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金剛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有空要再聽聽錄音帶。[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離二乘滯寂境界。]落入沈空滯寂的境界。[二乘人無大乘志願,沈空滯寂,得少爲足,是故不著。上是順行,下是逆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這個善知識,身體在世間跟衆生共事,但是,他的心永遠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他示現有種種的過錯,譬如說殺、盜、淫,他示現種種的過錯,但是,他贊歎清淨的修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他雖然示現種種的過失,但是,心清淨,他絕對不令一切衆生走錯路,一定要令衆生持戒,而且有威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陀是不是一直告訴你:你不要看善知識的過失?就是這樣,依法嘛!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你看,菩薩有多偉大,兩千多年前,他就了解兩千多年後會發生的事。

  [菩薩現身世間,饒益衆生,雖現塵勞煩惱之中,心恒清淨,處染不染。如《淨名》雲:]《淨名》就是《維摩诘經》[“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諸過,贊歎梵行者:圭峰大師雲:欲度有過衆生,先以同事相攝,]先跟他的立場一樣,“同事”就是立場相同,先跟他的立場相同。[心既相親,]漸漸接近,[方能受教。如《淨名》雲: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等。]進到淫舍,就是我們所講的妓女戶。來到妓女戶,就爲他開示,說:欲望太過,太超過是不好的。[或爲利益,或爲別緣,所作非儀,]“非儀”就是沒有威儀。雖然跟佛的教有一點點違背,[暫乖真教,]暫時有一點點地違背了佛的教化。[祇得貶己承非,]意思就是說:貶低了自己,面對這個非法的事情,但是,[不得飾非說理,]但是,不能說出歪理出來,不能掩飾自己,說這是怎麼樣怎麼樣子,這樣不可以!以誤導衆生。[以誤凡下。]他說法,他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一點不是威儀,有一點違背佛的教化,但是,他所說的法一定要依法,不能誤導衆生。[不令衆生入不律儀者:示有諸過,即不律儀事:因贊歎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識之人,引發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矣!是知善知識,不可不擇也。]你不得不選擇!所以,我跟諸位講過很多遍:你要將親近的人當作是聖人,當作是聖人,這樣我們的心自然清淨。了解一切善知識的行爲都只是示現,不是真心的,我們對于一切都采取十足的相信,因爲他講的法完全是符合佛的意思,你起到全臺灣省任何地方,只要這個法師依法,都值得我們贊歎![初令識竟。

  子二令事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只要你有因緣遇到這種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你看他對善知識的恭敬到極點了!爲什麼要不惜身命?因爲他能救你的慧命。對不對?你這個肉體算什麼?生生世世,我們都有這個肉體;但是,生生世世不一定能遇到救我們慧命的人;我們現在遇到了,不惜身命,供養一切。

  [末世衆生既見如是順行、逆行之善知識,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緣,]有這個因緣到了。[應當四事供養。然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乃至拚身舍命,]拼身舍命,[在所不惜。]出在這種人很少了,現在叫他:老菩薩!來幫忙折一點東西。來的都是那幾個,沒辦法!人家有他的家庭、立場,講起來很困難,講起來很困難。以後不用叫人家來折,讓他帶回家折,用袋子裝好,每人拿一包回去,有空就做。其實他不來也不是不發心,實在是有困難,我知道大家都很發心。[《大乘四法經》雲:“諸苾刍盡形壽,]底下這句話你要注意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就是說人家威脅你的生命,叫你不要親近這個善知識,[必定不得,舍善知識。”]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你看,遇到生命的因緣快沒有了,還是不能離開善知識。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就是說你遇到善知識,他示現的是四威儀——行、住、坐、臥很清淨。[乃至示現,]就是示現什麼?[種種過患,]種種的過患,就是說在我們面前看來,好像他很多不對,而我們是求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心無憍慢,]我們也不能輕視他。[況複抟財、]抟財就是你爲什麼還聚集財産要做什麼呢?“抟”就是聚集。意思就是說:應該將它舍掉。心無憍慢,何況說你還執著、聚集這些財産、[妻子、眷屬?】]遇到善知識要開發我們的大菩提心,這就是正緣,千百萬劫難遭難遇,現在遇到了,要全部喜舍出來。

  [彼善知識,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順行,清淨無染,爲作模範,令彼衆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現逆行,種種過患者:]逆行就是譬如說他示現,[指淫、殺、盜、妄等,雖行是事,極爲慚愧,即便贊歎梵行,而作折伏,令彼衆生,心無憍慢;謂已知其所爲,先以欲鈎牽,]牽引他。[後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勝彼;]這個“矜jīn”字,我還特別地去查那個《詞彙》,叫做誇大,誇大了自己,認爲我勝對方,叫做憍。[慢者,輕彼劣我。]輕視對方,劣我,比我還差,比我還差。[況複抟財、]還聚集了財富。[妻子、眷屬者:以重況輕之意。言種種過患,其心尚無憍慢,況複貪著抟食,及與財寶,]抟食就是一撮,一撮,摶就是以前佛在世,或者是今天泰國人在吃飯,把飯捏成一小粒的飯團;我們臺灣的飯團,如果被泰國人看到會嚇一跳,這麼大一顆;我走過哪裏,人家都問我:師父!您要不要吃飯團?一拿起來,哇!好大一個。他們的不是,他們是捏成一小粒,然後彈進嘴巴裏,飯拿起來在前面捏一捏,彈進去,用彈的,一抟食就是這樣,捏一捏……,捏成一小粒飯團,dou!很准,絕對不會彈到鼻孔裏,很厲害,他們那個功夫真的很厲害,捏一捏,啪!直接就彈進嘴巴裏。如果我們來彈,一百粒彈不進一粒,每次都彈中眼睛,我們吃不習慣,我們吃不習慣。抟食就是這樣。以及財寶,[愛染妻子,及諸眷屬,豈得慢耶?]怎麼能對善知識我慢呢?[圭峰大師雲:夫菩薩化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權”就是種種的方便,很不容易去了解的。[但依法門,]你只要依他所說的法門、這個正法。[莫疑其迹,]不要懷疑他的行爲的表現,“迹”就是外相,外相叫做迹,他讓你看,以爲行爲好像不正。叁業行爲的表現叫做迹。你只要依他的法門,不要懷疑他的行爲的表現,好像怎麼樣怎麼樣不好。[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觀逆行,便生憍慢。]這是對立的一種形容,不要因爲他行得正,表現得如法,你就效法,很虔誠心、恭敬心就産生;也不可以因爲看到他違背了戒律,現貪嗔癡、殺盜淫,你就産生了憍慢,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不以順行,不要因爲他示現如法、如戒、如律,你就效法他,心就恭敬得起來,恭敬得起來。也不要因爲他現逆行,淫欲、殺、盜、貪、嗔、癡,便生憍慢,就輕視他。[故《智論》雲:“于諸師尊,如世尊想。]對于你自己的師父,你要把他當作是佛,當作佛來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若能開示我們甚深的道理。[解散疑結,于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其他的惡不重要,因爲他會開發我們的圓覺,不念余惡,你看,《大智度論》也是依法。說:他若能解散我們其他的疑結,使我們能走向一條正路,對我有益,我就要盡心孝敬他,不能計較善知識其他的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囊,弊囊就是說:外表上看起來很破舊的袋子,叫做弊囊。就是說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盛寶就是他內心有法寶,他經教、情性都通達,外表上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不得以囊惡,不可以說外表看起來,這個袋子好像很差;袋子雖然差,但是,裏面裝著黃金、鑽石,不取其寶,你就不拿他的寶,“寶”就是表示法,你就放棄了親近他,從他那邊得到這個法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夜行險路,晚上走險路,險路就是會跌落斷崖,摔死人。弊人,這個弊人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外表醜陋的人,一種是造惡多端的人,這有兩種解釋。弊人,外表看起來,穿得破破爛爛的,或是說這個人作惡多端;但是,他拿一支炬,“炬”就是火把,火把能夠照這個路。[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這個人穿得很破爛,或是這個人心腸很壞,造很多惡業,但是,他舉著那個火把,說:跟著我走!你跟他說:你穿得那麼破爛,我不要跟你走!不跟他走,你就准備摔死;不跟他走,你在深山裏,要往何處去?你不跟他走,就准備摔死!對不對?[菩薩亦複如是,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也。”二令事竟。]你如果從你師父那邊得到智慧與光明,不對對師父産生一念惡念。講下來很難過,這些從外面來的,你親近善知識時,曾經毀謗過你師父嗎?或是讓你師父失望過嗎?跟你師父大聲嚷嚷,一句長,一句短嗎?如果有,趕快回去向你師父求忏悔。師父!我錯了!不過不用哭得淚汪汪的,不用哭成這樣,若要這樣,用錄音機就行了,師父!我很虔誠!然後開始播放:嗚……。結果聽起來像警車的聲音。所以說:佛教我們怎麼做,你看,他統統教得清清楚楚!

  [子叁顯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你對親近的那個善知識,沒有起一念的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你看!因爲你對他有信心,你對他有信心,慢慢慢慢地,他講經說法,你就聽得進去;你對這個法師、善知識沒有信心,即使他講的是正法,你也不喜歡聽,不喜歡聽。[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此顯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逆行就是說示現淫欲、殺生、偷盜等等。[不起憍慢等諸惡之念。惡念若起,障礙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謂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淨故,正念純熟。從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者:覺心既明,即得心華開發,普照十方刹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師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應除(分叁)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