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P7

  ..續本文上一頁當生希有想,縱有逆行,]就是不如法,不如法不是不依法說,就是他的行爲上、叁業,看起來好像不太對勁;但是,他說的法完全符合,那麼我們就要把他當作[還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因爲我們自己看經典看不懂,只有善知識能開導我們。[此頌除病叁也。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者;倘見師逆行,不得隨之,]因爲我們是凡夫,[以犯非律儀,]我們若跟他這樣做,變成犯非律儀的事。[其所有戒根,永遠得以清淨。此頌修行,四也。

  【“度一切衆生,竟究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所謂的大涅槃,所以,我們常常講:大般涅槃,就是指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這一本經就是講這一句話。什麼叫做《大般涅槃經》?就是一切衆生,皆令入無余涅槃,名《大般涅槃經》。

  [度一切衆生者:即廣大心也。盡虛空界衆生,平等而普度之。究竟入圓覺者:普度衆生,究竟成佛,同入圓覺妙性,即第一心也。無彼我人相者:是已達圓覺中,無取覺者,]沒有執著一個覺悟的心。[雖度衆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衆生,即常心也。]因爲無所著。[故得無我、人、憎、愛諸相,即不顛倒心也。發此四心,應當依止正智慧修習,便得超越邪見,而得正知正見。證覺般涅槃者:證究竟圓覺,大般涅槃,即無余涅槃也。二依師離病竟。]離這個病。

  [並上一科,後二問答兩重除障竟。再並上二科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竟。

  戊叁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分五)

  己初圓覺啓請己二正陳請詞己叁如來贊許己四承教靜聽己五正答所問

  己初圓覺啓請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現在輪到圓覺菩薩,我們這本經就叫做《圓覺經》。

  [叁業恭敬,准如前釋。

  己二正陳請詞(分二)

  庚一慶前庚二請後

  庚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爲悲念現前法會,]這個時候正在說法。[及悲憐末世衆生。爲我等輩:指現前法會。廣說淨覺種種方便者:總指前文,重重開示,皆爲廣說淨覺,修習方便。令末世衆生:遠指未來;輾轉流傳,而至末世。大心衆生聞之,依此修習,于大圓覺,有大增益。初慶前竟。

  庚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因爲這個法會遇到佛,能夠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意思是這樣,佛陀在世時,很多等覺菩薩就替我們憂心了,預先問佛末世衆生應該怎麼辦;我們就遇不到佛啊,能怎麼辦?我們如果在二千五百年前遇到佛陀,現在就不是在這裏了,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逍遙自在,遊曆諸佛淨土了。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安居,譬如說我們現在是四月十五結夏,四月十六安居,七月十五解夏,解夏。但是,這是小乘的,大乘不是這樣,大乘的定叁種期,後面會講到,有一百二十天、有一百天、有八十天的,大乘菩薩,那不是所謂的結夏,他以克期取證。所以,大小乘都安居;但是,安居的期限不一樣。目前來講,全世界的人都依小乘的,就是比丘戒,都是依比丘、比丘尼戒,結夏安居的儀式爲標准,就是從四月十四結夏,四月十六安居,到七月十五。若是閏年,閏年,譬如說閏四月,四月結二個月,就是結夏安居變成四個月,變成四個月,有前安居、有中安居、有後安居。遇到閏五月,五月二個月統統算;六月,六月二個月統統算;如果七月,第一個七月十五不解夏,要第二個七月十五才可以解夏。所以,閏年結夏安居四個月,結夏安居要結四個月。[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前面講過,奢摩他、叁摩、禅那,就是空、假、中。對不對?空觀、假觀、中觀,叁種清淨的觀照。以何爲首呢?是以什麼爲開始呢?[惟願大悲,]惟願世尊,[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世尊,我等今者親自佛聞,]從佛這個地方聞法。[種種方便,已得開悟。若佛滅度之後,]該怎麼辦呢?[末世衆生未得親奉金言,]不能親自聽到佛開示。[無由得悟。不知如何生信,如何發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證?將信、解、修、證之事,未得悟者。]還未有所悟。[若逢夏首,]正好遇到……,因爲菩薩的結夏安居,跟小乘的結夏安居不一樣。如果遇到小乘結夏安居時,應該如何呢?[必當安居修習,然安居儀式有大小乘之分,]有什麼差別呢?[故以雲何爲問。或依何種,]依什麼指示來走。[望佛克定指示,]特別地指示下來。[遵照修習,]能夠遵照佛的開示來修行。[圓覺清淨境界?]圓覺的清淨境界,遵照修行,圓覺清淨的境界。[此境,即是理境,]這個境界就是理上的境界。[本來清淨,不假修爲。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者:此圓覺中,前所修叁種淨觀,皆約已悟者,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定。[先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爲行;]他一切都寂滅清淨。[叁摩中,]叁摩缽提就是慧。[起幻爲行;]依幻化、虛妄的外在的假緣來修行。[禅那中,]翻譯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等持,那麼有這種功夫,圓融,[寂滅爲行。]寂滅就是所謂的斷惑證果,叫做寂滅,這樣就有這種功夫了。[今約末世未悟,不知以何爲首?]要如何結夏安居?這是指大乘的結夏,不是小乘的。[惟願如來,大悲普濟,爲諸現前大衆,以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令得隨順修習,證入圓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己叁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重言善哉者:乃贊歎當場一問,今後兩益。]“今”就是今世,當下的法會、現在的法會;後益就是末法時代利益衆生,今後兩益就是:現在可以利益現在當今法會的一切等覺菩薩,以及一切發大道心的菩薩;“後”就是利益末世有大根器的衆生,叫做今後兩益。[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非具足圓覺者,]當然不是像佛一樣的,[必定不能也。]非具足圓覺者,必定不能說出。你若不能如同佛;具足圓覺就是佛,你若不能如佛一樣具足圓覺,一定沒辦法講出來。[如是方便者:《析義疏》雲:]方便有兩種,[略明有二:一、通相方便,謂修習圓覺之通方便。二、別相方便,謂叁種淨觀之別方便。觀佛答處]後面有講到,佛有答處,觀佛的答處[自知:得別方便,則叁觀可成;]各個的方便,叁觀都可以成,[得通方便,則圓覺可證。]你只要能通,法法都可以證得圓通,大家都是爲了圓通、圓覺而修的,這是通途;都爲了圓覺,但是,方法不一樣,根器不一樣嘛,這個就是別。[是爲菩薩,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叁如來贊許竟。][

  己四承教靜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己五正答所問(分二)

  庚初長行二偈頌(庚初又分二)

  辛初答道場辛二答加行(辛初又分二)

  壬初結前壬二正說

  壬初結前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如果佛住世。[若佛滅後,]滅度。[若法末時,]沒有法的時候。[有諸衆生,]只要[具大乘性,]具大乘性,這裏少一個字,具大乘“種”性,大乘性語意不是很清楚,具大乘種性,具足大乘種性的衆生,無論佛在世、無論是末法,只要他是大乘種性的菩薩,[信佛秘密,]深信佛的秘密之藏,就是[大圓覺心,]信每個人都具足大圓覺心,佛有,衆生也有。[欲修行者,]如果想要修行,[若在伽藍,]伽藍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譬如說我們講堂,伽藍。[安處徒衆,]安處徒衆就是所謂飲食、醫藥、臥具、衣服,都不缺乏,可以四事供養遠缺,可以觀一切,在僧伽藍裏面修行的都能夠安居,叫做安處徒衆,徒衆就是在一起修行的人。底下,若有緣事,因爲事情多,[有緣事故,]就是如果有外緣的事情很多,所以,這個要加一個字,看起來就更清楚:“若”有“外”緣,上面加一個字,中間又加一個字,若有外緣事故,如果因爲有外緣的事情比較多。[隨分思察,]隨自己的能力,自己去觀察,因爲你的事情多啊!怎麼觀察呢?必需如我所說,[如我已說。】]必需如佛已經說過的那一些話,一定要按照佛所講的修行,才能成就。

  [呼當機曰,]當機者,[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一切衆生,指現在以及未來具大乘性者。性,謂種性,即根器也。]有佛陀的時候。[若佛現住世間,是有佛時;若佛滅度之後,是無佛時。法運有叁種差別:]我們前幾天講過,[一、正法時:謂去佛不遠,正法猶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證果,共一千年。]大概在我們唐朝左右、以前的事情,唐朝以前;從唐朝到明朝,差不多,將近八、九百年、一千年;明朝末到清初,這是第二千年,我們現在已經末法到二千五百叁十叁年了,現在離佛的佛誕,好像是二千五百叁十五還是叁十六,幾年幾年只是一個紀念。[二、像法時:去佛漸遠,像法僅存,]這個像法就是相似的法,相似正法,像是有正法,但是,已經沒有證果的人了。[有教、理行叁,而證果者,麟角鳳毛,亦共一千年。]你想想看,到明朝的末期、末年,明朝的末年,到現在五百年以來,證果的,你算算看,真的是鳳毛麟角沒錯!我們現在是末法,更加不用談,更加不用談!明朝以前已經是難能可貴,明朝後來的末法就更不用說了![叁、末法時:去佛遙遠,根機愈薄,教、理雖有,]實踐……,[行、果兩亡,]就是實踐的人太少,證果的人就更不用講。“行”就是實踐者,有一點像樣的,看起來有一點像樣的、實踐的人,就更少了![共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的初期五百年,我們現在是第二期,末法的…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