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會,我希望……,我們這個大家庭,出家是佛的弟子,在家也是佛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們大家都是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講堂有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這就是我們自己家裏的事情,不能分師父、出家、在家,統統要團結,統統要團結。明天是最後一天,再來就是休息一個多月,希望諸位你的左鄰右舍,沒有參加水陸法會報名的人,拜托盡量鼓勵他一下,讓他有這個因緣。像師父昨天講的那個南鯤鯓萬善爺公,聽說法觀在回向時,底下有人在笑,回向給萬善爺公,竟然有人在笑!結果他們真的好起來了,你想想看,整整纏了他七年!只不過是不是會再發作,我就不曉得了。他來了之後,很高興,連花一毛錢都沒有,很高興!既然有鬼神,有鬼就有神,有神就有佛,這是很肯定的事,可見這個回向的力量就是不可思議嘛!所以,我們爲什麼不要把這個法會通知每一個人呢?譬如說亡者,或者是他的子孫有災難,對不對?參加個水陸,這不是很好嗎?以此因緣,將來我們才有辦法度他。
[子二明遇夏安居(分叁)
醜初標異聲聞醜二正陳詞句醜叁結示休夏
醜初標異聲聞
【“若經夏首,]夏首就是結夏安居的開始,若是修菩薩的結夏,就是結叁期的期限,在二十一日當中,一開始先攝念,讓妄想先停下來。如果菩薩結叁期要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叁月安居,]就是說:若經夏首,正好遇到結夏初期,叁個月的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我們現在修大乘,上根的一期八十天;中根的一百天;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若是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我們還是要做結夏安居;但是,不是爲了小乘的結夏安居,是大乘的。結夏安居有兩種,有兩種,一種叫做大乘的結夏,一種叫做小乘。大乘的結夏,就是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譬如說我們講堂的人,如果舉辦結夏安居,大乘菩薩的結夏安居,都可以一起住在講堂,這是大乘的結夏安居。大乘的結夏安居,不是修念佛法門,他是修清淨心,修空性,本性具足的妙明清淨的心,就是住于無所住,用涅槃不生不滅的心修行,就是說令他的心一直寂靜……,接近禅的修法。就是說:他以《圓覺經》來作依止,以《圓覺經》來作依止,所修的都是我們本性本來的東西,內心具足六度萬行,具足清淨的菩提心,這叫做菩薩的結夏。也就是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然後一個一個起來禀報:我弟子比丘,或者說: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四衆都可以。小乘的結夏安居則不行,小乘的僅指比丘、比丘尼而已;沙彌是依止比丘、比丘尼結夏,所以,沙彌不算數,不算數,不算在結夏,沙彌是附屬于僧團,不在僧數裏面。簡單講:比丘結夏、比丘尼結夏,才有算戒臘,才有算結夏的戒臘,一夏、二夏、叁夏、四夏、五夏……,所以說:五夏是阿阇黎位,十夏和尚位,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結夏安居,就不能算一夏,所以你說:我出家五年、出家十年。若沒有結夏安居,這樣不能剃度徒弟,因爲你沒有精通戒律、沒有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所以,凡是比丘、比丘尼出家,沒有結夏安居,都不能算一夏,只是出家而已,也就算出家五年,也不能剃度徒弟,不夠資格。所以,小乘的結夏,專指比丘、比丘尼,而沙彌不算戒臘,一夏、二夏沒有,因爲沙彌不在僧數。現在這部經是大乘經典,所以說:當爲菩薩,當爲菩薩意即不是小乘的結夏。清淨止住,在“止住”旁邊寫兩個字:就是“安居”的意思,清淨安居,這個止住就是安居的意思。什麼叫做清淨呢?清淨是:第五、心清淨,心清淨——大乘;如果境界清淨——是指小乘的清淨。所以,清淨有兩種,一種是大乘的清淨,就是心無煩惱、心無罣礙,名爲大乘的清淨。那麼境界,譬如說:你結夏安居外緣很好,沒有什麼混雜,這只不過是小乘的。所以說:當爲菩薩,當然就不是小乘,所以,當爲菩薩,清淨止住,清淨安居的意思。所以,[心離聲聞,不假徒衆。】]心要遠離小乘,小乘人不發心、不度衆生,這樣不行!你現在是菩薩結夏安居,二十四小時都要發菩提心,勤于降伏我們的妄想,而且要時時荷擔如來家業,自我承擔。所以說:心離聲聞。不假徒衆,不假徒衆有兩種解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事相的不假徒衆,一種是理性的不假徒衆。事相的不假徒衆就是說:菩薩修行是以自性清淨心,所以,四周圍盡量沒有外緣;這個“徒衆”不僅是指信徒來吵你,而是指一切外緣。“徒衆”就是說:菩薩結夏安居,盡量不要有外緣,整天觀照你這顆清淨心,自性清淨心,不假徒衆。再來,這叫做事相,“假”就是假借,不借重著外緣,盡量減少外在的,因爲徒衆多,事情就多,修行就有困擾,這是事相的不假徒衆。什麼叫做理性不假徒衆呢?這個“徒衆”是指一切不必要的妄想,就是單刀直入的,悟入不生不滅的本體,不假一切的事相,一切不必要的事相、造作,單刀直入,菩薩就安住在一個具足智慧的清淨心,這個叫做不假徒衆。因爲大乘菩薩道的修行,就是住于無所住,無所住,一切外緣都停。
[此言入期之法。西域]就是印度。[佛製,叁月安居,通名結夏。]通名結夏。我們明年的結夏安居,就不辦短期出家,因爲法師們說,要好好地結夏安居修行,所以,短期出家取消,取消,已經舉辦叁年了,已經舉辦叁年了。[今當夏首,]就是結夏安居的開始。[乃入期之初也。]就是開始。[既經夏首,]正好碰到結夏安居的開始。[不便出入,]所以,照理說:結夏安居不能請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結夏安居都要安住精進,安住精進。所以,今年結夏安居以前,師父就跟這些徒弟講:你如果有什麼事,結夏安居前要趕快處理好,一做儀式就不准請假,都不能出去。所以說:不便出入,結夏安居就是要精進,進進出出的算什麼?這樣哪像在結夏?結夏常常請假出去,比不結夏更糟糕!是不是這樣?所以,[大小兩乘,]因爲你在大乘的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所以叫做大小兩乘,[皆當作安居法也。]安居法。[圭峰大師雲:然建道場,或在伽藍,]伽藍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像我們今天這間講堂,這一棟,伽藍。[或于余處,]余處就是說:你正好在別的地方結菩薩的修行。[期限未滿,]期限還沒完,正好碰到小乘結夏安居的開始。[夏首已臨,]正好碰到小乘的結夏安居來,這個時間剛好到。若,底下要加一個字:若[入衆安居,則乖誓約,]若,如果說小乘在結夏安居,你來跟大衆安居,變成你之前所立的修菩薩的安居還未完成,所以,違背你的誓約,因爲你一期是一百二十天,或是一百天,或是八十天。[作念結夏,]作念結夏就是說:不做任何的儀式,心念安居,心這樣觀想:這就要出家和尚位,而且要比丘,作念結夏一定要男衆,女衆不能心念安居,女衆不行,女衆一定要依止比丘才能結夏,依止比丘,而且停止比丘要和尚位,要二十年,結夏安居要二十年,這也沒那麼簡單!依止和尚是十年;依止教授,教比丘尼要出家二十年。所以,作念結夏就是心念,心觀想說:我現在在安居。這是只有比丘、大比丘才能如此。[又雜觀心。]這樣又混雜了。[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遠念”就是憐愍,遠念就是說:爲了將來的這些衆生而憐愍,[故爲辨明,]所以,佛就爲你說明大乘、小乘要如何安居。[爲俗乖律則非,因大廢小無失。]如果你在結夏安居,爲俗,如果你只是爲了俗事,爲了俗事違背戒律,這樣不好。因大廢小無失,如果因爲大乘的修持結夏,而放下小乘的修行,這樣沒關系。因大乘的修行;廢小就是說:放下小乘的結夏,這樣無失,沒關系,無妨、無所謂。所以,[當爲清淨菩薩止住:]當爲菩薩清淨安住。[清淨有二:一、心性清淨,約菩薩說。二、境界清淨,約聲聞說,止住,即是安居。心離聲聞:其心離聲聞小乘法,故不假徒衆。以聲聞安居,必先白僧,須假徒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就是因爲,因爲聲聞,就是比丘、比丘尼的安居,小乘的,小乘的安居必先白僧,就是一定要做儀式,“白”就是告知,告訴大家。所以,我們結夏,他一定要在佛前禀白大衆的,每一個人,包括師父都是一樣,包括我也是要……,白僧就是要做儀式告訴大衆,說我這叁個月,是前安居、是中安居、是後安居。需假徒衆,安居要僧團嘛,僧團。所以,我都鼓勵這些比丘尼,這些落單的比丘尼,自己一個,落單的,自己一個,鼓勵她們要好好地結夏安居,不要自己一個人修行,會出事!自己一個人結夏安居會出事,不行!一個人修行一定不是辦法!有一個比丘尼生病,生病的時候,有一個男衆在家居士對她很好,來看她時噓寒問暖的,盡心地照顧她,因爲她病得很重,這個居士照顧她叁個月,病痊愈後竟然約好要還俗,後來真的結婚了,就因爲照顧了她叁個月,那個比丘尼本來還是他師父呢!所以,自己一個人修行,沒有僧團的約束力量,沒有辦法!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久不聽經聞法,道心就退了,因爲娑婆世界都是退緣,都是會令你退轉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不是阿鞞跋致,不是不退轉的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不退轉的世界,不退轉的世界。對不對?所以,[今既不入彼衆,故雲不假也。]不假。[初標異聲聞竟。]所以說:因爲菩薩的結夏,沒有進入小乘的團體裏面,所以,他就沒有藉口白僧的因緣,依清淨的自性安居。
[醜二正陳詞句
【“至安居日,]到安居的那一天。[即于佛前,]因爲菩薩的安居,四衆皆可。所以說:[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踞菩薩乘,這個意思要弄清楚,踞,我爲了這個字,還專程去查字典。這個“踞”本來的意思是說:站在哪一個地方,占據的意思;但是,它的意思是專修于菩薩乘。簡單講就是說:我弟子某甲專修…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