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明重。[先當結壇。以上、中、下叁根而結叁期。]要在這個範圍內好好的修行。[以上、中、下叁根而結叁期]上根機的人八十天,中根機的人一百天,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業障消除,心器清淨。經叁七日,然後正思惟,提起正觀,念念契合正覺也。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畢竟不可取,免墮邪見也。
【“奢摩他至靜,]就是修定;[叁摩正憶持,]叁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讓我們正確的憶持這個正道。[禅那明數門,]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麼,你要很清楚的數息觀,數門就是數息觀。[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此頌叁觀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靜,爲下手工夫;叁摩,用正憶持,爲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數門,爲下手工夫:是名叁種淨觀,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習,一法不遺,依始覺智,悟本覺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覺,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要常常忏悔,[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頌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頌一類鈍根,]鈍根的人,[屢修屢廢,]修行進進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無始夙業,以爲障道之緣耳。]障道的因緣,屢修屢退,[常當勤心忏悔,無始一切罪障,諸障若得消滅,則雲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煩惱都化爲清淨。[佛境便得現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銀樓兌換錢,這衆生要不迷很難,因爲我有新加坡幣、日幣要兌換,我就坐在那裏看衆生相。裏面都是金子,一個人沒有佛法薰習,說這個世間有人能克服那個貪,不可能!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講:我視一切金銀財寶如同糞土,跟大便一樣。我們卻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今天我在銀樓又有所悟,大徹大悟,悟到了。我們人爲什麼要戴幾百萬的首飾在身上?如果我們擁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麼統統不用戴,我們也活得很快樂!戴那麼貴重的首飾,如果遇到搶劫,強扯不下來,就幹脆把你手剁了!衆生所喜愛的東西,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就坐在那裏打磕睡,看看周圍的人,邊看邊等。如果擁有大智慧,會有很大感觸,衆生的確是迷;當然,這對我沒有作用,那沒有什麼,跟糞土沒有兩樣。銀樓裏,擺滿了黃金、鑽石,閃閃爍爍,金光萬道,那就是衆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個人,爲什麼要在身上穿洞呢?何必這樣,穿洞是爲什麼?(法師指在鼻上穿洞)。本來很好看的眉毛,爲什麼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這樣呢?你看,師父都沒有化妝,這樣會很難看嗎?不會啊!我的手也沒有戴什麼東西,白得透明,也不難看啊!如果我們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絕對不會動搖,不會想看什麼東西,不會感覺到什麼事情會引起你注意,因爲你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在生死裏面。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了生死!當然,你如果無法一下子像聖賢的境界,你慢慢的斷沒關系,師父不祈求你們斷得很快,慢慢來。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會安貧樂道,所有的錢以布施爲貴、以施舍爲貴,布施才是最尊貴的。慈航菩薩講過一句話:施舍的東西才是你的,就是說:你才種到福田,舍出去的東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嗎?放在我們身上的東西,你今晚睡著後,能否活到明天還不曉得,萬一睡著後,明天死了,要布施也來不及了!有一個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塊在她朋友那個地方,突然間,他太太被車子撞死了,她先生要來跟這個人拿錢,他不曉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許他太太拿去買東西也不一定。結果她朋友否認,他先生認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錢放在那邊。怎麼不拿錢放在我這裏,突然間就死掉了,車禍死亡!所以,我說像這樣要造福,哪來得及?菩薩,像這樣子,准備要修行,或者准備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來不及!修福不是說你隨時要修,隨時就有那個因緣呢?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設立的錄音帶基金,有二十多個單位要,資金根本不夠,我說沒關系,師父先貼補,你們盡管去作,沒有關系!你還是要救度衆生,這種工作不能停。所以,請大家幫忙贊助一下。
[乙叁流通分
丙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丁一賢善首啓請]
最後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說:要傳出去,要贊歎,贊歎才有辦法流通。流通就是贊歎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經到最後,佛都贊歎這部經的偉大。所以,學佛的人,如果要讓佛法流通,就要贊歎,要贊歎叁寶、贊歎法師、贊歎善知識,使衆生對叁寶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傳出去。所以,最後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贊歎,贊歎此經,不可思議,希有難得。學佛的人,若能體會佛的悲心,修贊歎行,佛法就會一直興盛。所以說:若要佛法興,就要僧贊僧,居士贊僧,僧亦贊僧,佛教自然興。這個流通分,就是佛特別交代,希望能將法流傳出去。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義疏》雲:能弘人天小乘,曰賢;]賢人,師父寫信給徒弟,都寫某某賢者,[能弘始終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終教,這個“始終”不是說從開始到結束,“始”是始教大乘,“終”是終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講的雖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終教就是發揮大乘的義理。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能弘圓頓一乘,曰首。]叫做首,[請問流通,]就是最後要問清楚,就是最後要流通,徒弟請世尊開示。[端賴斯人。]要有人作個總結,如何護持這本經典。[叁業虔誠,准如前釋。
丁二慶適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現會及末世衆生開示信、解、修、證法門,]“修”就是行,信、解、行、證的法門。[重重分析,]一層又一層的分析,[義無不盡。]道理很完備,[普令開悟如是不議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發解,如是修行,如是證果,]“誠”是實在,實在[誠爲不可心思口議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讓你想像,口議就是去討論;不可思議口議之事就是不能用腦筋去想、去推測;不能去討論它,無法用言說的。[其受益爲何如耶!
丁叁問能诠各義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護持經人就是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一些想要護持本經的人,護持這一本《圓覺經》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至于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圓覺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說,若文若義,俱是大乘教法。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衆生呢?化世就是普度衆生,度化世間人叫做化世。[衆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敢”就是請的意思,請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些護持這本經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按照這個道理來安排這部經的名字,[至于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爲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叁依問宣說內護流通
丁一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就是《圓覺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非常驚人,這部經典是所有諸佛共同宣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叁世諸佛,都守護這本《圓覺經》,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方菩薩修行都要根據《圓覺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十二部經典,大藏經的代表,清淨眼目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的一個眼睛,可見《圓覺經》有多麼重要!《圓覺經》本來也很重要。法師開課,開什麼課也很重要,要開衆生的智慧,跟開這個課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關。
[此歎法勝,]贊歎法的殊勝。[令生信重也。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凡夫跟聖人是同一來源。[身土不二,]叁身、四土,這是不二法門。[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爲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爲頓教]這是根機大利之人。[大乘了義經。]就是絕對究竟。這本經典不是方便權巧的,都是講圓覺的思想、實相的道理。[然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有不說,]不了義經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隨方就是隨那個國土的因緣,可以講,也可以不講。[了義之教,然佛不譚。]這個“譚”就是談話的“談”無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講了義的經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講了義的經典。[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 ]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不講《華嚴經》,每一尊佛都要講。因爲《華嚴經》是了義經典,每尊佛都要講。[叁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達到,按照這個因,達到這個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爲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陀羅尼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有大總持門就是這一本經就包括一切的經典的意思,《圓覺經》就是總持。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你若要修行清淨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