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五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庚二依师离病(分五)

  辛初普觉启请二正陈请词三如来赞许四承教静听五正答所问

  辛初普觉启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业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

  壬初庆前壬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就是快点说修禅人的心病是什么,禅就是佛的心,我们对佛的心不了解,统统是禅的病,修禅错会了禅,也是有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心意荡然,就是说心里很欢喜,获大安稳就是心开意解:荡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或者是证、悟、了、觉,迷智、迷识,四相统统没有。获大安稳。你有圆觉的妙用,当然就能得大安稳,自在无碍。

  [此当机为众庆幸。云大悲世尊,快哉乃为众生开示演说禅宗之病,令诸大众深悟迷智四相:证、悟、了、觉,亦属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者:谓心开意解,四相荡然,无存于胸中,净觉真境,获大受用。安隐,即自在无碍安隐义也。

  壬二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离开佛渐渐地远了。[贤圣隐伏,]贤圣隐伏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所以,贤圣潜伏起来,众生没有福,贤人、圣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隐居起来。[邪法增炽。]“炽”就是像火在烧一样,邪知邪见的法一直增多。[使诸众生,求何等人,]要求什么人?[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么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么病?[云何发心,]要怎么样来发心?[令彼群盲,]众生没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样。[不堕邪见?”】]说: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没有智慧的众生,不堕入邪见呢?

  [如来大悲,先忧末世。]的确!佛陀所讲的经典,都是为我们末世的众生,末世的众生难以找到证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见之人。如来大悲,预先忧心末世众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时渐远,]长久的时间。[法弱魔强,贤圣或隐藏于岩谷,]隐藏起来。[或伏处于海隅,]“隅”就是一个角落,或者是潜伏在海边的某一个角落。所以,你若在海边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说不定那个就是圣人,或许就是圣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这个“寖”就是等于渐渐地,渐渐地,就像水慢慢地湿。[邪法增炽。]邪法愈来愈壮大、愈强。[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初问,使诸众生,求何等样人,为善知识?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问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问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问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问既毕,又问云何发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者:谓发心不等,有权、]“权”就是方便。[实、]“实”就是讲毕竟空性,就是实相。[顿、]“顿”就是利根。[渐、]“渐”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圆满。[圆]“圆”就是圆满。[之别,]权、实、顿、渐、偏、圆的差别。[末世众生,生无慧目,]这个“目”是指心,生没有智慧之心,生无慧目,这个“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们没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识。]无法分辨善恶、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请求如来开导,令彼群盲,不致堕落于邪见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堕茂密的森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无畏,那就是没有恐惧,一定正确叫做无畏,决定,不会说:我这样修会不会修错了?不会!没有后悔的这一条路,无畏,没有恐惧的。[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言重哉:一、现益]马上利益目前的[大众,二、末及当来。]当来末世的众生。[汝若非乘大愿力,发普觉心,安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所以,菩萨问得愈多,就愈能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前我们念高中的时候,念到子曰,子曰,我们就常讲: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都念不完,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咨问者,是有所谋而问也。于五问中,独言修行者,以前后五问,皆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问,胜似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见道分明,无所怖畏,令彼众生得成圣道,不堕邪见。汝今谛听!许其当为汝说:

  辛四承教静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壬二偈颂(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师令事癸二示四病应除癸三辨事师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显发心深广(癸初又分三)

  子初令识子二令事子三显益

  子初令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此处加两个字:菩提。将发大菩提心。你如果发大菩提心,怎么样呢?[求善知识,]你要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准备要修行。[当求一切,]要求一切什么?[正知见人。]你看佛多么了不起!你第一个一定要进入正知正见。为什么?你如果没有进入正知正见、不求善知识,你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费的,因为错误嘛!一念的决定错误,没有找到正知正见的人,就完全浪费我们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你的心不要执着,不要说: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执着声闻、缘觉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发菩提心,不想度众生。这样很可惜!如果我教的这些出家徒弟,将来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这样我心里会很难过!当然,在修行当中、成熟的过程,能在山上清净修行是好;不过你将来还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时间,有一天终究要出山;出山……,用台语讲真难听!

  [此答初问,求何等人也。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将要发大乘心,以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谓发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识者,正缘也。]正缘,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识,末法,你根本没有办法,你说:我找一个菩萨、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或者找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时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国问,泰国人绝对没听过《圆觉经》,保证没有,没有《楞严经》,没有什么《法华经》,统统没有!小乘的《大藏经》里面,绝对没有这些经典,四库小乘经典也没有密宗。你如果说《楞严经》,《楞严经》是属于密藏的,密宗的东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严经》,在《大藏经》里面,《楞严经》它是属于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开密部,才找得到《楞严经》,它根本就没有这些经典,你要去哪里找?正缘,善知识。[有因有缘,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缘,你才能达到果报。[谓善能知真识妄,]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什么是我们虚妄的心呢?[知病识药,善能观机施教,对病授方,令得安隐也。]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善知识,这比喻适不适合没关系,参考看看。我常常讲:善知识就像什么呢?譬如说有一个人来到五条叉路口的地方,五条路,看到一个人脚不方便,残障,身体不好,但是,他对这五条路的目标、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是穿西装、打领带,身体很强壮,但是,他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来!换我请问你,换我请问你:你应该问哪一个?你可以因为他跛脚,就不问他吗?你可以因为他残障,就不问他吗?他对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诉你:往那一条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达目的地。对不对?而这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虽然身体很强壮,可是,他却不知道方向。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持戒清净,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见不正,虽然他持戒,虽然很有威仪,但是,他知见不正;就等于这个打依赖的人,虽然外表看起来修得很好,问题是他没有智慧,无法分辨赶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这个残障的比喻,意思是说:他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见,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么,他只要指引你一条路,你很快就能到达了。所以说:不要看善知识的外表有修没修,是看他的知见正确不正确?他有修没修,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看得出来那么厉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没修,你就跟佛菩萨一样了!是不是这样?所以,底下说:[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也。”]你看!怎么能听信别人讲:这个人有修没修,几句话就被人洗脑了,枉费听法听这么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圆觉经》,有这个因缘来亲近讲堂,听别人讲几句就不来了,多么可惜的事情!一直讲:你依法不依人,为何你的头脑这么没有智慧呢?这讲起来是很惋惜;惋惜也没有办法,他业障如果现前,我常说:佛叫,叫不动,鬼一叫就跟着跑了!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着跑了,就是这样,请鬼拿药单,就是这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者;发心原为修行,现欲修行,当求善知识引导,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识善能了达觉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决择无疑就是:他讲话绝对百分之百相当有信心。[《法句经》云:“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么法?[空无相无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无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们留恋、执着;无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认为:我在做功德。无作就是一切无为法统统叫做无作,无所造作就是无为法。[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何以故?毕竟空性,溘然是毕竟平等。[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