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就不必负这个错误的因果,很简单嘛!哪有说没有什么因果?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所有八识田中都是清净的种子,这就是因;你明天又欢喜心来听经,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连锁的。你今生听经,现在欢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有刹那的因果,很简单的道理,不困难。菩萨!修正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念头,就是大修行人!记住师父的话,念头不转变,卡死在那里,你虽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个大修行人。十方诸佛如来,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净因地法行。所谓清净者,就是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为因地心。上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虚妄看到众生,[妄体元空,]“元”就是本,虚妄的体本来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执着。但无心于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你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你硬要一直错觉,分别跟执着说这是真实性的东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烦恼,这难道不是本来就空,是你多余的烦恼吗?所以,妄体元空,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在性的东西。[全是本觉清净心地。法行者:即称清净法所修之行也。]“称”就是合于清净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经》这段话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把师父心中的感受、要讲的话,讲得淋漓尽致,也把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讲得一针见血!如饮甘露![《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三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敷演”就是所谓的阐扬,“敷”就是所谓的开放,阐扬佛经的道理叫做敷扬;广说,为人讲经说法。[思惟其义,]思考佛的道理。[是名乐读,]就是欢喜去读经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经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还不是一个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讲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欢读诵十二部经典;所以,我才跟诸位说:有的人爱看《无量寿经》,整天都在读经,念《地藏经》、《金刚经》。十二部经典,乐为四众,而且说法,思惟其义,很喜欢的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观身心,]能够观照身是毕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统统没有作用,不能牵制、不能影响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体、心灵、外境的影响,知道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永离烦恼,]当下就顿悟。[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我说此人确确实实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办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故请说本起因地,以为万行所依也。后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证境界,果海还彻因源也。]就是他虽然证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来,还是不离开因。“彻”就是通达,果海还是通达于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达于因,因一定要通达到果。[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有佛之与佛,乃能宣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显现。佛境若不显现,诸妄何得即空;诸妄不空,焉彻觉源,圆觉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能寂灭,就是一心。[《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注意听,这个正道,不是智慧之道;这个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样。意思是说:你若不能了解我们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涅槃心、寂灭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就是说菩萨,不然就是末法的众生。[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这种法门修行。[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显利他。此答依此修行,并显两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见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者:即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生信、发解、起行、证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圆觉经》都是在显示如来的境界。[身心寂灭,]身心寂灭不是否认的意思,而是透视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动念去执着身,或者是执着这个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别、业障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不要执着。[平等本际,]本来就平等。[凡圣身心,取相似异,]你若有执着,就会变成不同。[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皆同一圆觉本际。觉体无异,]觉性的体性无二。[用随体遍,]妙用是随体横遍。[圆满法界,随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所谓不二就是同一颗心的意思,你现在生死是这颗心(妄想心);以后你证得涅槃,也是这颗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会不会运用而已。我们大家实在都是宝贵之人,有大智慧,拥有真理的人;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变成穷人、变成可怜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诸佛如是,故因修得证,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说
【“善男子!是经,]《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就是你若了解《圆觉经》的道理,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佛道。[顿机众生]在刹那间就能悟道,这叫顿机的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也可以渐渐修,总有一天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只是时间尽早的问题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因为人种太多,干脆用“品”来分类。
[此答奉持。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者: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个太简单了,我适合修这种行,我比较懒,不适合常常念经;有的经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经》,第一品,念十页就翻到后面看看,还这么多!我比较懒,不喜欢诵经。我修行比较喜欢怎么样呢?喜欢单刀直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会惊叫起来。遇到紧急刹车我也是连声的念阿弥陀佛,很大声,每一句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的特性,比较懒!听说有的人一天诵七遍《无量寿经》,吓死人!诵一次《无量寿经》要两个小时,七遍要十四个小时。他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诵满几万遍,因为听人家说,念十万遍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东西,整天就念经。人家六祖听到一句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决,哪像我们在这里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才是我要修的法门,快速、直接,轻松、简单![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渐次而说,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不说一切外相的东西,只辨这个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绝言就是不必说,不用讲。菩萨,我们修行若能达此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见的统统顺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决,很欢喜心,无论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统统无生,我们都能够将它消化,一念不生,统统不要去臆测、猜测、推论,与我们无关的,统统不要去干涉别人,你看这种日子是什么日子?真正无业。今天你有业,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别是哪张嘴。那张嘴守不住,不该说的话老是从口而出,不然就是心里烦恼,闲着没事就多少造一点恶业,这个绝言的功夫不到!什么是绝言?心能够无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这不简单!绝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门,不必说嘛,就是这种东西。你知、我知、佛知,开悟的两师徒见面,哈哈哈,相视而笑,师父就说:你知我知,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也听不懂!开悟的境界,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说难很难,要说简单,其实是一念之间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个是名,我们说相,接着就要安排一个名字称呼。第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第四如果透视,就是如如不动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后圆满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遍计所执就是所谓虚妄的执着,周遍计度,执着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缘起,藉着条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种种条件,依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缘起无自性。圆成实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圆满,三自性。[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做二无我;简单讲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统统除掉。[诃教劝离,]“诃”就是排斥、诃责,教他们要远离虚妄执着的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毁相泯心,]“毁”就是破相,泯心就是灭掉,灭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为顿。]你冷静看看,你什么事情都不要起心动念,统统用一颗欢喜心试试看,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悦,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来就是一种很喜悦的生命。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喜悦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恼,苦恼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车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华经》,门外三车,羊车是小乘,喻声闻;鹿车是中乘,喻缘觉;牛车是大乘,喻菩萨。]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又此不独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谓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今名大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乃真大也。]绝对的大。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者:谓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今生才出头来,]就是产生这个种子,[便能出口惊人。
如六祖大师,初到五祖会下。
五祖即问:汝是何方人,来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岭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凉、没有开化地方的人。
[答…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