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五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庚二依師離病(分五)
辛初普覺啓請二正陳請詞叁如來贊許四承教靜聽五正答所問
辛初普覺啓請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叁業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正陳請詞(分二)
壬初慶前壬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就是快點說修禅人的心病是什麼,禅就是佛的心,我們對佛的心不了解,統統是禅的病,修禅錯會了禅,也是有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心意蕩然,就是說心裏很歡喜,獲大安穩就是心開意解:蕩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或者是證、悟、了、覺,迷智、迷識,四相統統沒有。獲大安穩。你有圓覺的妙用,當然就能得大安穩,自在無礙。
[此當機爲衆慶幸。雲大悲世尊,快哉乃爲衆生開示演說禅宗之病,令諸大衆深悟迷智四相:證、悟、了、覺,亦屬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者:謂心開意解,四相蕩然,無存于胸中,淨覺真境,獲大受用。安隱,即自在無礙安隱義也。
壬二請後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離開佛漸漸地遠了。[賢聖隱伏,]賢聖隱伏就是衆生的福報不夠,所以,賢聖潛伏起來,衆生沒有福,賢人、聖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隱居起來。[邪法增熾。]“熾”就是像火在燒一樣,邪知邪見的法一直增多。[使諸衆生,求何等人,]要求什麼人?[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麼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麼病?[雲何發心,]要怎麼樣來發心?[令彼群盲,]衆生沒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樣。[不墮邪見?”】]說: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沒有智慧的衆生,不墮入邪見呢?
[如來大悲,先憂末世。]的確!佛陀所講的經典,都是爲我們末世的衆生,末世的衆生難以找到證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見之人。如來大悲,預先憂心末世衆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時漸遠,]長久的時間。[法弱魔強,賢聖或隱藏于岩谷,]隱藏起來。[或伏處于海隅,]“隅”就是一個角落,或者是潛伏在海邊的某一個角落。所以,你若在海邊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說不定那個就是聖人,或許就是聖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這個“寖”就是等于漸漸地,漸漸地,就像水慢慢地濕。[邪法增熾。]邪法愈來愈壯大、愈強。[前雲: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此初問,使諸衆生,求何等樣人,爲善知識?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問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叁問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問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問既畢,又問雲何發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者:謂發心不等,有權、]“權”就是方便。[實、]“實”就是講畢竟空性,就是實相。[頓、]“頓”就是利根。[漸、]“漸”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圓滿。[圓]“圓”就是圓滿。[之別,]權、實、頓、漸、偏、圓的差別。[末世衆生,生無慧目,]這個“目”是指心,生沒有智慧之心,生無慧目,這個“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們沒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識。]無法分辨善惡、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請求如來開導,令彼群盲,不致墮落于邪見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墮茂密的森林。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叁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無畏,那就是沒有恐懼,一定正確叫做無畏,決定,不會說:我這樣修會不會修錯了?不會!沒有後悔的這一條路,無畏,沒有恐懼的。[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重言重哉:一、現益]馬上利益目前的[大衆,二、末及當來。]當來末世的衆生。[汝若非乘大願力,發普覺心,安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所以,菩薩問得愈多,就愈能啓發我們的智慧。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念到子曰,子曰,我們就常講:孔子爲什麼要講這麼多?都念不完,孔子爲什麼要講這麼多?[咨問者,是有所謀而問也。于五問中,獨言修行者,以前後五問,皆爲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問,勝似布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見道分明,無所怖畏,令彼衆生得成聖道,不墮邪見。汝今谛聽!許其當爲汝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分二)
壬初長行壬二偈頌(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師令事癸二示四病應除癸叁辨事師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顯發心深廣(癸初又分叁)
子初令識子二令事子叁顯益
子初令識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此處加兩個字:菩提。將發大菩提心。你如果發大菩提心,怎麼樣呢?[求善知識,]你要求善知識。[欲修行者,]准備要修行。[當求一切,]要求一切什麼?[正知見人。]你看佛多麼了不起!你第一個一定要進入正知正見。爲什麼?你如果沒有進入正知正見、不求善知識,你修行二十年、叁十年,都是白費的,因爲錯誤嘛!一念的決定錯誤,沒有找到正知正見的人,就完全浪費我們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你的心不要執著,不要說: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執著聲聞、緣覺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發菩提心,不想度衆生。這樣很可惜!如果我教的這些出家徒弟,將來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這樣我心裏會很難過!當然,在修行當中、成熟的過程,能在山上清淨修行是好;不過你將來還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時間,有一天終究要出山;出山……,用臺語講真難聽!
[此答初問,求何等人也。末世衆生將發大心,將要發大乘心,以爲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謂發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識者,正緣也。]正緣,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識,末法,你根本沒有辦法,你說:我找一個菩薩、找一個大徹大悟的,或者找一個證阿羅漢果的!證阿羅漢時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國問,泰國人絕對沒聽過《圓覺經》,保證沒有,沒有《楞嚴經》,沒有什麼《法華經》,統統沒有!小乘的《大藏經》裏面,絕對沒有這些經典,四庫小乘經典也沒有密宗。你如果說《楞嚴經》,《楞嚴經》是屬于密藏的,密宗的東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嚴經》,在《大藏經》裏面,《楞嚴經》它是屬于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開密部,才找得到《楞嚴經》,它根本就沒有這些經典,你要去哪裏找?正緣,善知識。[有因有緣,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緣,你才能達到果報。[謂善能知真識妄,]什麼是我們的真心?什麼是我們虛妄的心呢?[知病識藥,善能觀機施教,對病授方,令得安隱也。]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解釋善知識,這比喻適不適合沒關系,參考看看。我常常講:善知識就像什麼呢?譬如說有一個人來到五條叉路口的地方,五條路,看到一個人腳不方便,殘障,身體不好,但是,他對這五條路的目標、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個是穿西裝、打領帶,身體很強壯,但是,他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裏,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裏。來!換我請問你,換我請問你:你應該問哪一個?你可以因爲他跛腳,就不問他嗎?你可以因爲他殘障,就不問他嗎?他對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訴你:往那一條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達目的地。對不對?而這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雖然身體很強壯,可是,他卻不知道方向。這個比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持戒清淨,這個人看起來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見不正,雖然他持戒,雖然很有威儀,但是,他知見不正;就等于這個打依賴的人,雖然外表看起來修得很好,問題是他沒有智慧,無法分辨趕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這個殘障的比喻,意思是說:他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見,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麼,他只要指引你一條路,你很快就能到達了。所以說:不要看善知識的外表有修沒修,是看他的知見正確不正確?他有修沒修,你怎麼知道?你怎麼看得出來那麼厲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沒修,你就跟佛菩薩一樣了!是不是這樣?所以,底下說:[故文殊告善財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也。”]你看!怎麼能聽信別人講:這個人有修沒修,幾句話就被人洗腦了,枉費聽法聽這麼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圓覺經》,有這個因緣來親近講堂,聽別人講幾句就不來了,多麼可惜的事情!一直講:你依法不依人,爲何你的頭腦這麼沒有智慧呢?這講起來是很惋惜;惋惜也沒有辦法,他業障如果現前,我常說:佛叫,叫不動,鬼一叫就跟著跑了!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著跑了,就是這樣,請鬼拿藥單,就是這樣。[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發心原爲修行,現欲修行,當求善知識引導,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識善能了達覺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爲修行而産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決擇無疑就是:他講話絕對百分之百相當有信心。[《法句經》雲:“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麼法?[空無相無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無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們留戀、執著;無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認爲:我在做功德。無作就是一切無爲法統統叫做無作,無所造作就是無爲法。[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何以故?畢竟空性,溘然是畢竟平等。[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