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如果斷煩惱,都叫做禅那,中道的意思,這樣就不困難。所以,一個一個來研究,這樣就不會亂掉。
[醜四叁點齊修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叫做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斷煩惱已,]斷煩惱是什麼?禅那,對不對?[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度諸衆生就是叁摩缽提,就是慧。度衆生如幻,如幻的因緣,度如幻的衆生。所以,這樣交互排列,你就看得懂。[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就是度衆生。這樣二十五輪就清清楚楚了!你如果看到以至靜力就是定;斷煩惱就是中道禅那;度衆生如幻,這就是慧。其余的怎麼排列都一樣。
[此叁點齊修觀。叁點者,梵之伊字,慤師之意,一人具修叁觀,]“慤師”就是憨山大師,有一種人修叁種,空、假、中,有次第的,統統去修叁觀。俱修就是空、假、中他都有修,但是,有次第。[即名爲齊,非謂同時也。]不是同時修空、假、中,不是這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修,但是,叁種都有修。[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以至靜之力,起心斷煩惱,是中禅那。煩惱斷已,複起變化種種作用,度脫如幻之衆生。因煩惱既盡,愛見已無,故所起之行,無不淨妙,可解衆生之縛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四叁點齊修觀竟。
醜五品字單雙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至靜力就是定,先修定。[心斷煩惱,]那應該就是禅那了。[複度衆生,]這是慧,[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一起修,應該是齊修禅那、叁摩缽提才對。有時候翻譯的人,梵文翻譯成中文會有一點出入。但是,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講話自在,以後會有說明。
[此品字單雙觀。初單修靜觀,如一口,]品字上面一個口,下面兩個口,[後雙明寂幻,如兩口,]如品字下面兩個口。[故雲單雙。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以至靜之功能力用,無始狂心,忽然頓歇,故雲:心斷煩惱;此內而自利。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觀結名]作觀結名,修觀到最後,我們給它下一個定義,這個名字叫做[叁摩、禅那。按文中,齊修禅那、叁摩,]這樣才對,[文似顛倒。據析義雲:]一本分析:[若論齊修,]一起修,[則正修禅那時,即修叁摩,正修叁摩時,即修禅那,其義]一樣的,[實無前後顛倒。]既然一起修,叁摩缽提、禅那統統是一樣的。[總以佛語自在,無不可耳。五品字單雙觀竟。]按照正常,應該是改變過來才對。
醜六獨足雙頭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那就是定了。[資發變化,]那就是慧,[後斷煩惱。]這是中道禅那。[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就是定、[叁摩缽提,]就是慧,[後修禅那。】]就是中道。
[此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一個人畫一幅畫,白澤圖,畫了什麼?畫了[有山精,]什麼樣的妖精?[頭如鼓,]鼓有兩面,[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自利利他。[如雙頭也,後單寂觀,]後來單修一個觀,就像一個足。[如獨足也。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種種作用,而度衆生;]你如果看到度衆生,就是智慧。[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也。]“如”就象,就像小乘一樣,不起滅盡定,不産生滅盡定,滅盡定以後就入涅槃了,滅定定就是所謂小乘的涅槃。如不起這個涅槃的作用,不生不滅的本性,而現諸威儀,就是所謂的任運自如。他沒有特別,但是,他就可以産生這個作用。[然奢摩自利,叁摩利他,二利並行,尚恐未圓,故後修禅那。永斷煩惱,成就菩提,二利自無不圓矣!此菩薩者,名爲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六獨足雙頭觀竟。
醜七果落華敷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奢摩他,[用資寂滅,]寂滅就是斷煩惱,就是禅那。[後起作用,變化世界。]這就是智慧,就是叁摩缽提,度衆生。[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這都是變來變去,名相都一樣,你不要被弄得昏頭轉向。
此果落華敷觀,]果已經落了,花再開。[即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者:複以幻觀,]幻化出來的觀照,[入有情界,度諸衆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以至靜之力,資發寂滅之性。]産生斷煩惱寂滅之性。[至靜屬定;資發寂滅屬慧。曰力、曰資者,]“資”就是助。[謂正至靜定力時,而資發寂滅之慧,]幫助發這個斷煩惱的智慧。[以成定慧雙修。後起作用,變化世界,廣度衆生,複成自他兩利矣。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七果落華敷觀竟。
醜八先武後文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一看就知道是什麼,變化力就是叁摩缽提。[種種隨順而取至靜,]就是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一一標幻爲首,次兼余二。]兼其它的兩種,[今先武後文觀,武王伐纣後,]周武王伐纣王。[鑄戈戟爲農器。]先將兵器變成農器,[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已,後入靜觀。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即起諸幻,以變化力,變化種種境界,隨順衆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靜者:謂雖度衆生,其心至靜,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度衆生就繼續度,心也沒有差別,不增不減。[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八先武後文觀竟。
醜九功成退職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就是智慧,就是慧,慧就是叁摩缽提。[種種境界而取寂滅。]寂滅就是斷煩惱,心入大寂靜處,心安住于很靜的地方。心要如何安住于很靜的地方呢?就是無所著、無所住,沒有一件事他會挂礙,名叫做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此功成退職觀。菩薩發慧]就是迸發般若的智慧,發慧就是我們本性的智慧,發揮我們本性的智慧。[利物,]這個“物”就是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即是功成;]菩薩如果不度衆生,菩薩要做什麼?所以,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能犧牲奉獻我們的生命,人生才有意義。[習寂內修,名爲退職。]修習寂,內修,因爲修行是自內證的功夫。佛法稱內典,就是完全講心的問題,才稱爲內典研究班。我們稱其他的叫外道,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是自內證的功夫。因此說:習寂內修,名爲退職,他度衆生圓滿,但是,心很寂靜。[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即起諸幻,以變化力化現種種境界,以度如幻衆生。度生既畢而取寂滅,永斷煩惱,證大涅槃。]我們人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他完全沒有機會斷煩惱,一點小事就足以使他痛苦一輩子!因此學佛的人,就算再極端,再失望、痛苦,他也不會走極端,他知道這是因緣果報。人家不愛就算了,一切因緣生因緣滅,他很灑脫、很自在。沒有學佛就沒辦法,他要占有、硬要取得到,就鬧出人命來!簡單講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貪嗔癡。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聽到佛法,想斷煩惱可說是不可能的![此菩薩者,名爲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九功成退職觀竟。
醜十幻師解術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智慧,這個就是叁摩缽提。[安住寂靜,]這是定,[而斷煩惱。]禅那,翻譯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或者是空觀,或者是中道,都可以,[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幻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中歸靜體,後起寂滅故解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我們清淨圓滿的覺性,[以淨覺心即起諸幻,]因爲他已經有神通力了,一切都是虛妄幻化的東西。[以變化力變化種種世界,廣作佛事,度脫有情。雖然萬行繁興,]萬行一直興,萬行繁興就是太多了,萬行就是六度的意思。萬行簡單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六度萬行都是加起來一起念的。但是,雖然行六度、萬行[畢竟一心不動,]我們沒辦法!有一個太太說要度他先生,她先生卻老是反駁她。她知道信佛很好,她先生卻總是反駁,只要她講什麼,他就讓她出醜。他老婆氣得不煮飯給他吃,哪有學佛學成這樣的!講話講不贏她先生,一氣之下就不煮飯給他吃。我說:你要修菩薩行,可是第一個就跟你先生結惡緣了!意見不合我們不要跟他頂嘴,但是,還是要煮飯給人家吃,你不煮飯給人家吃,這個怎麼講都講不通!日本有一句話說:先吃飯,再說道理。這句話雖然很淺顯,不過很有道理。簡單講就是說:你該做的事情要先做好,你要度衆生也好,你是人家的媳婦、女兒,要先把你的工作做好。你今天要度衆生,你是人家的師父,就要有做師父的樣子。你是人家的徒弟,你也要把徒弟做好。你在家要扮演好在家的角色,然後說你要來感化衆生,你有不有守好你的崗位?有沒有盡你的責任?如果沒有,你要跟人家講什麼佛法?你講佛法,先生反對你,意見不同,你就不煮飯給他吃,這樣你哪有機會度他?你就沒有機會。所以,我們嘴上老是講要度衆生,可是,被境界一轉就起煩惱。萬行繁興,畢竟一心不動,我該做什麼工作我就做,能度就度,度不了則隨緣。有的菩薩修行修得不錯,但是,強迫她先生吃素,然後,她先生吃不慣,吃一餐、兩餐還受得了,吃到第叁天口出白沫,胃寒、頭暈。加上她又不會煮,老是煮醬瓜、菜脯,她先生說:你不要這樣子,你修你的嘛!她說: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不聽懂她的不行,她先生不想吃素,只好自己去外面吃。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你堅持要吃素、一下子就堅持:我不跟你在一起!這樣每一個都很慘,我不騙你,不然,你堅持叁個月試試看,他持九關齋,哪管你什麼八關齋!如果也是個拜佛的人能理解:我太太想修清淨行,我要成就她。這樣他是菩…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