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21

  ..續本文上一頁?那就不必負這個錯誤的因果,很簡單嘛!哪有說沒有什麼因果?你今天來聽經聞法,你所有八識田中都是清淨的種子,這就是因;你明天又歡喜心來聽經,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連鎖的。你今生聽經,現在歡喜就是因果,因果有叁世的、有刹那的因果,很簡單的道理,不困難。菩薩!修正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念頭,就是大修行人!記住師父的話,念頭不轉變,卡死在那裏,你雖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個大修行人。十方諸佛如來,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淨因地法行。所謂清淨者,就是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爲因地心。上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迷真起妄,妄見衆生。]虛妄看到衆生,[妄體元空,]“元”就是本,虛妄的體本來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執著。但無心于萬物,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你的業識,所變現出來的東西。你硬要一直錯覺,分別跟執著說這是真實性的東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煩惱,這難道不是本來就空,是你多余的煩惱嗎?所以,妄體元空,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實在性的東西。[全是本覺清淨心地。法行者: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稱”就是合于清淨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經》這段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把師父心中的感受、要講的話,講得淋漓盡致,也把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講得一針見血!如飲甘露![《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叁部經,樂爲四衆,敷揚廣說,]“敷演”就是所謂的闡揚,“敷”就是所謂的開放,闡揚佛經的道理叫做敷揚;廣說,爲人講經說法。[思惟其義,]思考佛的道理。[是名樂讀,]就是歡喜去讀經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經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還不是一個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講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歡讀誦十二部經典;所以,我才跟諸位說:有的人愛看《無量壽經》,整天都在讀經,念《地藏經》、《金剛經》。十二部經典,樂爲四衆,而且說法,思惟其義,很喜歡的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觀身心,]能夠觀照身是畢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統統沒有作用,不能牽製、不能影響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體、心靈、外境的影響,知道它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永離煩惱,]當下就頓悟。[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爲法行。” ]我說此人確確實實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求果者,必觀于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辦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故請說本起因地,以爲萬行所依也。後佛答: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證境界,果海還徹因源也。]就是他雖然證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來,還是不離開因。“徹”就是通達,果海還是通達于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達于因,因一定要通達到果。[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有佛之與佛,乃能宣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顯現。佛境若不顯現,諸妄何得即空;諸妄不空,焉徹覺源,圓覺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雲:“寂滅者,名爲一心。” ]我們的心能寂滅,就是一心。[《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注意聽,這個正道,不是智慧之道;這個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樣。意思是說:你若不能了解我們這顆清淨心,不生不滅的涅槃心、寂滅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敘能流布人,]就是說菩薩,不然就是末法的衆生。[第叁句,此敘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這種法門修行。[前問: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顯利他。此答依此修行,並顯兩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見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者:即依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生信、發解、起行、證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圓覺經》都是在顯示如來的境界。[身心寂滅,]身心寂滅不是否認的意思,而是透視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身,或者是執著這個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別、業障所顯現出來的假相,不要執著。[平等本際,]本來就平等。[凡聖身心,取相似異,]你若有執著,就會變成不同。[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圓覺本際。覺體無異,]覺性的體性無二。[用隨體遍,]妙用是隨體橫遍。[圓滿法界,隨順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癡不二;衆生諸佛不二;]所謂不二就是同一顆心的意思,你現在生死是這顆心(妄想心);以後你證得涅槃,也是這顆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會不會運用而已。我們大家實在都是寶貴之人,有大智慧,擁有真理的人;但是,我們卻不會運用,變成窮人、變成可憐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諸佛如是,故因修得證,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叁 答奉持

  己一 法說

  【“善男子!是經,]《圓覺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教就是你若了解《圓覺經》的道理,一刹那之間就完成佛道。[頓機衆生]在刹那間就能悟道,這叫頓機的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也可以漸漸修,總有一天能達到頓悟的境界,只是時間盡早的問題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衆生,一切衆生都包括在內,因爲人種太多,幹脆用“品”來分類。

  [此答奉持。是經名爲頓教大乘者: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這個太簡單了,我適合修這種行,我比較懶,不適合常常念經;有的經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經》,第一品,念十頁就翻到後面看看,還這麼多!我比較懶,不喜歡誦經。我修行比較喜歡怎麼樣呢?喜歡單刀直入,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會驚叫起來。遇到緊急刹車我也是連聲的念阿彌陀佛,很大聲,每一句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特性,比較懶!聽說有的人一天誦七遍《無量壽經》,嚇死人!誦一次《無量壽經》要兩個小時,七遍要十四個小時。他爲了什麼呢?爲了要誦滿幾萬遍,因爲聽人家說,念十萬遍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東西,整天就念經。人家六祖聽到一句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決,哪像我們在這裏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這才是我要修的法門,快速、直接,輕松、簡單![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漸次而說,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不說一切外相的東西,只辨這個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絕言就是不必說,不用講。菩薩,我們修行若能達此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見的統統順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決,很歡喜心,無論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統統無生,我們都能夠將它消化,一念不生,統統不要去臆測、猜測、推論,與我們無關的,統統不要去幹涉別人,你看這種日子是什麼日子?真正無業。今天你有業,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別是哪張嘴。那張嘴守不住,不該說的話老是從口而出,不然就是心裏煩惱,閑著沒事就多少造一點惡業,這個絕言的功夫不到!什麼是絕言?心能夠無生,而且沈默,耐得住一切委屈,這不簡單!絕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門,不必說嘛,就是這種東西。你知、我知、佛知,開悟的兩師徒見面,哈哈哈,相視而笑,師父就說:你知我知,不要告訴別人,因爲別人也聽不懂!開悟的境界,唯證相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說難很難,要說簡單,其實是一念之間而已。[五法、叁自性皆空,]相、名、分別、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個是名,我們說相,接著就要安排一個名字稱呼。第叁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第四如果透視,就是如如不動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後圓滿智慧,五法。叁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遍計所執就是所謂虛妄的執著,周遍計度,執著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緣起,藉著條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種種條件,依著種種條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緣起無自性。圓成實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圓滿,叁自性。[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叫做二無我;簡單講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統統除掉。[诃教勸離,]“诃”就是排斥、诃責,教他們要遠離虛妄執著的八識、二無我、叁自性。[毀相泯心,]“毀”就是破相,泯心就是滅掉,滅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爲頓。]你冷靜看看,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起心動念,統統用一顆歡喜心試試看,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悅,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不生不滅的本性,本來就是一種很喜悅的生命。喜悅是生命的本質,喜悅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惱,苦惱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車乘,有:小、中、大叁乘。如《法華經》,門外叁車,羊車是小乘,喻聲聞;鹿車是中乘,喻緣覺;牛車是大乘,喻菩薩。]以前我們常常講到。[又此不獨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今名大乘,即法華之大白牛車,乃真大也。]絕對的大。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者:謂此等衆生,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今生才出頭來,]就是産生這個種子,[便能出口驚人。

  如六祖大師,初到五祖會下。

  五祖即問:汝是何方人,來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來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嶺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涼、沒有開化地方的人。

  [答…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