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等于斷惑的意思。不以證果,他已經斷惑,要不要證果都是隨便。像文殊師利菩薩,七佛之師;像地藏王菩薩是等覺,爲什麼等覺?他們都早已成佛。像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都是佛,不以證果爲急,有的人悲心就是這麼重。[故雲: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者:即指衆生,爲菩薩所度之境,以寂滅而起作用,故雲:寂用隨順。度脫衆生,滅諸度相。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十六虛空妙用觀竟。
醜十七舜若呈神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就是定。[而起變化。]就是慧。所以,以寂滅力就是以中道的力量、禅那的力量,先有定力,而起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此舜若呈神觀。舜若,即虛空神,]我們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就是所謂的空性,空性如果可以銷毀的話,我們堅固的願力也不會受到影響。[日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禅那功成,寂滅力用。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者:見衆生有種種自性,在所應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後依叁摩而起變化作用,隨順自性,而度脫之。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十七舜若呈神觀竟。
醜十八飲光歸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這是中道,中觀。[無作自性,起于作用,]起于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境界,歸于靜慮。靜慮就是定。[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此飲光歸定觀。飲光即大迦葉,]摩诃迦葉[先證寂體,次起神通,後乃歸定。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禅那功成,寂滅力用。無作自性,起于作用者:謂自性本具,]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不假造作,故爲無作。依叁摩自性,起于變化作用,化彼塵勞,而成清淨境界。由此頓息一切妄念,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十八飲光歸定觀竟。
醜十九多寶呈通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就是定,以寂滅力就是中道,種種清淨,而住靜慮,就是定。[起于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此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出自《法華經》,[多寶佛,先成道,證寂滅體,]證得寂滅的體性。[後于法華會上,寶塔湧現,乃見靜幻無礙。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寂滅有力觀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無二,種種清淨。不以趣果爲急,]不以趣果就是不以證果爲急務,以什麼爲最重要呢?[唯思度脫衆生,]世間就是有這種很了不起的人,發願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度衆生的人,我都認爲這是菩薩,很了不起的願力,我沒辦法。我是不小心跑來這裏的,我不是菩薩,我不是願力再來的,我是業障深重再來的,這一世聽到佛陀的經典,我不要再來了。我要去極樂世界,不要跟這些黑毒蟲在一起。我們小時候常聽人家說:壞人叫做黑毒蟲,常常想陷害我, ,要把我害死,我要去極樂世界,要去作佛了。然後等到我神通力具足,不會拉肚子、流鼻水、感冒、胃痛,神通自在,那時候再來,等我不必吃藥,神通廣大再來。你們如果要留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師父跟你們頂禮,贊歎你們,我沒辦法!我百年之後,不要問我:慧律法師,你要不要捐贈器官?你如果要挖我眼睛,我會張大眼睛瞪著你,我早就說我不要捐贈器官!這樣違背我的誓願,我要靜靜的往生極樂世界。唯思度脫衆生,[而齊修奢摩他、叁摩;內則安住靜慮,如如不動,外則起諸變化,種種作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十九多寶呈通觀竟。
醜二十下方騰化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寂滅的力量,就是中道。[資于至靜]幫助這個定,[而起變化。]就是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就是同時修叁摩,奢摩他。
[此下方騰化觀。即法華六萬恒沙菩薩,先以寂滅力資于至靜,後從下方騰化而現。]變化。[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乃先以寂滅力,資發至靜,此自修之力也。然後起于變化,化作種種世界,度脫無量衆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二十下方騰化觀竟。
醜二十一帝青含變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這就是中道。[資于變化,]這就是慧。[而起至靜,]這就是定。[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都是一樣的,變來變去。
此帝青含變觀。此寶含諸佛像,]觀對它,它就會變化,[對即變應,]這個寶貝含種種的佛像,你只要面對它,它就會變化。[應而還空。]“應”就是反射回來,它還是歸還在虛空。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應”就是反射,反射回來,什麼都沒有;一看有佛像,反射回來,又沒有。[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應這個因緣起變化,[而複安靜。]你看,菩薩就是神通自在,但是,最主要的是心要靜。這個“靜”不是我們安靜,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靜”是無礙、自在、解脫,一切境界不可得。一切境界,他都在寂滅當中,面對一切境界,無一切境界;面對一切相,無一切相,那叫做靜。不是說我躲進房間裏打坐,誰都吵不到我,我打坐,靜,眼睛閉起來,阿彌陀佛,念到聲音沙啞。那個不叫做靜,那叫做安靜,沒有聲音。在這裏,靜是自在、解脫、無礙的意思。[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先取幻化,及諸靜相。以寂滅之力,斷諸煩惱,資助變化,以度衆生。雖度衆生,遠離度生之相,即動而靜,其心如如。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二交絡叁觀竟。
子叁圓修叁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滿覺性的智慧。[圓合一切,]就是空、假、中同時。[于諸性相,無離覺性。]佛實在偉大,看到這一切經典實在佩服,在偉大了!于諸性相,不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同時[叁種自性]空、假、中,奢摩他、叁摩、禅那,[清淨隨順。】]什麼叫于諸性相,不離覺性呢?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無生;一切無生當中不壞事相,智慧心清清楚楚。不離覺性就是于一切相理清清楚楚,而沒有清清楚楚的執著。于一切事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之心,而不執著有一個智慧之心,這就是于諸性相不離覺性。凡夫沒有辦法,就要常常觀照,凡夫沒有辦法,不能任運自如嘛!
[此一輪,名如意圓修觀。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叁觀齊修。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謂依圓覺所發之慧,爲圓覺慧。此約圓頓大根菩薩,圓解大開,]圓解大開就是所有的解都不偏不倚,講到空,即假、即中;講到假,即中、即空;講到中道,即空、即假。[即依圓覺慧,圓合一切;]怎麼樣才能圓合一切呢?無相就圓合一切,無一切相就圓合一切相;你如果有相怎麼樣都不能圓滿的合,動念即乖;你動到一個念頭,就不能合一切相。《金剛經》說: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空有同時具足,性相一如叫做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絕待。[即指二十四輪,而修習之:是爲一修一切修也。于諸性相,無離覺性者:皆以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而爲其性。或單修、]一個、[複修、]二個、[齊修等,]叁個,[而爲其相,相雖不一,究竟不離圓覺自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同時下手,圓滿修行,[叁種自性。清淨隨順者:即指大根菩薩,]上根利智就是大根,根機太利了![圓修、即一修一切修也。叁種自性清淨,如修奢摩他時,即具叁摩、禅那;修叁摩時,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時,具二亦然。]師父剛才講過了,空、假、中就是這個意思。修空,即假即中;修假,即空、即中;修中,即空、即假。[如是則圓覺自性,清淨無礙,而二十四輪,皆隨順而具成矣。《直解》雲:叁觀一心,]中觀、假觀、空觀一心。[一念具足。]事實上也是如此。[即初雲: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該”就是包容,包容了十法界,一切就包容了十法界。[于諸性相,]理叫做性,性就是理;理,道理來講,相就是事相,性相就是理事。[無離覺性,]理跟事都不離覺性,那當然就是圓融了。[即清淨覺相。]要常常提起正念,千萬不要讓煩惱得逞。[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爲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于此。]就是圓滿。[意顯此一觀,以爲圓修,其二十四,皆隨根耳。]皆隨根機而變化。[二觀網交羅竟。
癸叁結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爲本修因,]你看,他一下手,就用圓滿的修行,[即是修行正因。]對跟錯就差很多,譬如他一出生,就出生爲皇宮的太子,將來就成皇帝。你想想看,他投胎選對了人家,早不來出世,晚不來出世,等到皇後正要生産時,他就跑出來,一出生就是太子;你有這個命嗎?我們一出生就注定要撿垃圾、掃地、殺豬、抓魚、撿河蜆,我們可不可憐!我們沒辦法一出生就跑到皇帝的家!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修的因很重要,你發的心如果是圓滿覺性,親近善知識,一念之間,你成佛沒有問題。你如果親近錯誤,那死定了,會很慘!雖然百千萬億劫一直修行,可是錯誤,法不對,起步就錯誤。而且修行,我們人腳步不能踏錯,那來不及了,這一點都不能鬧著玩的。腳步踏錯,你就完了,你到臨命終的時候,才來後悔:我修行錯誤方向!你完蛋了![二十五輪者,前舉意標數雲: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今觀網交羅中,單修叁觀,交絡叁觀,圓修叁觀,]單修叁觀就是奢摩他、叁摩、禅那各個修;交絡叁觀就是錯綜複…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