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初總標征起子二別明行相子叁結明真僞
子初總標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四種病,這四種病不是前面那四種病,這是後面所講的四種病。[雲何四病?】
此答二問,]答兩種問。[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者:即指圓覺爲妙法;包羅法界,涉入無礙,故稱妙法。此法應離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爲師。但聽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爲法病。]對法的執著叫做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方可依故。]這樣才可以依止。[究竟雲何是四病?][
子二別明行相(分四)
醜初作病醜二任病醜叁止病醜四滅病
醜初作病
【“一者,作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不能用求的,“作”就是有所求,意思就是:圓覺的本性不能因爲求,有求就是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對于我的本性,我種種的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那個圓覺性,不是因爲你求什麼東西、你一切的造作,就能求得圓覺的自性。[說名爲病。】
此釋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此是錯解幻觀中,起種種行,欲求圓覺義也。實不達彼,]你如果作種種的求,你就無法達到彼,達到那個境界。[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發起幻智,]幻化的智慧。[觀諸幻衆,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滅,方得圓滿菩薩,清淨妙行。今乃虛妄計度,]虛妄的計度。[欲契覺心,]你若要合這個覺心,覺悟的心,[既是造作生心,]你既然有所求就是生滅,這樣就是有造作,造作就是生滅不。[豈合無爲寂照。夫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造作而可得耶?故說名爲病。初作病竟。]所以,如果有這個作病,你就無法達到圓覺。
[醜二任病
【“二者,任病。] 這個任病,我大概先解釋一下,任病就是懈怠懶惰、不修行的人,他說:我是隨緣,不起不滅嘛,不來不去嘛,隨緣懶惰,起伏生滅,以爲是不執著,那就完蛋了!他把懈怠、懶惰認爲是合乎佛陀的本性,不知道這樣叫做不精進,他的觀念就是說:精進就是執著。完蛋了!就是任病,懶惰的人,懶惰。[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也不求斷生死。[不求涅槃。]他也不求涅槃,不精進。他認爲[涅槃、生死,無起滅念,]無起也無滅,對不對?本來就沒有。[任彼一切,]任彼一切就是隨著習氣,隨著習氣,任彼一切習氣不斷。[隨諸法性,]習氣跟諸法性怎麼樣?一直生活在一起。[欲求圓覺。”彼圓覺性,]想要用這種心求圓覺,結果圓覺性,[非任有故,]不是因爲你任意的浮沈隨緣而不精進,不拜佛、不念佛、不精進所能達到的,那都是懶人講懶法。任就是一種隨緣浮沈,而不肯精進的人,以爲他就是任運合道。[說名爲病。】]一般人就是這樣,以凡濫聖就是這樣子,懶惰,說他是聖人,坐著,懶惰,說:佛也是這樣,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整天泡茶,懶惰不用功,他就說:不坐也不起,不起也不落。只會常常講這些,習氣一大堆斷不了,沒辦法!任,只要用這種心要求圓覺,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要破除我們的懶惰,還是要精進,用無相,還是要精進。所以,一切不可得法,畢竟令不可得法,變成自己證悟的功夫,而不是把這個一切不可得法,當作名相來討論的,一切不可得……,整天只會講一切不可得,但是,心還是有所得啊!對不對?任病就是不能契入證悟的境界,所以,就是要精進修行念佛。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沈。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悠悠任性,]“悠悠”就是散散的。[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斷?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尋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厭,]不欣慕涅槃,也不討厭生死。[無起滅念者:無涅槃之念起,無生死之念滅,一味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如火性是熱,水性是濕,各各差別也。妄從他妄,]習氣起來,他也不管。[真隨他真,任運而行,隨緣而住,饑來吃飯,睡來便臥,東西南北,無定去住。此是錯會《普眼章》中,覺成就故,]如果你覺悟成就。[不與法縛,]你就不會被法所束縛。[不求法脫,]你也不會求一種法來解脫自己,因爲本來不可得。[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等義。實不知彼,圓覺成就,頓同佛境,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以恒寂,故得普照,寂滅無二。今乃虛妄計度,任運隨緣,以求圓覺。當知圓覺性,雖本無修習,不妨幻力修習,]雖然沒有修,但是,還是要修行,還是要修行,把畢竟空性,當作是真正自己內在自內證的功夫,那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東西。[豈任意而得有耶?]怎麼能放縱我們的惡劣的習氣,而可以得到呢?[故說名爲病,二任病竟。
醜叁止病]
止就是怎麼樣?希望阻擋它:我統統沒有念頭,像死人一樣的,我統統沒有念頭了!息諸外緣,我不起心也不動念。問:師父啊!我這樣修行正確嗎?我說:你怎麼修行?我都不起心動念,靜止下來。我說:這樣像死人一樣,這樣石頭早就成佛了!他說:動念也不對,不動念也不對,想不透,沒辦法!不悟,一定不對的,你怎麼講統統不對![【“叁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頭,以爲是修行。[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我的心[永息諸念,]我都不丐心動念,像死人一樣。[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你想要求圓覺性,[彼圓覺性非止合故,]不是你停止念頭,就可以合乎這個圓覺的,圓覺是無窮盡的妙用叫做圓覺,哪裏像死人一樣沒有念頭?[說名爲病。】]所以說:這是一種病,修行的一種病,大病。
[叁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別自生,故見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別不生,故見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動靜一如才對,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自他平等,欲求圓覺。此是錯會靜觀中,]錯會了靜的觀照。[取靜爲行,]以靜爲一切的修行是錯誤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動念、行住坐臥當中,都是空性,包括講話、開玩笑,包括說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統統是空性。他們以爲:我靜,我把念頭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爲這個是圓覺,是錯誤的!圓覺是無量的理事圓融法,一切事相不壞理體:一切無生都是事相,這才是真正的圓覺,哪裏說把它靜下來叫做圓覺?那只是休息,暫時休息一下。取靜爲行,[及澄諸念之義。]澄就是令水清淨叫做澄,但是,澄諸念就是希望念頭停止。[實不達彼,]實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麼?悟淨圓覺,[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雖悟即動即靜,而以靜境安心,漸修諸行,方得成就。今乃虛妄計度,止妄即真,何須別照。彼圓覺性妙性,大用無方,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叁止病竟。
醜四滅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把它斷,我的身心,只要沒有身體、沒有身心,只要把它空無所有,以爲這個就叫做修行圓覺。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統統是妙有,統統是妙有。滅病就是說要否認,否認這個身心:我身心是一種因緣累贅,我把它自殺,或者是把它除掉,以爲這個叫做圓覺,不不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現前,身心無障無礙,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現前。[【“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無,心也無。[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圓覺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寂滅之相,因爲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議。[說名爲病。】
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其實圓覺根本就不必滅這個心境。所以,六祖恵能大師說:心數數起,菩提這麼長。人家說:對境心不起,就是這個滅病;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就是六祖講的,對境心數起,面對境界,清淨心常現前,無礙。對不對?滅除心境。[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屬惑,依惑造業,依業必受身心苦樂之報。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身心何有,故曰: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心既空,根塵安在?何況,比況之辭。根塵互相倚托,]藉著這個因緣,倚托就是藉著因緣互相依靠。[故雲:虛妄境界。]虛妄的境界。[相既虛妄,則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欲將此心永證圓覺。此是錯會滅觀中,斷諸煩惱,隨順寂滅等義。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以爲本修因地心,並無妄計。]虛妄的計較,虛妄的執著。[今乃虛妄計度,]計度就是所謂的分別心的執著。[一切永寂,欲求圓覺。不知圓覺之性,無礙圓融,非動非靜,不離動靜,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麼樣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它不是死氣沈沈的東西。[說名爲病。二別明行相竟。
子叁結明真僞
【“離四病者,]就知道,知道什麼呢?[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此結示正觀。以圓覺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種,說名爲病。]作病、任病、止病、滅病。[若離四病,則知圓覺自性圓明,無欠無缺,故雲清淨。古德雲:“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證,實在是沒有所謂的修證。[染汙即不得。” ]有所染汙也不可能。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有證,可以說是沒有所謂的修證。這一句話也可以解釋說,修證即不無也可以解釋說:修證,也不能說沒有修證,方便講有所修證;但是,你要染汙它,也染汙不得,但是,實在是沒有修證。[若作如是之觀而修者,得入圓覺正性,名爲正觀。若作他觀而修者,不得圓覺正性,名爲邪觀。正觀爲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觀是墮魔之險…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