了。速度之快,讓廣化老和尚很驚訝,這不是宿世的緣是什麼?你說今生才要開始用功,那可能嗎?所以,這也是生生世世所結的緣,肯用功。我們不要說:我還年輕,還不必聽經聞法。菩薩!功不唐捐,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不論你今天幾歲,你今天用功,功不唐捐。你八識田中所有的佛法、善的種子,你就是一定不會退轉。無論幾歲,你就是要聽經聞法。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二修學幻觀方便竟。]就是說:如果不是從佛所聽聞到的,“彼”就是你,不是你從佛所聽聞到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都不可以執著,因爲要以佛爲主。
[癸叁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禅那就是所謂的中道、中觀,空有圓融叫做禅那;定慧均等叫做禅那。[先取數門,]數門就是數息觀。你若要修中觀,定慧均等,要先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數進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入,從一到十,然後從十到一,倒數回來。先取數息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産生生、住、滅念,就是生、住、異、滅變化的念,種種的念頭。我們說生住異滅,他省掉這個異,“異”就是它一定會變化,所以省掉。生,這個念頭什麼時候生;住,這個念頭暫時停止,暫時安住在這個地方;滅,這個念頭消失了。生住異滅簡稱生、住、滅。齊jì[分齊頭數。】]就是說,你從一數到十都清清楚楚。分齊就是一個界限,你數到七這個界限,你知道很清楚;頭數,就是這個數目字很清楚。生、住、異、滅,現在你的念頭是安住在哪裏,從一數到十,或者生、住、異、滅裏面,哪一個念頭,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頭,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說:隨時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要數息觀,然後觀照,不使妄想起來。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觀方便。]“寂”就是靜態;“觀”就是動態,動靜一如,叫做寂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禅那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于禅那,]就是修于中道,定慧均等的觀照,空假圓融的觀照。[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禅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看我們的呼吸,[依息出入數之。]數之就是算算。[數出不數入,]我們呼氣時數,吸氣就不數。[數入不數出,]如果吸氣時數,吐氣時就不能數。[不可出入並數。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長,拉太長會生病,自己想說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結果吸得太飽,吐得太慢,後來喘,這樣會得心髒病。不必如此,讓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複,息息不斷,心心不昧。]“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調心淨,]藉我們的息,令心清淨。[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亂,[息起爲生,起已爲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來,這個叫做生;起已,呼吸起來以後,這個叫做生。呼吸沒有,就是散掉,[將盡爲異,]這個都是以呼吸的前後次第,叫做生住異滅。[盡已爲滅。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以滅來攝,不言異。“異”是一種變化的名詞,所以,經論當中,[有言叁相,]生、住、滅;[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異、滅。[分齊頭緒數量,]就是次第,“分齊”就是界限。到哪一個界限、哪一個數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數息,數數字。但是,我不是這樣,我都念佛,我是吸氣時念:阿彌陀佛;呼氣:阿彌陀佛。但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太長,我就吸進去念“阿彌”吐出來念“陀佛”觀照,這樣心反而比較定。你如果對清淨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沒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時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著一觀照,妄想,我就讓它一直起來,它起不來,也不曉得從哪裏來,沒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現前,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現前。譬如我們晚上打坐,其實也不用打坐,沒有妄想;妄想本來就是假的東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執著它。它一起來,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個妄想,那個管也是妄想。妄想本來無根、無住、無所住,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號如萬裏無雲萬裏天,朗然,萬裏照空,照這個宇宙的世界。所以,晚上有時候休息以前,坐著時候,妄想,妄想起不來,沒有妄想,不曉得什麼叫妄想,沒有這種東西。我要等它起來,它卻起不來;你想等它起來,它本來就是無的東西,要從哪裏起來?起來也不要管它,當它是瘋子一樣。你抓住一句佛號,就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要對心法上有相當的悟,相當長的時候才有辦法。一般都是硬壓,觀想的時候都會扭曲、變形;我在念佛就不是這樣,我念佛都是用實相念佛,妄想一起來,它要來幹擾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號很清楚!師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後很清楚的,你觀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虛妄之相,要到臨命終現前,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果報現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八識田中,我們每天種下去的種子,清淨的境界馬上現前。因爲我們用清淨心修行,極樂世界當然有我們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點都沒錯!而我們衆生不是,衆生念佛一邊念,一邊想著錢、孫子,妄想起來時,他就很自責:我爲什麼胡思亂想?氣自己打妄想…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