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在纏之稱,]我們都有一個清淨心,“纏”就是煩惱,受煩惱的束縛,我們的清淨的佛性被煩惱綁住了。[能依此出生諸佛,]産生諸佛。[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變之性,無始迄今,]“迄”就是終點,沒有一個始,沒有一個終,一直達到今天。[不曾變滅而差別,即隨緣之用。]就是不曾變滅而差別中顯這個平等,我們清淨的本性如如不動。而在差別當中顯示平等,那就是隨緣之用。[如《彌勒章》之五性差別:一、聲聞性,二緣覺性:]根機有差別,有聲聞的根機,叫做聲聞性;也有緣覺的根機,緣覺性。[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如果一切衆生能夠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先攝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還未明了,還沒有悟到無生,叫未斷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後慢慢的再斷理障,慢慢再悟到無生。[但能悟入,聲聞性,與緣覺性。]只能入聲聞跟緣覺而已。[叁、菩薩性:]菩薩的根機。[若諸衆生,勤斷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二障斷滅,]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四、不定性:一切衆生,已知本具圓覺,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不同。]意思是:我們本來就具足圓覺,但是,因爲各人修行的因地發心不同,所以,有頓根跟漸根。[若遇如來,]算是外緣好,遇到大善知識,如來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根機無論大小,[皆成佛果。]現在佛不在了,那沒辦法。只能遇個矮師父,沒辦法,多忍耐一下;不過,矮歸矮,還算不錯啦![五、外道性: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有的人喜歡亂闖亂撞,到處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結果闖進了外道,很慘!我們一生當中,要遇到正統的佛教,是相當的難![邪師過謬,]這是邪師的過失,[非衆生咎,]那不是衆生的過失。[是名五性差別。]所以,我們遇到正統的佛教,這不是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太不簡單明了![如《淨慧章》之五種隨順:夫淨覺離念,本無生滅,]我們清淨的覺性離念,注意聽!離念不是離妄念,不是無念。離凡夫的妄念,不是沒有聖人之念,聖人之念就是無念,就是妙用現前。你不要說:離念,像死人一樣的,那種觀念是錯誤的!淨覺離念,清淨的覺性,是離開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來就沒生滅,就是沒有凡夫的執著跟分別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設的名詞,人類無法探討最初,只好用一個假設。[無明妄動,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異、滅,]讓我們的心變來變去,生、住、異、滅,簡單講就是生滅、就是執著。在每一個動念裏面,都是一種執著性的執著,生滅變化的一種執著。[四種夢心,]夢心就是不可得,生無生性,住無住性,異無異性,滅無滅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異性本空,滅性本空,是故生、住、異、滅本不可得,名四種夢心。[從細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顯著、粗的意思,微細的念頭跟粗糙顯出來的念頭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頭,“微”就是細的念頭。就是從細的念頭一直變化到明顯的念頭;[先際最微,]先際就是始,一開始是很微細的,叫做先際。[名爲生相,]生相無明。[即是業相。]所謂的業。[中間二叁,]就是住跟異,[名住、異相。住相有四,即轉相、現相、及智相、相續相。異相有二,即執取相、計名字相。後際最粗,]“後際”就是最後。[名爲滅相,即起業相。]起業就是造業,開始要造業,起身業、起口業、起意業。[今因本覺,有不思議內熏之力,熏起厭求之心,]知道生死無常,知道今天追求這個世間不是辦法,整天鬥爭、戰亂,不是辦法。[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強,增強我們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損無明能,]“損”就是破壞,它會破壞無明的能力,漸漸能夠破無明。我們別說是到破無明了,光是有學佛跟沒學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別了!不用談到學佛深或淺,以前我沒學佛,都一直當作這個身體是真的,整天充滿了希望,認真讀書考試,打算要去荷蘭念博士,打算考公費留學。整天都想要出國留學,回來後有一番的成就,幹大企業。因爲一直認爲這是真實的東西,世間人叫做光耀門庭。沒有學佛就是這種心態,當行政院院長,衛生所所長,出門就很神氣,對不對?沒有學佛,所有的生命就是這樣;現在聽到佛法,知道這個身體是假的、生命是暫時的,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的佛性,這樣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錯了!光是說到過去以爲這世間是真的,到現在知道世間是假的,你看,這個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樣!以前無聊時,人家約去歌廳、舞廳,現在學佛,看到那個沒作用,去那裏做什麼?光是這樣,燈光一閃一閃,正當的光線不看,在那裏跳啊跳,跳到最後還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衆,將來哪個不必死的?所以,那個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動,這統統是假相,是生滅法、是騙人的東西,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是大徹大悟,那些都沒有作用。以前電視裏有選美大會,會穿泳裝,提前一個小時我就在那裏等看選美!現在知道了,她們不可能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沒什麼差別,到最後,還是會而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到最後,牙齒照樣掉光光,皺紋多到連妝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視。所以,它能夠破無明,佛法這種東西,這個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佛道、覺悟,這種東西才是我們永久性的東西。[漸向心源,]漸漸會找到我們本來的東西。[始息滅相,]慢慢的會停止這個滅相,起業相,造業;[終息生相。]到最後就停止生相無明。[生相無明一破,則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動是你自己的錯覺,一切世間本來不可得的東西,你強迫自己去迷惑,這樣哪有辦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也沒有一個開始的所謂的靜,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也沒有所謂不同的一個開始的覺悟之異,沒有所謂一個開始的覺悟的差別。爲什麼?始覺本覺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覺、本覺,開始覺悟就是本來的悟;本來的悟就是開始的悟。那就是沒有所謂的開始,始本合一嘛![稱究竟覺。]究竟的覺悟。[一、明依位漸證:從信位、賢位、聖位、果位。]賢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叁賢位;十信位、叁賢位、十聖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頓證:]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執統統放下,[名爲五種隨順覺性。此與五性差別,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簡單說它是圓覺,其實不是究竟的圓覺,它還是生滅門當中的圓覺,就是暫時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圓覺。[是藏性隨緣爲名。]這就是我們如來藏,本來如來藏性,隨一切的因緣來取名。[因是經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這個名字[自必核實,]“核”就是檢查一下,核對一下,是不是實在的符合這一本經的名相?按照這一本經典的名相的名題,這題的名,我們當然要檢查核對一下,是不是符合圓覺的道理?[汝應奉持之,]你們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兩利也。然答奉持之問,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不妨因說經名,因爲說這個經典的名字,“名”就是題目,經典的題目,這個名。[承其文勢,]按照文章的情形,[便于此答。]方便在這個地方回答。[若以義求,]如果按照道理來說、來求。[則在後頓漸門中。]則在後面頓漸門當中發揮。[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講經題,後來在經文裏面就有講到頓或者是漸。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顯”就是開示,都是開示如來的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不得了!這部《圓覺經》不是普遍的經典,只有佛能夠完全講出來。
[此答所至。是經]就是《圓覺經》[唯顯如來境界:唯顯者,獨顯也。]“顯”就是開示。[如如來所證境界,不離本起因心。]他所證的境界,當然是他因地發如是心,才會完成如是果覺。[如《文殊章》,文殊請問:願爲此會,諸來]就是一切,一切來參加的[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說于”就是探討,探討佛本來起清淨之心,[因地法行。說十方諸佛如來,最初根本,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所雲清淨者:]我們的清淨,[即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我們本來就沒有汙染,今天我們的煩惱,菩薩!萬法唯心造,你冷靜的思惟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畝田,就是八識田中,這畝田要下什麼種子,完全操之于已。我的八識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貪嗔癡的念頭,那們,這畝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貪嗔癡的種子。我現在學佛了,不要這樣,學佛我現在不要起這些念,我不起貪嗔癡的念頭、不起執著、不起種種惡的念頭,那麼,我這一畝田所種下去的,都是清淨心的念頭,這畝田將來到最後收成,就是清淨的果報。很簡單,所以,我告訴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癡的人,你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簡單,我看到一個人,我恨他,我恨他這個念頭,因就放在心裏,然後逢人就說:我恨他!因爲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討厭這個人,一直恨這個人,他愈講,落入八識田中的種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習這個恨;又到處說我恨他,培養這個恨的薰習力量,等到以後遇到,二人爲了小事發生口角,起沖突,一氣之下拿刀刺向對方,鬧出人命來。這不是因果嗎?你開始造惡,因緣果報就現前了!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們,我們感謝他,轉念:因爲他侮辱我們,讓我們學習忍辱、學習佛道,一切因緣生因緣滅,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後看到他:我很感謝他,我很感謝他,我怎麼會殺他…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