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P9

  ..續本文上一頁極靜,]只是說尋找那個最極靜的地方,[由靜力故,]因爲我們極靜的力量,[永斷煩惱,]永遠斷煩惱。學佛首先要了解,心如何靜下來,冷靜。我們說:你要冷靜,心若不靜,心佛就不得力。如果擁有智慧,就算再忙也是很靜,因爲他無所著,不來不去。[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這句講的太美了!連起身都不必,不起于座就是當下,便入涅槃,馬上悟到不生不滅的意思。這樣馬上就證得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我們今天搞到死去活來,仍然體會不出不生不滅的涅槃,體會不出來。[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清淨圓滿的覺性。[以爲起行所依。]“以爲”就是當作,來當作我們修行的依靠。所以,一定要悟道,悟後起修。[因前經文有,]講過,所以不重複,[故略。唯取極靜:唯者,獨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就是定,一直修這個定。[極靜之行,方得成就。]我們如果立下志氣,也做得到!你今天立下志氣,無論發生天大地大的事,我都要像佛陀一樣,心非常平靜。爲什麼?因爲明天看今天,我們就會很後悔,爲了明天不後悔,所以,我現在要忍耐;爲了明天不重複的後悔,我現在當下就把它放掉!這樣很有效,有作用。今天的無知,會構成明天的後悔,那我現在的放下,就是沒有無知,沒有無知的人就少後悔,每一個動點上都這樣子,你想想看,那不是解脫了嗎?這樣你的心是不是很靜很靜?[由靜力強勝之故,]因爲他立的志氣很強,他永遠不起心動念,他有般若智慧疏導、消化。[即能永斷煩惱。煩惱斷盡,方成佛道,顯是頓入,]這就是刹那之間頓入。[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故雲:不起于座,便入涅槃。]當下就是,馬上悟道![證究竟斷果故,]斷果就是所謂的後天的修行,方便講斷。本無惑,哪裏有斷呢?[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一澄渾息用觀竟。]第二個要講修叁摩缽提

  [醜二庖丁恣刃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用智慧觀照,一切是幻境。[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圓覺妙性。就是說他在這個世間種種的變化、種種的作用,來行菩薩道,清淨妙行,但是,于圓覺的妙性,[不失寂念]還是安住在最清淨寂滅的念,無念的意思。[及諸靜慧]以及諸靜,安靜所發出來的智慧。[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准如前釋,唯觀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觀。以佛力故:謂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這是指我們本性的東西,佛力不是他力,指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如本性。藉著我們真如本性的力量,[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以如幻之幻術變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衆生,種種作用。即如變娑婆爲極樂,化地獄作天宮等,隨機化導,各得成就。雖行如是變化作用,全同幻化,了無實性,故雲:備修菩薩,清淨妙行。行以清淨妙稱者:以無染著故清淨,無滯礙故微妙也。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者:]意思是說,[謂雖單修幻觀而圓該叁觀也。]當下就具足叁觀,[陀羅尼,即是圓覺妙性。今幻觀成功,而圓覺妙性,全體顯露,]就顯露出來,雖然不修這個定,[雖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靜之念。]意思就是任運的定,也不失這個寂靜之念。[雖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靜慧。]任運的智慧就産生了,[靜慧,即靜慮義。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此觀科爲]就是這個科判,判爲[庖丁恣刃觀。]“庖”就是廚房,“丁”就是所謂的廚師,[庖丁:是晉時屠子,]殺牛的。因爲他殺牛[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就是一刀就能將整支牛支解得清清楚楚,[鋒刃不損。]用一刀就能分解一支牛,哪裏該轉個彎、哪裏有骨頭、哪裏有瘦肉、哪裏有肥肉,支解得清清楚楚,而刀不損壞。[喻菩薩利衆生,修萬行,應緣入假,]入因緣所生的因緣法中,[自智無傷也。二庖丁恣刃觀竟。]我們的智慧也不會受到影響。我大姐爲什麼不敢再殺雞呢?她說,有一陣子她殺雞的時候,刀子一割下去之後,那只雞一直流血,她以爲已經死了,結果她轉身拿東西,再回過頭來時,看到那只雞頭又擡起來,她嚇了一跳!從此以後就不敢再殺雞了!我們人要不殺生,或是要吃素,或是要修行、皈依,這都有種種的因緣,種種的因緣才有辦法。她如果遇到一種因緣,她自然就會吃素、自然就不殺生、自然就皈依了。有時候很不可思議,不必勉強。但是,用勉強的也多少有用,多少勉強一下家人,硬押他來皈依。有一個信徒跟他兒子說:你去短期出家,我給你十萬!他兒子還不肯,!以前我們參加齋戒學會,每次二十一天,慈光圖書館舉辦的,誰那麼好要給我十萬?還得繳錢呢!我們人學佛的因緣千百萬種。有的是夫妻整天吵架,後來他的太太聽到佛法,真的!有的是朋友拿DVD給他聽;有的是不小心走到講堂問師父說:師父!您什麼時候要講經?我跟他說:今天晚上就有!他晚上來,一聽就入,就是這種種的因緣,不可思議!

  [醜叁呈音出礙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唯”就是獨,唯滅就是單獨,就是專門在這個念頭裏面進入絕對。唯滅諸幻就是連那個一切的幻化的幻智、幻境都不執著,雙離的意思。[不取作用,]沒有任何的幻智、幻境的作用。[獨斷煩惱;]因爲到這個地步就證悟了,當然就斷煩惱,到這個境界。因爲他泯一切念,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當然就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這樣就證悟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准如前釋。]前面解釋過,[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唯,獨也;滅除諸幻,直雲滅者,即絕念也。亦不取]也不執著[幻觀中,種種作用,]說:我在利益衆生。[彼爲利生故,須變化作用。]所以,他不執著這個作用。[此爲自利故,獨自斷煩惱,不取余行,]沒有任何的其他的,[正是絕待之義。煩惱斷盡,便證實相者:煩惱斷除淨盡,妄窮真露,故雲:便證實相。實相,即與靈心相應,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唯是寂滅無相也。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初單修叁觀竟。]底下接下來是兩種交錯修行。

  [子二交絡叁觀

  醜一運舟兼濟觀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到清淨的圓覺之性。[先取至靜,]先一心一意的求這個靜。[以靜慧心]然後再以清淨,所定、所産生的智慧心,[照諸幻者,]照一切虛妄的東西。[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後修叁摩缽提。】]叁摩缽提就是慧。因爲他先取至靜,然後再修慧,照諸幻,就是七種情形當中的第一個。

  [此七輪,]因爲交互,奢摩他、叁摩、禅那,交互的二種二種修行,總共有七種排列。此七輪[一一以靜爲首,]靜就是定,此七輪一一都是以定爲開始。[次兼余二。]然後再兼其他二種。[今運舟兼濟觀,]運舟就是自己能夠航行前進,兼濟就是可以幫助別人。[菩薩修定,以期出塵,即運舟義。發慧以化衆生,即兼濟義。]“濟”就是幫助,兼幫助對方。[若諸菩薩,應有悟淨圓覺一句,以爲立行之本,蹑解起行。]按照這個解來起行。[雖悟動靜一如,然事]事相就是習氣。[非頓除,]無法頓除。事就是說我們事相上,就是習氣。[必須次第而盡,]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故先取至靜。以淨覺心,取靜爲行,靜極生慧,]靜到極端就産生智慧,[故曰:靜慧。即以靜慧心,照諸如幻之衆生;]因爲他有靜慧的心,所以,照一切幻化出來的衆生。[此以靜心,兼修幻觀。便于是中,幻化衆生,起菩薩妙行,變化世界種種利生作用。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先修定,[後修叁摩缽提。一運舟兼濟竟。

  醜二湛海澄空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以安靜的心,所産生的智慧。[證至靜性,]靜性就是真如,證悟到真如,最安靜的本性。[便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因地已亡,發的修行的心就沒有了,因果一如。[永出生死。]果報已經沒有了,所以,便斷煩惱是因亡,永出生死是果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觀。]“湛海”清淨的海面,[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沒有浪,不動的海叫湛海。[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來顯示本性,[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至靜,故靜極生慧。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靜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滅,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斷煩惱則因亡,]因亡就是不再生死了。[出生死則果喪,]我們沒有叁界的因、生死的因,當然生死的果就沒有。[圓證一心矣。此菩薩者,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觀竟。

  醜叁首羅叁目觀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産生幻力,有神通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先修定,再修慧,[後修禅那。】

  此首羅叁目觀。叁觀俱修,]空、假、中俱修。[如摩醯首羅,]天人[面上叁目。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寂靜;靜而曰寂,靜之極也。靜極方能生慧,]産生智慧。[故曰:以寂靜慧。]有寂靜的智慧要做什麼?能夠作用。[複現幻力者:謂即以靜慧,照如幻之衆生,複于覺心中,現起如幻之力,變化諸幻,度諸衆生。以身在塵勞,仍恐爲衆生所累,]所負擔。[故于後分深修禅那,而斷煩惱。煩惱斷盡,入于寂滅真境,令其身如器,其聲四達,喻同大鍾,锽锽然聲出于外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定,[中修叁摩缽提,]就是慧,[後修禅那。]就是均等。[叁首羅叁目觀竟。]這樣說來,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固定的看法了。這一開始都是講寂靜,也就是所謂定;若是照了諸幻,就是所謂慧;如果斷煩惱,這就是中道,斷煩惱就是禅那。再講一遍:如果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了諸幻,一開始就是叫做定。照了幻化,只要以幻化來講,都叫做…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