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在缠之称,]我们都有一个清净心,“缠”就是烦恼,受烦恼的束缚,我们的清净的佛性被烦恼绑住了。[能依此出生诸佛,]产生诸佛。[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变之性,无始迄今,]“迄”就是终点,没有一个始,没有一个终,一直达到今天。[不曾变灭而差别,即随缘之用。]就是不曾变灭而差别中显这个平等,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如不动。而在差别当中显示平等,那就是随缘之用。[如《弥勒章》之五性差别:一、声闻性,二缘觉性:]根机有差别,有声闻的根机,叫做声闻性;也有缘觉的根机,缘觉性。[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如果一切众生能够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先摄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还未明了,还没有悟到无生,叫未断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后慢慢的再断理障,慢慢再悟到无生。[但能悟入,声闻性,与缘觉性。]只能入声闻跟缘觉而已。[三、菩萨性:]菩萨的根机。[若诸众生,勤断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灭,]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定性:一切众生,已知本具圆觉,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不同。]意思是:我们本来就具足圆觉,但是,因为各人修行的因地发心不同,所以,有顿根跟渐根。[若遇如来,]算是外缘好,遇到大善知识,如来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根机无论大小,[皆成佛果。]现在佛不在了,那没办法。只能遇个矮师父,没办法,多忍耐一下;不过,矮归矮,还算不错啦![五、外道性: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有的人喜欢乱闯乱撞,到处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结果闯进了外道,很惨!我们一生当中,要遇到正统的佛教,是相当的难![邪师过谬,]这是邪师的过失,[非众生咎,]那不是众生的过失。[是名五性差别。]所以,我们遇到正统的佛教,这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太不简单明了![如《净慧章》之五种随顺:夫净觉离念,本无生灭,]我们清净的觉性离念,注意听!离念不是离妄念,不是无念。离凡夫的妄念,不是没有圣人之念,圣人之念就是无念,就是妙用现前。你不要说:离念,像死人一样的,那种观念是错误的!净觉离念,清净的觉性,是离开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来就没生灭,就是没有凡夫的执着跟分别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设的名词,人类无法探讨最初,只好用一个假设。[无明妄动,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异、灭,]让我们的心变来变去,生、住、异、灭,简单讲就是生灭、就是执着。在每一个动念里面,都是一种执着性的执着,生灭变化的一种执着。[四种梦心,]梦心就是不可得,生无生性,住无住性,异无异性,灭无灭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异性本空,灭性本空,是故生、住、异、灭本不可得,名四种梦心。[从细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显著、粗的意思,微细的念头跟粗糙显出来的念头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头,“微”就是细的念头。就是从细的念头一直变化到明显的念头;[先际最微,]先际就是始,一开始是很微细的,叫做先际。[名为生相,]生相无明。[即是业相。]所谓的业。[中间二三,]就是住跟异,[名住、异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及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后际最粗,]“后际”就是最后。[名为灭相,即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开始要造业,起身业、起口业、起意业。[今因本觉,有不思议内熏之力,熏起厌求之心,]知道生死无常,知道今天追求这个世间不是办法,整天斗争、战乱,不是办法。[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强,增强我们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损无明能,]“损”就是破坏,它会破坏无明的能力,渐渐能够破无明。我们别说是到破无明了,光是有学佛跟没学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不用谈到学佛深或浅,以前我没学佛,都一直当作这个身体是真的,整天充满了希望,认真读书考试,打算要去荷兰念博士,打算考公费留学。整天都想要出国留学,回来后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业。因为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世间人叫做光耀门庭。没有学佛就是这种心态,当行政院院长,卫生所所长,出门就很神气,对不对?没有学佛,所有的生命就是这样;现在听到佛法,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生命是暂时的,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的佛性,这样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错了!光是说到过去以为这世间是真的,到现在知道世间是假的,你看,这个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无聊时,人家约去歌厅、舞厅,现在学佛,看到那个没作用,去那里做什么?光是这样,灯光一闪一闪,正当的光线不看,在那里跳啊跳,跳到最后还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众,将来哪个不必死的?所以,那个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动,这统统是假相,是生灭法、是骗人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大彻大悟,那些都没有作用。以前电视里有选美大会,会穿泳装,提前一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等看选美!现在知道了,她们不可能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没什么差别,到最后,还是会而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到最后,牙齿照样掉光光,皱纹多到连妆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视。所以,它能够破无明,佛法这种东西,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佛道、觉悟,这种东西才是我们永久性的东西。[渐向心源,]渐渐会找到我们本来的东西。[始息灭相,]慢慢的会停止这个灭相,起业相,造业;[终息生相。]到最后就停止生相无明。[生相无明一破,则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动是你自己的错觉,一切世间本来不可得的东西,你强迫自己去迷惑,这样哪有办法?[今无始静,平等平等,]也没有一个开始的所谓的静,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也没有所谓不同的一个开始的觉悟之异,没有所谓一个开始的觉悟的差别。为什么?始觉本觉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觉、本觉,开始觉悟就是本来的悟;本来的悟就是开始的悟。那就是没有所谓的开始,始本合一嘛![称究竟觉。]究竟的觉悟。[一、明依位渐证:从信位、贤位、圣位、果位。]贤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顿证:]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执统统放下,[名为五种随顺觉性。此与五性差别,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简单说它是圆觉,其实不是究竟的圆觉,它还是生灭门当中的圆觉,就是暂时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圆觉。[是藏性随缘为名。]这就是我们如来藏,本来如来藏性,随一切的因缘来取名。[因是经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这个名字[自必核实,]“核”就是检查一下,核对一下,是不是实在的符合这一本经的名相?按照这一本经典的名相的名题,这题的名,我们当然要检查核对一下,是不是符合圆觉的道理?[汝应奉持之,]你们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两利也。然答奉持之问,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不妨因说经名,因为说这个经典的名字,“名”就是题目,经典的题目,这个名。[承其文势,]按照文章的情形,[便于此答。]方便在这个地方回答。[若以义求,]如果按照道理来说、来求。[则在后顿渐门中。]则在后面顿渐门当中发挥。[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讲经题,后来在经文里面就有讲到顿或者是渐。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显”就是开示,都是开示如来的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不得了!这部《圆觉经》不是普遍的经典,只有佛能够完全讲出来。
[此答所至。是经]就是《圆觉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者,独显也。]“显”就是开示。[如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他所证的境界,当然是他因地发如是心,才会完成如是果觉。[如《文殊章》,文殊请问:愿为此会,诸来]就是一切,一切来参加的[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说于”就是探讨,探讨佛本来起清净之心,[因地法行。说十方诸佛如来,最初根本,所起之清净因地法行。所云清净者:]我们的清净,[即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我们本来就没有污染,今天我们的烦恼,菩萨!万法唯心造,你冷静的思惟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亩田,就是八识田中,这亩田要下什么种子,完全操之于已。我的八识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贪嗔痴的念头,那们,这亩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贪嗔痴的种子。我现在学佛了,不要这样,学佛我现在不要起这些念,我不起贪嗔痴的念头、不起执着、不起种种恶的念头,那么,我这一亩田所种下去的,都是清净心的念头,这亩田将来到最后收成,就是清净的果报。很简单,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痴的人,你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简单,我看到一个人,我恨他,我恨他这个念头,因就放在心里,然后逢人就说:我恨他!因为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讨厌这个人,一直恨这个人,他愈讲,落入八识田中的种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习这个恨;又到处说我恨他,培养这个恨的薰习力量,等到以后遇到,二人为了小事发生口角,起冲突,一气之下拿刀刺向对方,闹出人命来。这不是因果吗?你开始造恶,因缘果报就现前了!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们,我们感谢他,转念:因为他侮辱我们,让我们学习忍辱、学习佛道,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后看到他:我很感谢他,我很感谢他,我怎么会杀他…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