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如果断烦恼,都叫做禅那,中道的意思,这样就不困难。所以,一个一个来研究,这样就不会乱掉。
[丑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叫做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断烦恼已,]断烦恼是什么?禅那,对不对?[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度诸众生就是三摩钵提,就是慧。度众生如幻,如幻的因缘,度如幻的众生。所以,这样交互排列,你就看得懂。[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度众生。这样二十五轮就清清楚楚了!你如果看到以至静力就是定;断烦恼就是中道禅那;度众生如幻,这就是慧。其余的怎么排列都一样。
[此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慤师之意,一人具修三观,]“慤师”就是憨山大师,有一种人修三种,空、假、中,有次第的,统统去修三观。俱修就是空、假、中他都有修,但是,有次第。[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也。]不是同时修空、假、中,不是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修,但是,三种都有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起心断烦恼,是中禅那。烦恼断已,复起变化种种作用,度脱如幻之众生。因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之行,无不净妙,可解众生之缚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四三点齐修观竟。
丑五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就是定,先修定。[心断烦恼,]那应该就是禅那了。[复度众生,]这是慧,[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一起修,应该是齐修禅那、三摩钵提才对。有时候翻译的人,梵文翻译成中文会有一点出入。但是,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讲话自在,以后会有说明。
[此品字单双观。初单修静观,如一口,]品字上面一个口,下面两个口,[后双明寂幻,如两口,]如品字下面两个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功能力用,无始狂心,忽然顿歇,故云:心断烦恼;此内而自利。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观结名]作观结名,修观到最后,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这个名字叫做[三摩、禅那。按文中,齐修禅那、三摩,]这样才对,[文似颠倒。据析义云:]一本分析:[若论齐修,]一起修,[则正修禅那时,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时,即修禅那,其义]一样的,[实无前后颠倒。]既然一起修,三摩钵提、禅那统统是一样的。[总以佛语自在,无不可耳。五品字单双观竟。]按照正常,应该是改变过来才对。
丑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那就是定了。[资发变化,]那就是慧,[后断烦恼。]这是中道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就是定、[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中道。
[此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一个人画一幅画,白泽图,画了什么?画了[有山精,]什么样的妖精?[头如鼓,]鼓有两面,[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自利利他。[如双头也,后单寂观,]后来单修一个观,就像一个足。[如独足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种种作用,而度众生;]你如果看到度众生,就是智慧。[如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如”就象,就像小乘一样,不起灭尽定,不产生灭尽定,灭尽定以后就入涅槃了,灭定定就是所谓小乘的涅槃。如不起这个涅槃的作用,不生不灭的本性,而现诸威仪,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他没有特别,但是,他就可以产生这个作用。[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并行,尚恐未圆,故后修禅那。永断烦恼,成就菩提,二利自无不圆矣!此菩萨者,名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六独足双头观竟。
丑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奢摩他,[用资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就是禅那。[后起作用,变化世界。]这就是智慧,就是三摩钵提,度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都是变来变去,名相都一样,你不要被弄得昏头转向。
此果落华敷观,]果已经落了,花再开。[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幻化出来的观照,[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资发寂灭之性。]产生断烦恼寂灭之性。[至静属定;资发寂灭属慧。曰力、曰资者,]“资”就是助。[谓正至静定力时,而资发寂灭之慧,]帮助发这个断烦恼的智慧。[以成定慧双修。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广度众生,复成自他两利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七果落华敷观竟。
丑八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变化力就是三摩钵提。[种种随顺而取至静,]就是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兼其它的两种,[今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伐纣王。[铸戈戟为农器。]先将兵器变成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随顺众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静者:谓虽度众生,其心至静,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度众生就继续度,心也没有差别,不增不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八先武后文观竟。
丑九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智慧,就是慧,慧就是三摩钵提。[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心入大寂静处,心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心要如何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呢?就是无所着、无所住,没有一件事他会挂碍,名叫做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就是迸发般若的智慧,发慧就是我们本性的智慧,发挥我们本性的智慧。[利物,]这个“物”就是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即是功成;]菩萨如果不度众生,菩萨要做什么?所以,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牺牲奉献我们的生命,人生才有意义。[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修习寂,内修,因为修行是自内证的功夫。佛法称内典,就是完全讲心的问题,才称为内典研究班。我们称其他的叫外道,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是自内证的功夫。因此说: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他度众生圆满,但是,心很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我们人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他完全没有机会断烦恼,一点小事就足以使他痛苦一辈子!因此学佛的人,就算再极端,再失望、痛苦,他也不会走极端,他知道这是因缘果报。人家不爱就算了,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他很洒脱、很自在。没有学佛就没办法,他要占有、硬要取得到,就闹出人命来!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贪嗔痴。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听到佛法,想断烦恼可说是不可能的![此菩萨者,名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九功成退职观竟。
丑十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智慧,这个就是三摩钵提。[安住寂静,]这是定,[而断烦恼。]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或者是空观,或者是中道,都可以,[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幻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中归静体,后起寂灭故解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我们清净圆满的觉性,[以净觉心即起诸幻,]因为他已经有神通力了,一切都是虚妄幻化的东西。[以变化力变化种种世界,广作佛事,度脱有情。虽然万行繁兴,]万行一直兴,万行繁兴就是太多了,万行就是六度的意思。万行简单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六度万行都是加起来一起念的。但是,虽然行六度、万行[毕竟一心不动,]我们没办法!有一个太太说要度他先生,她先生却老是反驳她。她知道信佛很好,她先生却总是反驳,只要她讲什么,他就让她出丑。他老婆气得不煮饭给他吃,哪有学佛学成这样的!讲话讲不赢她先生,一气之下就不煮饭给他吃。我说:你要修菩萨行,可是第一个就跟你先生结恶缘了!意见不合我们不要跟他顶嘴,但是,还是要煮饭给人家吃,你不煮饭给人家吃,这个怎么讲都讲不通!日本有一句话说:先吃饭,再说道理。这句话虽然很浅显,不过很有道理。简单讲就是说:你该做的事情要先做好,你要度众生也好,你是人家的媳妇、女儿,要先把你的工作做好。你今天要度众生,你是人家的师父,就要有做师父的样子。你是人家的徒弟,你也要把徒弟做好。你在家要扮演好在家的角色,然后说你要来感化众生,你有不有守好你的岗位?有没有尽你的责任?如果没有,你要跟人家讲什么佛法?你讲佛法,先生反对你,意见不同,你就不煮饭给他吃,这样你哪有机会度他?你就没有机会。所以,我们嘴上老是讲要度众生,可是,被境界一转就起烦恼。万行繁兴,毕竟一心不动,我该做什么工作我就做,能度就度,度不了则随缘。有的菩萨修行修得不错,但是,强迫她先生吃素,然后,她先生吃不惯,吃一餐、两餐还受得了,吃到第三天口出白沫,胃寒、头晕。加上她又不会煮,老是煮酱瓜、菜脯,她先生说:你不要这样子,你修你的嘛!她说: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不听懂她的不行,她先生不想吃素,只好自己去外面吃。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你坚持要吃素、一下子就坚持:我不跟你在一起!这样每一个都很惨,我不骗你,不然,你坚持三个月试试看,他持九关斋,哪管你什么八关斋!如果也是个拜佛的人能理解:我太太想修清净行,我要成就她。这样他是菩…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