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類的意思,現在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就大學來說,大學有工學院、理學院、商學院、農學院、技術學院,等等分類,這樣聽懂了嗎?工學院裏面又分電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種種科系。所以,十二部經是十二分類。再舉個例子,問:人有幾種?有黑人、白人、黃種人,黃種人又分成什麼?有亞洲人、中東人。亞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國人、臺灣人等等,這樣分類。這樣比喻就聽得很清楚。[清淨眼目。]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以《圓覺經》爲眼目;眼睛是靈魂之窗,除非你斜視,不然那是我們真正的窗;如果斜視,那就另當別論。清淨的眼目,不是近視的眼目。[修多羅、即十二部經,了義二字,乃指其間所诠,]“诠”就是解釋,所解釋的道理。[圓頓之法義。]圓頓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爲清淨眼目,故境智相對爲名。]境界跟智慧相對爲名。
[叁、亦名秘密王叁昧,]在這裏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說《圓覺經》叫第叁個名字,爲什麼叫做秘密王?就是因爲這個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對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機菩薩,可以稱爲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測不可思議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簡單講:佛是自在,而我們衆生是不自在。[是動定無礙爲名。]動中跟定中都無礙。我們衆生怕外境現前,所以,盡量來打坐、攝心、盡量遠離;而佛是無礙,他無論在何處,都能夠在定中。[叁昧,乃諸定總名,此翻正定。]加爲什麼要加一個“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這個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個“正”定當中充滿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個叫做邪定,生滅法,不能證得實相,沒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權小所修,]“權”就是淺機的菩薩;“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稱秘密,以可測故,]“可測”就是可思議。[亦不稱王,]爲什麼不能稱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沒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從皇帝,所以,可測不稱王。[諸佛菩薩之定,無有入、住、出,乃即動而定。所謂“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兩種解釋:一個叫不來,一個叫無罪。就是說他沒有所謂的來跟去、生滅的定,不來就是不生不滅。無罪的定,“罪”就是業障,沒有業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說:心中證得實相,無有煩惱的定、無罪的定、不來的定;不來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滅的定,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無有不定時。” ]證得這種定,動靜都無礙,無有不定時。[是動不礙定也。]“動”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臥,都不障礙我們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極點。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畢竟;畢竟就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連動一個起心動念都沒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動,]就是說在定中,也不妨礙他的行住坐臥。[所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諸威儀就是表現得非常莊嚴。不起滅盡定就是沒有一個入定、出定的生滅的定,他本來就常在定。滅盡定就是阿羅漢的定,阿羅漢的定,進去,有時候出不來,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運用入定的功夫來現出威儀,不必,他當下動靜都一如。[是定不礙動也。堪稱秘密與王,非權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動定無礙爲名。
四、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是真如不變爲名。]這本經亦名如來決定境界,如來就是佛,諸佛菩薩決定的境界,就是一點都不迷惑。這是真如不變爲名。[如來者:《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既無來去,則法身充滿于法界,]菩薩!如何才能達到無來去?很多人體會不出來:我從臺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個半小時火車,怎麼說無來亦無去呢?這明明有,怎麼說無,我實在體會不出來!諸位!無來去就是不起心動念;第二無分別心,走到哪裏都平等心;第叁悟到畢竟空性,雖有來,來畢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裏都依畢竟空性接納一切,叫做無來去。則法身充滿于法界,[常住不動,即是如真;決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們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動,我們的本性是真實性的、不變的。[以不變故,稱爲決定;滅妄顯故,]滅這個虛妄,顯真如。虛妄不能滅,講“滅”是一種方便說,虛妄本無。滅妄就是說智慧生起,自然就沒有虛妄;就像水若平靜,自然無波。不是說不有波浪,又說水面很平靜,不必這句話,沒有波浪,就恢複平靜的水面;沒有妄想,本來就是我們的本性。[名爲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絕對的意思,絕待,不經任何的比較,[直指本覺靈源。]就是我們的本性,[文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無量無盡的虛空,因爲我們的覺性而了解,顯發就是我們對虛空就加上了一層智慧。[及至觀行成就,影像銷滅,塵影既銷,空元是覺。]觀行成就,就是一直觀照觀照,影像銷滅,影像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眼睛看外境,執著這個外相,以爲真實,就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以爲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這個影像就是我們藉著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些記憶上的殘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爲有時候人都會煩惱,有很多信徒都來找師父,今天也有一個人來:請問師父,我最近作了一個夢,夢到講堂的佛像大放光明,夢見師父全身閃閃發亮,師父正要教我結手印時,鄰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師父!那個夢代表什麼啊?我說:依你看,代表什麼?我不知道。人生已經是假相了,更何況是討論夢這種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討論夢境這種東西。夢見佛,你也不必太高興,有時候是魔現境來幹擾你的;不過,我們目前還不夠資格著魔,要著魔,也要有相當功夫的人。魔才會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麼?要著魔,也要有資格才著得成,不然想著魔也沒辦法!今天有一個父親帶女兒來,他女兒精神有點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誰打聽的,不曉得爲什麼現在都介紹到這裏來?他說:法師,我聽人家說,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後念一念,一彈,什麼毛病都會好!我說:吹牛!我哪有那麼厲害?若這樣就能治病,不然換你們念一杯給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麼還會胃痛呢?那是說如果卡到無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個人被狗附身,來到這裏,拜佛的姿勢就很像狗,她平時很正常;是個女衆,我走過去,手往她的頭上一摸,都還沒開始念咒,她就停下來了。爲什麼?因爲師父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間裏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阿彌陀佛,全身怎麼會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災、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觀想放光,踏在蓮花上;人家是繞佛,我是繞一張沙發,每天都在房間裏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並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誠。所以,我們若要爲人加持,很簡單,只要認真念佛就好。我把手往她頭上一壓,沒有念咒就安靜下來,接著再持咒,沒多久她就醒過來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個念了才有用;哪有帶精神病的人來叫我加持,我哪有辦法?我問她:你哪裏不舒服啊?她就看著我笑,也不曉得在笑什麼,我每次都遇到這種人,很糟糕。以後不要介紹這種人來,不知道是跟誰打聽的?聽說這種人初一、十五就會發作,其實我們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塵影即銷,我們沒有了妄想,當然影像就就消滅了,我們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說:看經典不是修行,我告訴你:看經典、聽經就是在修行。爲什麼?聽經,他當下這一念與理性相應,沒有煩惱,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認爲聽經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這就是將解跟行分爲二。改變我們的觀念,使我們的內心沒有煩惱,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就是在修行,沒有煩惱就是在修行,聽經聞法能令我們法喜充滿。空無是覺,元就是,本來就是我們的覺性,虛空也是我們的覺性;覺性遍滿虛空界,你沒聽過嗎?《華嚴經》說:覺性遍滿虛空界;唯識學講:性識周遍法界,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意識,周遍整個法界。悟道的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開悟;悟道的人,無論接觸什麼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斬頭了也一樣!祖師大德講了一句話:將首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就算頭快被砍下來了,跟沒有一樣。悟道的人,大徹大悟的人,有跟沒有都是一樣,他結束這個生命,一下子就解脫了,諸佛都示現生滅法,何況凡夫?諸佛菩薩契入空性,遍滿虛空界。空元是覺,空性它本來就是有覺悟的自性存在的。[顯,即空銷覺現;]我們以爲那個不可知的頑空,消除了,覺性就出現,就顯現出來。[發,即妄盡心開,]虛妄盡,心就開,[俱無邊際。]“俱”就是都是,都是無止境的。[如《楞嚴經》所雲:“聞複翳根除,]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們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煩惱,煩惱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煩惱,就遮蔽我們清淨的本性。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煩惱除掉了。[塵銷覺圓淨,]我們那些想像、沒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銷,就是融入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變成妙用了。用我們的智慧一觀照,本來就沒有,妄想本來無根嘛!所以說消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歸無所得。“塵”就是表示微細的煩惱,“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覺圓淨,我們的覺性就圓滿、清淨了。[淨極光通達,]清淨到極端的時候,我們的光,就是內心的智慧的光就通達。我們常說:業障很重!業障重就是表示煩惱重,智慧不開的意思。[寂照含虛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時包容一切的虛空。[是真如不變爲名。]
《圓覺經》第五個經題,[五、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是藏性隨緣爲名。如來藏,是佛…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