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28

  ..續本文上一頁去的起心動念,那個惡的念頭必須受報。譬如我前世起一個殺生的念頭,今生當然會以此惡念的力量,而受果報,這種子會有果報,所以,我這輩子就病苦。這都是微細的,不是凡夫有辦法控製的,只有歡喜心來接受。因此,業其實一切當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達到畢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幻化的東西,當下放下。對于不可抗拒的災難,我全部歡喜心接受,因爲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沒辦法,不必多一句語言去形容。這個災難的原因是什麼、是如何,不必討論這種東西。很多人來看師父,問的問題都很離譜:師父,我兒子爲什麼頭痛都醫不好?他的意思是說我兒子頭痛醫不好是不是卡到陰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纏著他?或者是不是有無形的衆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師父很行,他不知道師父近視。他認爲用透視眼看一看,後面有兩個鬼跟著他,你直接跟他這樣講,他就認爲你很行!還有就是曾經墮過胎的女人很煩惱,她來就說:師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說:有沒有去找邱醫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醫生,卻還是一直醫不好!她現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師父,希望師父幫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師,應該有陰陽眼!她不曉得我是近視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麼都要靠師父,這就是修行錯誤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誰啊!她說:師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沒有修行,我幾時跟你講我有修行?所以,業障也是一種無明,對于事理不了解的一種錯誤觀念,對事理不清楚的觀念,業本身本來就無。[不被幻觀煩惱礙;]不要被虛妄的東西障礙,[化寂不住,]這個變化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不住就是不要執著我現在安住于某處,我現在心很靜,你有這種念頭,也是一種有所住;有所住則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不被靜觀涅槃礙。]我們希望修到愈來愈靜,若執著一個很靜,這樣又是一種障礙,放下、無所著,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我們在修行當中,永遠不要動到一個念頭說:我現在已經很厲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種聖人的階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絕待。絕待就是不經過任何的比較,這種心靈。聖者不覺得自己是超越的聖者,那就是真正的聖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現前的東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東西一樣,統統清清楚楚,一個人若圓滿覺性,就有這種力量。[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有去印度的人說,就是蕃石榴。

  [【“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叁修學寂觀方便竟,並上一科叁觀一首方便竟。]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總結叁觀方便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前問叁種淨觀,以何爲首?故具答已,于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叁遍修叁觀圓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種,有的人是統統修。[【“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衆生]圓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機大利。有的人根機很利,你跟他講幾句,他馬上就發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機是就算你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還是老樣子“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有二種:一種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減;一種是因爲懶惰所以不增不減,你就跟他講得死去活來,他依然故我。不增不減就是沒什麼差別,無論你怎麼勉勵、鼓勵他,叫他起慚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沒什麼改變,不增不減,他就是常常保持這樣,不會很壞,也不會很好,那也是不增不減。有上根、利根的衆生,[能遍修叁觀。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過勞苦的,可以勞累,忍耐得過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過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東西。除非你是六祖再來,一聞就大悟,那當然是很少,自古以來,也才一個六祖而已,那是菩薩示現的,不可相提並論。[以悟爲期。悟後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叫做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薩婆若海。[叁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于世。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爲佛出。]因爲我們的本覺是離一切的妄想;所謂離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離念不是離開這個念頭,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別跟執著;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鏡子髒了,髒了就要輕輕擦拭,不可能擦到連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這樣;是把鏡子上的汙垢擦幹淨而已,鏡子的體仍然存在。本覺離念是說我們本來存在的覺性,但是,它是離開一切妄想;雖然離開一切妄想,並不是否認念頭的存在,因爲智慧心本來就有念頭。

  [壬四別開鈍根修證]

  這段太重要了!這段是在講鈍根的人,我們差不多都是這種根器。前面講的不太可能,怎麼可能遍修叁觀,空、假、中一起修,名如來出世,變成佛母?怎麼可能?最主要看後面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這段。這一段就是在講大多數人的根機,大多數人的根機是怎麼樣呢?你要注意聽!

  [【“若後末世]就是現在根機差的衆生,[鈍根衆生,]鈍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衆生。[心欲求道,]要求道業,[不得成就,]爲什麼不能成就呢?[由昔業障,當勤忏悔,]菩薩,我現在問你,爲什麼要求忏悔?你講給我聽聽看:說,忏悔業障,忏悔惡業,忏悔以前的過失。有的人忏悔後還是一樣很凶,他生氣完後:我求忏悔。我不應該把我兒子打到流鼻血!過幾天兒子忤逆他,又照樣對孩子拳打腳踢,更嚴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爲什麼會這樣?現在換我問你,你要先了解道理,來忏悔才有意義。我們並不了解忏悔的意義,變成一種口頭禅,逢人就說:忏悔忏悔!哎呀,師父!我向您求忏悔!變成一種口頭禅。很多出家人會幫自己取個別號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師自謙爲常慚愧僧,很多人也跟著取名爲慚愧僧、慚愧居士,都取這種名字,模仿祖師取的名字。意思是說:我也是有慚愧心的人。換我問你:什麼叫做忏悔?忏悔的定義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這一念嗔恨心起來,譬如我恨一個人,我要來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讓這個種子根深柢固;我恨一個人,我現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這是忏悔。忏悔就是轉染汙的念爲清淨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來拜個八關齋,求忏悔,明天我還是照樣恨你,這樣就沒什麼作用。我們常說萬法唯心造,我們過去造惡、恨心重、不肯施舍,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經衰弱。我們知道我們太敏感,好!我們來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麼樣?忏悔就是要轉我們的念頭,我恨,這樣不對,恨將來要受果報,我們産生一種恐懼感,我會下地獄。或是說我過去殺盜淫,我要求忏悔。所以,現在開始轉念頭,將恨心轉成感恩心,改變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後,變成一種喜悅的清淨,會變成一種很歡喜心。忏悔要徹底去轉變念頭,到最後也是這顆清淨心;忏悔就是洗淨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說說而已,就是唯識學所講的:轉這個念頭,轉煩惱成菩提;不然忏悔實在沒什麼意義。我們如果每天認真求忏悔,就要: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從心起的,要會運用這個心。以後你若起一個念頭說:我恨人!要馬上轉念:這樣不對,我是求過忏悔的人,這樣不行!這樣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過節碰到人就說: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種應付而已,毫無意義,如何忏悔?底下這幾句話你要注意聽:[常起希望。]“希望”就是發願,要常常發願。[先斷憎愛、]這個太重要了!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斷這個恨,不准你恨哪一個人;愛就是自私的,只愛自己而已。這個“愛”不是說男女的感情,就是說什麼都只爲自己好,私欲太強叫做愛。我們的欲望,只爲我們自己好,占有欲。恨跟愛要先放下,這是生死的根本。因爲這是指鈍根的人,鈍根的人不斷這個,你要斷什麼?[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別人的好,受不了別人好。別人如果比我們好,我們就會捏造他的壞話,想盡辦法要破壞他的形象。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臺灣,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沒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過!嫉妒,別外一個名詞叫做狹礙的小巷,死路一條!嫉妒就是這樣,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壞嘛!一直想要破壞的時候,他散發出這個破壞的力量,以後無法收拾。因爲嫉妒,所以必須說謊,他爲了希望別人相信他,他嫉妒那個人比他行,他就必須說謊來傷害對方。那個人很壞很壞,人家聽了之後就相信了。我們一天爲了自己好,本來就輸人一等了,現在因爲嫉妒別人,又編造謊言,爲了拉攏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樣,攻擊那人就必須說謊;到最後人家就會發現他滿口謊言。那人根本沒這麼壞,他卻整天毀謗,這就是嫉妒造成的,這就是爭寵。男衆特別重,要好好檢討!嫉妒就是心如羊腸小道,氣度狹小。我們今天男衆要出家,要好好的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有一個女衆就說:師父,我們女衆嫉妒心比較少,那您什麼時候剃度女衆啊?我說:我提到剃度女衆,始終有一種恐懼感,現在只要一談到剃度女衆,就有恐懼感。女衆:哎呀!師父,有恐懼就好。知道恐懼就好,不要真的嚇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衆,你認爲這四十個男衆待得住嗎?只要剃度女衆,這些男衆大概就一個一個收拾東西走人,統統離開!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麼人,只是說一般,只要這個法師也剃度男衆,之後也剃度女衆,大部分的男衆都待不住。有一種情形可以剃度女衆,就是隔開,另外一個道場,讓女衆住得很遠。要離得很遠,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這樣就能相安無事,不會…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