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8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期五百年已經過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五百叁十幾嘛!我們第二個五百年了。講起來很悲哀,佛陀、聖人都不來示現,示現我們這種凡夫,幸好經典還看得懂,講起來真該大哭一場![若法末時者:此獨指第叁末法時代,正法寖衰,]“寖”就是漸漸地意思,正法漸漸在衰微。[邪法熾盛也。]很盛、很興盛,你看現在,什麼宗教都有。[有諸衆生,具大乘性者:]就是說末法裏面[間有一類衆生,]“間”就是末法裏面,這裏面有一類的衆生。這個“間”不是指中間,是說末法裏面有一類的衆生。[曾在過去,從佛聞說大乘,熏成種子,故雲:具大乘種性;依種子發現行。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謂能發信心,信佛獨證,秘奧隱密,]深奧的地方隱藏起來。[大圓覺心,非機不說,]若不合根機則不說。[並信自己,]同時也相信自己,[亦具圓覺妙心,亦當作佛,于是發菩提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者:伽藍,是略梵語,具足應雲,僧伽藍摩,]“僧伽藍摩”,中國話叫做和合衆園。[此雲和合衆園。]這個地方很和合,很團結,沒有紛爭。[謂十方僧衆,和合共住,清淨園林也。四事無阙,方能安處徒衆,一心辦道。有緣事故,]有外因緣,怎麼樣呢?[隨分思察者:若有外緣,不能與衆同修,只得隨其分量,正念思察。如我于前《普眼章》中,及叁觀諸輪所說,圓機菩薩,不滯空閑,]不會停頓在空閑。就是說:真正圓滿根機的菩薩,也不會停滯說:我現在很空閑;一定要這樣空閑才修行,他不會的。[種種施爲,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分量,思察叁觀。]空、假、中叁觀。[初結前竟。

  壬二正說(分叁)

  癸初道場期限癸二限內修行癸叁誡取邪證

  癸初道場期限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如果你沒有其他的事,應當怎麼樣呢?[即建道場,]你就要建立道場,如何建立呢?[當立期限。]要立下期限。[若立長期]長期就是[百二十日;]這是下根器的人才要那麼長。中根器的人,[中期百日;]上根器的人,[下期八十日,]依根機來分,菩薩的安居,下根的菩薩一百二十天;中根的菩薩一百天;上根的菩薩八十天。[安置淨居。】

  若複無有利他事因緣,如上科,或主持伽藍,匡領徒衆,皆利他之事。菩薩逢益即爲,遇緣且赴,故令隨分思察。今既無有利他事,當以自利爲重,故令即建道場。道場者,修行辦道之場。當立期限,加功用行,克期取證。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然定叁期者,因根有利鈍,期有長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日,下根一百二十日。安置淨居者:安置清淨居處,務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初道場期限竟。

  癸二限內修行(分二)

  子初明道場行相子二明遇夏安居(子初又分叁)

  醜初明隨相用心醜二明禮忏儀式醜叁明離相用心

  醜初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如果佛在世,如來今世,你應當要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要藉著佛像,要憶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平等。所以說:因爲萬法唯心造,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了,你當然就要記佛像禮拜,心存佛,眼睛觀佛,因爲如來去世之後,我們不曾看過真佛,所以,要設立佛像專注觀照,引心入法。所以說:[心存目想,]心存目想就是我們心想,眼睛要看。[生正懷念,]正憶念是念什麼?《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爲現在講的這部經是等覺菩薩發問的,這部經都是在講無相的圓覺,不是像淨土法門講的觀像念佛,不是這樣。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都是實相,都是生實相的念頭,都是法界平等的如來的本來的圓覺自性,不是像我們看佛像,以有相的修行,這個全部都是等覺菩薩在修行的法門,都是念法身,憶念如來常住的法身。[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你若按照這樣去修無相,證悟到法身的法門,就像佛陀當時在世一樣。

  [此明道場,限內修行之相。若佛現在者:指如來住世時也。不假設像,惟當正憶念佛之法身,遍一切處。又複當知唯心,無外境界。若佛滅後者:指如來去世時也。禮佛應須施設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謂如來去世,不睹真儀,設像谛觀,引心入法。“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正憶念者:謂憶念如來,真身不滅,還同如來常住之日,無以異也。初明隨相用心竟。

  醜二明禮忏儀式

  【“懸諸旛華,經叁七日,]就是二十一天,旛,幢旛啦、花啦,要莊嚴道場,像我們水陸大法會,莊嚴內壇,所有的法師來看都說:喔!你們文殊講堂的水陸大法會的內壇最莊嚴,非常莊嚴!每個法師都這樣稱贊。我們足足停課一個多月,就是要布置。所以,每個法師來到這裏都說:你們這裏太莊嚴了,太莊嚴了!懸諸旛華,經叁七日,叁七就是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做什麼呢?[稽首十方諸佛名字,]頂禮十方諸佛的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遇到善的境界,[得心輕安。】

  懸諸幢旛,燒香散華,嚴持壇場,]莊嚴道場、這個壇場。[備如方等經說。]方等就是大乘經典,平等遍十方,叫做方等,十方平等的法門。[經叁七日者:方等經極少七日,]至少,方等經說至少要七日。[久則不遮。]沒有界限,“遮”就是界限,你要更長,那就沒有界限了,隨你定的。所以,久則不遮,不遮,“遮”點題止,你要修更長的時間,那沒有關系。[下正明法事。稽首十方諸佛名字者:准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贊佛,叁、禮佛,四、忏悔,五、勸請,六、隨喜,七、回向,八、發願。今略唯禮佛、忏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起信論》中亦雲:應當精勤禮佛、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各種的障礙。[善根增長。稽首十方諸佛名字。圭峰大師雲:名以召體,觀而禮之。]名會如感我們的清淨之體。那麼觀呢?我們要頂禮,觀而禮之,就是依照這個名字,我們向他禮敬,名字可以召諸佛菩薩的體性,我們觀照這個佛像的話,按照這個名字頂禮。[准勒那叁藏]大法師,勒那叁藏,勒那摩提。[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自認爲很偉大;你看,我很偉大!就是說慢心不除的頂禮,叫做我慢禮。[二、唱和禮,]就是說人家念,我們就跟著念,無心,好像是什麼?鹦武學講話,唱和禮。[此二非儀。]這兩種不適合。[叁、恭敬禮:敬從心發,運于身口,五輪著地。]五輪就是頭、兩手、兩腳,五輪著地就是五體投地。[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禮所禮,無相。[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皆從緣起,如幻如影,]如夢幻泡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統統沒有,能觀所觀都沒有,能禮所禮也沒有。[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第四種叫做空觀,因爲前面講了七種,七種禮,第四種是無相禮,無相就是空觀,[禮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觀,]第五種叫做起用禮,起用,都是藉著因緣法,産生空性的觀照,第五種起用禮,前面講過,就是假觀。[禮俗谛佛,]因緣生因緣滅的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第六種是什麼呢?第六種就是內觀禮,就是頂禮我們法身的真佛,不緣他佛,這就是中觀。[禮第一義谛佛,不見空]不見[色,直見本覺真性故。七、則叁觀一心,禮叁谛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沒有說取真去假,真假皆空。[泯絕無寄故。]“寄”就是托,沒有任何的依托,沒有任何的依靠,就是平等,絕待的意思。[今經既是隨相門中,]隨一切相,[且當第叁第五禮也,]第叁跟第五,第叁就是恭敬禮,第五就是起用禮。[余在下離相攝念中。求哀忏悔者:忏、謂忏滌前愆;]“愆”就是過錯。[悔、謂悔除後過。]悔除過失。[其所忏法有二:若約責心,]責備我們自心。[叁障]惑、業、苦。[俱忏,由于無始,起貪、嗔、癡等之惑,發動身口,造一切之業,備受生死輪回之苦。若就所作,唯忏惡業。惡業、複有性罪、遮罪。]性罪就是一定不好的;遮罪呢?譬如說喝酒,能夠避免就盡量避免。[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須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事行就是[身旋禮,口讀誦,]身體跟著拜,跟著頂禮。旋禮就是一次再一次,“旋”就是重複的頂禮的意思。身旋禮,所謂旋就是動,動態中裏面去進行,身體一次又一次地禮佛。口就讀誦,意就觀想,[意策觀。二、理行,觀罪性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者:此感應也。或睹光明,或見佛像,不作聖心,]不能當作我們很偉大。[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下文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身心輕安者:此獲益也。]得到利益。[謂身心輕快和安和,神清氣爽,身心既淨,道果堪成也。二明禮忏儀式竟。

  醜叁明離相用心

  【“過叁七日,一向攝念。】]一向攝念。[

  經過二十一日,以既得感應道交,自當會緣入實。]二十一天,叁七二十一天精進。[初以塵心粗重,令托勝相爲緣,相既皆虛,誠宜入實,]就是入空性。[故曰:一向攝念。一向者,蓦直去,]就是闖,直接地闖進去,蓦直去就是不彎。[絕擬議思量;]絕擬義思量就是不可思議,斷絕了,擬議思量,擬議就是想要把它講出來,也沒有辦法講。絕議絕思量,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攝念者,收攝妄念、完成正觀,直契圓覺妙心也。初明道場行相竟。]底下這一段,接下去另一段是講碰到小乘的安居,大乘也在安居,剛好碰到小乘也在安居,這講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又是另外一段,現在是講道場如何安設,經過幾天,經過幾天。所以說:這又是另外一段了。今天我們上課上到這個地方,我們水陸大…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