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极静,]只是说寻找那个最极静的地方,[由静力故,]因为我们极静的力量,[永断烦恼,]永远断烦恼。学佛首先要了解,心如何静下来,冷静。我们说:你要冷静,心若不静,心佛就不得力。如果拥有智慧,就算再忙也是很静,因为他无所着,不来不去。[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句讲的太美了!连起身都不必,不起于座就是当下,便入涅槃,马上悟到不生不灭的意思。这样马上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搞到死去活来,仍然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的涅槃,体会不出来。[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以为起行所依。]“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行的依靠。所以,一定要悟道,悟后起修。[因前经文有,]讲过,所以不重复,[故略。唯取极静: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就是定,一直修这个定。[极静之行,方得成就。]我们如果立下志气,也做得到!你今天立下志气,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我都要像佛陀一样,心非常平静。为什么?因为明天看今天,我们就会很后悔,为了明天不后悔,所以,我现在要忍耐;为了明天不重复的后悔,我现在当下就把它放掉!这样很有效,有作用。今天的无知,会构成明天的后悔,那我现在的放下,就是没有无知,没有无知的人就少后悔,每一个动点上都这样子,你想想看,那不是解脱了吗?这样你的心是不是很静很静?[由静力强胜之故,]因为他立的志气很强,他永远不起心动念,他有般若智慧疏导、消化。[即能永断烦恼。烦恼断尽,方成佛道,显是顿入,]这就是刹那之间顿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当下就是,马上悟道![证究竟断果故,]断果就是所谓的后天的修行,方便讲断。本无惑,哪里有断呢?[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一澄浑息用观竟。]第二个要讲修三摩钵提
[丑二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用智慧观照,一切是幻境。[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圆觉妙性。就是说他在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种种的作用,来行菩萨道,清净妙行,但是,于圆觉的妙性,[不失寂念]还是安住在最清净寂灭的念,无念的意思。[及诸静慧]以及诸静,安静所发出来的智慧。[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观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观。以佛力故:谓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这是指我们本性的东西,佛力不是他力,指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如本性。藉着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以如幻之幻术变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众生,种种作用。即如变娑婆为极乐,化地狱作天宫等,随机化导,各得成就。虽行如是变化作用,全同幻化,了无实性,故云:备修菩萨,清净妙行。行以清净妙称者:以无染著故清净,无滞碍故微妙也。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者:]意思是说,[谓虽单修幻观而圆该三观也。]当下就具足三观,[陀罗尼,即是圆觉妙性。今幻观成功,而圆觉妙性,全体显露,]就显露出来,虽然不修这个定,[虽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静之念。]意思就是任运的定,也不失这个寂静之念。[虽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静慧。]任运的智慧就产生了,[静慧,即静虑义。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此观科为]就是这个科判,判为[庖丁恣刃观。]“庖”就是厨房,“丁”就是所谓的厨师,[庖丁:是晋时屠子,]杀牛的。因为他杀牛[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就是一刀就能将整支牛支解得清清楚楚,[锋刃不损。]用一刀就能分解一支牛,哪里该转个弯、哪里有骨头、哪里有瘦肉、哪里有肥肉,支解得清清楚楚,而刀不损坏。[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假,]入因缘所生的因缘法中,[自智无伤也。二庖丁恣刃观竟。]我们的智慧也不会受到影响。我大姐为什么不敢再杀鸡呢?她说,有一阵子她杀鸡的时候,刀子一割下去之后,那只鸡一直流血,她以为已经死了,结果她转身拿东西,再回过头来时,看到那只鸡头又抬起来,她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就不敢再杀鸡了!我们人要不杀生,或是要吃素,或是要修行、皈依,这都有种种的因缘,种种的因缘才有办法。她如果遇到一种因缘,她自然就会吃素、自然就不杀生、自然就皈依了。有时候很不可思议,不必勉强。但是,用勉强的也多少有用,多少勉强一下家人,硬押他来皈依。有一个信徒跟他儿子说:你去短期出家,我给你十万!他儿子还不肯,!以前我们参加斋戒学会,每次二十一天,慈光图书馆举办的,谁那么好要给我十万?还得缴钱呢!我们人学佛的因缘千百万种。有的是夫妻整天吵架,后来他的太太听到佛法,真的!有的是朋友拿DVD给他听;有的是不小心走到讲堂问师父说:师父!您什么时候要讲经?我跟他说:今天晚上就有!他晚上来,一听就入,就是这种种的因缘,不可思议!
[丑三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唯”就是独,唯灭就是单独,就是专门在这个念头里面进入绝对。唯灭诸幻就是连那个一切的幻化的幻智、幻境都不执着,双离的意思。[不取作用,]没有任何的幻智、幻境的作用。[独断烦恼;]因为到这个地步就证悟了,当然就断烦恼,到这个境界。因为他泯一切念,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当然就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这样就证悟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前面解释过,[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唯,独也;灭除诸幻,直云灭者,即绝念也。亦不取]也不执着[幻观中,种种作用,]说:我在利益众生。[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所以,他不执着这个作用。[此为自利故,独自断烦恼,不取余行,]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正是绝待之义。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者:烦恼断除净尽,妄穷真露,故云:便证实相。实相,即与灵心相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唯是寂灭无相也。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初单修三观竟。]底下接下来是两种交错修行。
[子二交络三观
丑一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的圆觉之性。[先取至静,]先一心一意的求这个静。[以静慧心]然后再以清净,所定、所产生的智慧心,[照诸幻者,]照一切虚妄的东西。[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后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慧。因为他先取至静,然后再修慧,照诸幻,就是七种情形当中的第一个。
[此七轮,]因为交互,奢摩他、三摩、禅那,交互的二种二种修行,总共有七种排列。此七轮[一一以静为首,]静就是定,此七轮一一都是以定为开始。[次兼余二。]然后再兼其他二种。[今运舟兼济观,]运舟就是自己能够航行前进,兼济就是可以帮助别人。[菩萨修定,以期出尘,即运舟义。发慧以化众生,即兼济义。]“济”就是帮助,兼帮助对方。[若诸菩萨,应有悟净圆觉一句,以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按照这个解来起行。[虽悟动静一如,然事]事相就是习气。[非顿除,]无法顿除。事就是说我们事相上,就是习气。[必须次第而尽,]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故先取至静。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极生慧,]静到极端就产生智慧,[故曰:静慧。即以静慧心,照诸如幻之众生;]因为他有静慧的心,所以,照一切幻化出来的众生。[此以静心,兼修幻观。便于是中,幻化众生,起菩萨妙行,变化世界种种利生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先修定,[后修三摩钵提。一运舟兼济竟。
丑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以安静的心,所产生的智慧。[证至静性,]静性就是真如,证悟到真如,最安静的本性。[便断烦恼,]断烦恼就是因地已亡,发的修行的心就没有了,因果一如。[永出生死。]果报已经没有了,所以,便断烦恼是因亡,永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观。]“湛海”清净的海面,[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没有浪,不动的海叫湛海。[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来显示本性,[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至静,故静极生慧。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灭,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断烦恼则因亡,]因亡就是不再生死了。[出生死则果丧,]我们没有三界的因、生死的因,当然生死的果就没有。[圆证一心矣。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观竟。
丑三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产生幻力,有神通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先修定,再修慧,[后修禅那。】
此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空、假、中俱修。[如摩醯首罗,]天人[面上三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寂静;静而曰寂,静之极也。静极方能生慧,]产生智慧。[故曰:以寂静慧。]有寂静的智慧要做什么?能够作用。[复现幻力者:谓即以静慧,照如幻之众生,复于觉心中,现起如幻之力,变化诸幻,度诸众生。以身在尘劳,仍恐为众生所累,]所负担。[故于后分深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断尽,入于寂灭真境,令其身如器,其声四达,喻同大钟,锽锽然声出于外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定,[中修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均等。[三首罗三目观竟。]这样说来,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了。这一开始都是讲寂静,也就是所谓定;若是照了诸幻,就是所谓慧;如果断烦恼,这就是中道,断烦恼就是禅那。再讲一遍:如果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了诸幻,一开始就是叫做定。照了幻化,只要以幻化来讲,都叫做…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