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P19

  ..续本文上一页分类的意思,现在藉一个比喻来说,譬如就大学来说,大学有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农学院、技术学院,等等分类,这样听懂了吗?工学院里面又分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种种科系。所以,十二部经是十二分类。再举个例子,问:人有几种?有黑人、白人、黄种人,黄种人又分成什么?有亚洲人、中东人。亚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等等,这样分类。这样比喻就听得很清楚。[清净眼目。]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以《圆觉经》为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除非你斜视,不然那是我们真正的窗;如果斜视,那就另当别论。清净的眼目,不是近视的眼目。[修多罗、即十二部经,了义二字,乃指其间所诠,]“诠”就是解释,所解释的道理。[圆顿之法义。]圆顿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为清净眼目,故境智相对为名。]境界跟智慧相对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这里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说《圆觉经》叫第三个名字,为什么叫做秘密王?就是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对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机菩萨,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测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简单讲:佛是自在,而我们众生是不自在。[是动定无碍为名。]动中跟定中都无碍。我们众生怕外境现前,所以,尽量来打坐、摄心、尽量远离;而佛是无碍,他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在定中。[三昧,乃诸定总名,此翻正定。]加为什么要加一个“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这个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个“正”定当中充满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个叫做邪定,生灭法,不能证得实相,没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权小所修,]“权”就是浅机的菩萨;“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称秘密,以可测故,]“可测”就是可思议。[亦不称王,]为什么不能称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没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从皇帝,所以,可测不称王。[诸佛菩萨之定,无有入、住、出,乃即动而定。所谓“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两种解释:一个叫不来,一个叫无罪。就是说他没有所谓的来跟去、生灭的定,不来就是不生不灭。无罪的定,“罪”就是业障,没有业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说:心中证得实相,无有烦恼的定、无罪的定、不来的定;不来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灭的定,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无有不定时。” ]证得这种定,动静都无碍,无有不定时。[是动不碍定也。]“动”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卧,都不障碍我们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极点。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毕竟;毕竟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连动一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动,]就是说在定中,也不妨碍他的行住坐卧。[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诸威仪就是表现得非常庄严。不起灭尽定就是没有一个入定、出定的生灭的定,他本来就常在定。灭尽定就是阿罗汉的定,阿罗汉的定,进去,有时候出不来,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运用入定的功夫来现出威仪,不必,他当下动静都一如。[是定不碍动也。堪称秘密与王,非权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动定无碍为名。

  四、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是真如不变为名。]这本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如来就是佛,诸佛菩萨决定的境界,就是一点都不迷惑。这是真如不变为名。[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菩萨!如何才能达到无来去?很多人体会不出来:我从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个半小时火车,怎么说无来亦无去呢?这明明有,怎么说无,我实在体会不出来!诸位!无来去就是不起心动念;第二无分别心,走到哪里都平等心;第三悟到毕竟空性,虽有来,来毕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里都依毕竟空性接纳一切,叫做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常住不动,即是如真;决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们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动,我们的本性是真实性的、不变的。[以不变故,称为决定;灭妄显故,]灭这个虚妄,显真如。虚妄不能灭,讲“灭”是一种方便说,虚妄本无。灭妄就是说智慧生起,自然就没有虚妄;就像水若平静,自然无波。不是说不有波浪,又说水面很平静,不必这句话,没有波浪,就恢复平静的水面;没有妄想,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名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意思,绝待,不经任何的比较,[直指本觉灵源。]就是我们的本性,[文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无量无尽的虚空,因为我们的觉性而了解,显发就是我们对虚空就加上了一层智慧。[及至观行成就,影像销灭,尘影既销,空元是觉。]观行成就,就是一直观照观照,影像销灭,影像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眼睛看外境,执着这个外相,以为真实,就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以为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这个影像就是我们藉着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记忆上的残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为有时候人都会烦恼,有很多信徒都来找师父,今天也有一个人来:请问师父,我最近作了一个梦,梦到讲堂的佛像大放光明,梦见师父全身闪闪发亮,师父正要教我结手印时,邻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师父!那个梦代表什么啊?我说:依你看,代表什么?我不知道。人生已经是假相了,更何况是讨论梦这种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讨论梦境这种东西。梦见佛,你也不必太高兴,有时候是魔现境来干扰你的;不过,我们目前还不够资格着魔,要着魔,也要有相当功夫的人。魔才会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么?要着魔,也要有资格才着得成,不然想着魔也没办法!今天有一个父亲带女儿来,他女儿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谁打听的,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都介绍到这里来?他说:法师,我听人家说,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后念一念,一弹,什么毛病都会好!我说:吹牛!我哪有那么厉害?若这样就能治病,不然换你们念一杯给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么还会胃痛呢?那是说如果卡到无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个人被狗附身,来到这里,拜佛的姿势就很像狗,她平时很正常;是个女众,我走过去,手往她的头上一摸,都还没开始念咒,她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师父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间里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阿弥陀佛,全身怎么会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灾、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观想放光,踏在莲花上;人家是绕佛,我是绕一张沙发,每天都在房间里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并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诚。所以,我们若要为人加持,很简单,只要认真念佛就好。我把手往她头上一压,没有念咒就安静下来,接着再持咒,没多久她就醒过来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个念了才有用;哪有带精神病的人来叫我加持,我哪有办法?我问她:你哪里不舒服啊?她就看着我笑,也不晓得在笑什么,我每次都遇到这种人,很糟糕。以后不要介绍这种人来,不知道是跟谁打听的?听说这种人初一、十五就会发作,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尘影即销,我们没有了妄想,当然影像就就消灭了,我们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说:看经典不是修行,我告诉你:看经典、听经就是在修行。为什么?听经,他当下这一念与理性相应,没有烦恼,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认为听经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这就是将解跟行分为二。改变我们的观念,使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就是在修行,没有烦恼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能令我们法喜充满。空无是觉,元就是,本来就是我们的觉性,虚空也是我们的觉性;觉性遍满虚空界,你没听过吗?《华严经》说:觉性遍满虚空界;唯识学讲:性识周遍法界,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意识,周遍整个法界。悟道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开悟;悟道的人,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斩头了也一样!祖师大德讲了一句话:将首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就算头快被砍下来了,跟没有一样。悟道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有跟没有都是一样,他结束这个生命,一下子就解脱了,诸佛都示现生灭法,何况凡夫?诸佛菩萨契入空性,遍满虚空界。空元是觉,空性它本来就是有觉悟的自性存在的。[显,即空销觉现;]我们以为那个不可知的顽空,消除了,觉性就出现,就显现出来。[发,即妄尽心开,]虚妄尽,心就开,[俱无边际。]“俱”就是都是,都是无止境的。[如《楞严经》所云:“闻复翳根除,]听闻了佛法以后,我们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烦恼,烦恼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烦恼,就遮蔽我们清净的本性。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烦恼除掉了。[尘销觉圆净,]我们那些想像、没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销,就是融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变成妙用了。用我们的智慧一观照,本来就没有,妄想本来无根嘛!所以说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归无所得。“尘”就是表示微细的烦恼,“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觉圆净,我们的觉性就圆满、清净了。[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光,就是内心的智慧的光就通达。我们常说:业障很重!业障重就是表示烦恼重,智慧不开的意思。[寂照含虚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时包容一切的虚空。[是真如不变为名。]

  《圆觉经》第五个经题,[五、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缘为名。如来藏,是佛…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