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31

  ..續本文上一頁,及波羅密,]都要修習圓覺,依此法來[教授菩薩。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爲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圓覺經》。[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我們說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是由此而來的。[分雖各有別名,]有各個各個不同的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叁十叁。]解釋一下,所謂叁藏十二部經典,長行就是指有的經典是文章一直講,沒有偈頌的,沒有幾句成一偈的,長行就是長篇大論的文章。重頌就是再一次用偈頌講,比較容易記憶。並授記,授記就是大乘授記成佛,像《法華經》,到最後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記徒弟成佛,摩頂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孤起就是孤起頌,就是跟長行文無關,跟前面的文章無關,單獨起來的一個偈頌。無問而自說,因爲境界太高,有的經典,弟子沒有能力問,佛就要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緣。佛的那些聖弟子,譬如十八羅漢,或者是一千二百個大阿羅漢,譬如描寫舍利弗、目犍連過去有什麼因緣。本生是指佛本人的過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這稍微有點差別。十二部經典,有的專門在講佛的徒弟過去的因緣;本生就是講佛本身過去的因緣。方廣就是大乘經典,“未曾有”就是連接著方廣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經也是一樣,大乘的經典。論議、俱成十二部,論議,加上弟子們的討論,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體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類,總共叁藏十二部經,就是十二分類的意思。廣如大論叁十叁,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論》裏面的第叁十叁卷,都有談到十二部經。看過《大智度論》的人,第叁十叁卷裏面,就有講到十二部,叁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細的名詞。[此經以推窮妄本,照徹覺源,即圓照清淨覺相,複本心源,究竟清淨。是以理貫群經,]藉著這個道理貫群經。[義無不盡。]道理無不盡,[于此若解,則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顯,這樣種種才華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經]這部經,現在要爲這部經典取名字了,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可以這樣講陀羅尼經,[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總共有五個名字,都可以當作經名。我們現在是取第一個名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將第一跟第二個名字合起來成爲這部經典,這本經典的題目,就是由此而來。

  [此答名字。經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以法、義、]經典的道理,[總、]就是陀羅尼。[別爲名。]就是大方廣圓覺。“別”就是個別;總就是陀羅尼,總一切法,就統統包括在內。[圓覺,是法;]依法修行我們才能證入圓覺。[大方廣,是義。]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衆生跟佛都具足。[依正全該,]依報跟正報都包括在內。[平等一相,寂滅無二,]平等一相,我們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無高無下、無男無女、無貧無富,沒有國王、乞丐的差別,統統沒有。[具足大、方、廣叁義,即體、相、用也。大者,]就是絕待的大,絕對的。[當體得名常遍爲義。]當體就是沒有經過比較,當下就完成了圓滿,叫做當體,絕待叫做當體。[當體者,稱本體而得名,非對小言大之大,]對小講大的大,這樣不叫大;對小來講大,表示還有比它更大的。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鉛筆小,一個茶杯比一支鉛筆大;一張椅子又比一個茶杯大;用比較而來的大小不算大。虛空,沒有一法,沒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麼它就是最大,絕待的大。我們的心就是要保持這念絕對的心境,無高無下。[若大有對待,豈爲至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有先後,豈爲本大?]這不是本來的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則豎窮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遍,則橫該十方。]“該”就是徹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該”就是包括。[方者,法也,]大、方、廣,我們現在是講第二個字,“方”就是法,[從相得名。]從外相得名,[軌生物解,]軌生就是外在的形狀,物解就是讓你對形狀的認識,安上名詞。[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個時間,它會安住在某一個相裏面,還沒有破壞以前,它會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狀態。譬如杯子,它的軌道就是這樣,物解,你就能了解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現在還持著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麼?可以喝茶。[軌生物解者:衆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實從覺性生,如水土潤生谷芽等,]發芽。[芽從種生,不從水土。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可見求圓覺有多麼重要!圓覺簡單講,就是一定要離一切相,你才能夠圓滿覺性。所以,我們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要保持一顆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們的財産;放不下,即使錢放在我們的口袋,照樣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悅,喜悅才是真正的享受,圓覺就是無量的喜,法的快樂,實在是讓你無限無邊無盡的快樂;但是,這有時候沒辦法。像我念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室友,畢業于成功中學,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說:我們來學佛,聽經聞法。他說: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輪回!就算相信也沒用,我就這樣過日子,反正人死後會變成什麼也無所謂,變狗變雞,也沒看到,管他那麼多!他嘴上說的很灑脫、很自在,事實上看起來很痛苦。他的襪子都不洗,總共買了十二雙,男生住宿舍,沒辦法,男生差不多這樣。我這個人很不可思議,我跟女衆很沒有緣,我從小學一年級讀到六年級,沒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臺北第一志願成淵中學,一進去,我們那一班都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生。到了高中,你們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講,你幾時聽過我們學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學,念逢甲大學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爲將來都是要當工程師的,都是男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到淨土專宗研究所,同學統統是男生,所以,我比較不適應女衆就是這樣。可以說沒有什麼因緣,我們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正確的目標。[任持自性者:一切衆生,皆具本覺,雖輪轉六道,改頭換面,而此覺性,不曾失滅。]但是,我們的本性永遠具足。這是大、方的“方”[廣者,從用爲名,多博爲義。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塵沙的妙用,這句話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這句話。心中那個智慧如湧泉一直起來,當然他有恒沙的妙用。爲什麼?見本性的人,當然他所有的用都無礙,所有都自在無礙。[潛興密應,]“興”就是起,暗暗的起這個密應,暗暗的作用,“密應”就是暗地裏合這個自性。[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起妄想、煩惱,我們內心就想:這不是本性,我們的本性沒有煩惱,我們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們今天種種的執著,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過意不去。什麼叫做衆生?跟自己過意不去的叫做衆生。佛不會跟自己過意不去,他通達無礙,怎麼會跟自己過意不去?而我們不行,我們樣樣都有障礙,我們跟自己過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討厭你!結果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懲罰自己嘛!所以,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懲罰,就是這樣。每天都讓你痛苦無邊,我們如果對生命有了脫,哇!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時光,不必去海邊玩沖浪板。美國人很多人喜歡去沖浪,結果得皮膚癌,美國人講起來很沒有福報,他們出生在西方,沒有中藥。懂得享受的人,福報就到;而我們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悅,我們享受不到。世間的有錢人也是爲了快樂,對不對?我們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爲了快樂;而他那種快樂是刺激、生滅變化的東西,那沒有真正的快樂;我們這種快樂,無論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暢,無關于天氣好壞。閉眼睛也好,睜眼睛也好,無論看什麼都很順眼,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順眼。前幾天有個小姐來,她也學佛,結果得癌症,子宮癌第幾期了。來到這裏,跪著就放聲大哭,我才剛聽聞佛法,才剛要展開我真實的喜悅的生命,生命卻已經要結束了!在座諸位!我們還不致于走到得癌這個地步;我並不是講難聽的話,而是說我們還沒有到發現生命將盡的時候,菩薩!你就要想:我過去這麼計較,爲了幾塊錢,跟人家斤斤計較,值得嗎?爲了一點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們值得嗎?你冷靜想想看。既然如此,爲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經絕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們這時候,就能完成我們圓覺的覺性,我們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宮癌來後悔。還有一個男衆來就頂禮,他也要結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淚,因爲得愛滋病。我問他:怎麼得這種病的?他說:我跟著跑船,生活很無聊,到國外後,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歐洲被感染,不曉得已經是第幾期了,我也不會看不起他。在醫學上來講,不清淨的男女關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機會是百分之八、九十,得愛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愛滋病,但是,一旦染上愛滋病,就等于判死刑了。那就很慘了!我告訴他:你要聽我的勸告,從今以後,你要斷除性行爲,不要再害死另外一個女孩子了。千萬不可以這樣做,你要從現在開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個女人,無論如何要控製自己。我說:你只能念佛,沒辦法。佛也沒說得愛滋病要念什麼咒,我人老了,沒辦法。佛…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