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P12

  ..续本文上一页是等于断惑的意思。不以证果,他已经断惑,要不要证果都是随便。像文殊师利菩萨,七佛之师;像地藏王菩萨是等觉,为什么等觉?他们都早已成佛。像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都是佛,不以证果为急,有的人悲心就是这么重。[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即指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以寂灭而起作用,故云:寂用随顺。度脱众生,灭诸度相。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十六虚空妙用观竟。

  丑十七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就是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所以,以寂灭力就是以中道的力量、禅那的力量,先有定力,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舜若呈神观。舜若,即虚空神,]我们说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就是所谓的空性,空性如果可以销毁的话,我们坚固的愿力也不会受到影响。[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者:见众生有种种自性,在所应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后依三摩而起变化作用,随顺自性,而度脱之。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十七舜若呈神观竟。

  丑十八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是中道,中观。[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起于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境界,归于静虑。静虑就是定。[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饮光归定观。饮光即大迦叶,]摩诃迦叶[先证寂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谓自性本具,]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不假造作,故为无作。依三摩自性,起于变化作用,化彼尘劳,而成清净境界。由此顿息一切妄念,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十八饮光归定观竟。

  丑十九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以寂灭力就是中道,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起于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此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出自《法华经》,[多宝佛,先成道,证寂灭体,]证得寂灭的体性。[后于法华会上,宝塔涌现,乃见静幻无碍。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有力观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无二,种种清净。不以趣果为急,]不以趣果就是不以证果为急务,以什么为最重要呢?[唯思度脱众生,]世间就是有这种很了不起的人,发愿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我都认为这是菩萨,很了不起的愿力,我没办法。我是不小心跑来这里的,我不是菩萨,我不是愿力再来的,我是业障深重再来的,这一世听到佛陀的经典,我不要再来了。我要去极乐世界,不要跟这些黑毒虫在一起。我们小时候常听人家说:坏人叫做黑毒虫,常常想陷害我, ,要把我害死,我要去极乐世界,要去作佛了。然后等到我神通力具足,不会拉肚子、流鼻水、感冒、胃痛,神通自在,那时候再来,等我不必吃药,神通广大再来。你们如果要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师父跟你们顶礼,赞叹你们,我没办法!我百年之后,不要问我:慧律法师,你要不要捐赠器官?你如果要挖我眼睛,我会张大眼睛瞪着你,我早就说我不要捐赠器官!这样违背我的誓愿,我要静静的往生极乐世界。唯思度脱众生,[而齐修奢摩他、三摩;内则安住静虑,如如不动,外则起诸变化,种种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十九多宝呈通观竟。

  丑二十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的力量,就是中道。[资于至静]帮助这个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同时修三摩,奢摩他。

  [此下方腾化观。即法华六万恒沙菩萨,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后从下方腾化而现。]变化。[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乃先以寂灭力,资发至静,此自修之力也。然后起于变化,化作种种世界,度脱无量众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二十下方腾化观竟。

  丑二十一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就是中道。[资于变化,]这就是慧。[而起至静,]这就是定。[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都是一样的,变来变去。

  此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佛像,]观对它,它就会变化,[对即变应,]这个宝贝含种种的佛像,你只要面对它,它就会变化。[应而还空。]“应”就是反射回来,它还是归还在虚空。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应”就是反射,反射回来,什么都没有;一看有佛像,反射回来,又没有。[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应这个因缘起变化,[而复安静。]你看,菩萨就是神通自在,但是,最主要的是心要静。这个“静”不是我们安静,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静”是无碍、自在、解脱,一切境界不可得。一切境界,他都在寂灭当中,面对一切境界,无一切境界;面对一切相,无一切相,那叫做静。不是说我躲进房间里打坐,谁都吵不到我,我打坐,静,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念到声音沙哑。那个不叫做静,那叫做安静,没有声音。在这里,静是自在、解脱、无碍的意思。[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之力,断诸烦恼,资助变化,以度众生。虽度众生,远离度生之相,即动而静,其心如如。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交络三观竟。

  子三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满觉性的智慧。[圆合一切,]就是空、假、中同时。[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佛实在伟大,看到这一切经典实在佩服,在伟大了!于诸性相,不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三种自性]空、假、中,奢摩他、三摩、禅那,[清净随顺。】]什么叫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呢?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无生;一切无生当中不坏事相,智慧心清清楚楚。不离觉性就是于一切相理清清楚楚,而没有清清楚楚的执着。于一切事理,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之心,而不执着有一个智慧之心,这就是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凡夫没有办法,就要常常观照,凡夫没有办法,不能任运自如嘛!

  [此一轮,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此约圆顿大根菩萨,圆解大开,]圆解大开就是所有的解都不偏不倚,讲到空,即假、即中;讲到假,即中、即空;讲到中道,即空、即假。[即依圆觉慧,圆合一切;]怎么样才能圆合一切呢?无相就圆合一切,无一切相就圆合一切相;你如果有相怎么样都不能圆满的合,动念即乖;你动到一个念头,就不能合一切相。《金刚经》说: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空有同时具足,性相一如叫做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绝待。[即指二十四轮,而修习之:是为一修一切修也。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一个、[复修、]二个、[齐修等,]三个,[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下手,圆满修行,[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者:即指大根菩萨,]上根利智就是大根,根机太利了![圆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种自性清净,如修奢摩他时,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时,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时,具二亦然。]师父刚才讲过了,空、假、中就是这个意思。修空,即假即中;修假,即空、即中;修中,即空、即假。[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而二十四轮,皆随顺而具成矣。《直解》云:三观一心,]中观、假观、空观一心。[一念具足。]事实上也是如此。[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该”就是包容,包容了十法界,一切就包容了十法界。[于诸性相,]理叫做性,性就是理;理,道理来讲,相就是事相,性相就是理事。[无离觉性,]理跟事都不离觉性,那当然就是圆融了。[即清净觉相。]要常常提起正念,千万不要让烦恼得逞。[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就是圆满。[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皆随根机而变化。[二观网交罗竟。

  癸三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本修因,]你看,他一下手,就用圆满的修行,[即是修行正因。]对跟错就差很多,譬如他一出生,就出生为皇宫的太子,将来就成皇帝。你想想看,他投胎选对了人家,早不来出世,晚不来出世,等到皇后正要生产时,他就跑出来,一出生就是太子;你有这个命吗?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捡垃圾、扫地、杀猪、抓鱼、捡河蜆,我们可不可怜!我们没办法一出生就跑到皇帝的家!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修的因很重要,你发的心如果是圆满觉性,亲近善知识,一念之间,你成佛没有问题。你如果亲近错误,那死定了,会很惨!虽然百千万亿劫一直修行,可是错误,法不对,起步就错误。而且修行,我们人脚步不能踏错,那来不及了,这一点都不能闹着玩的。脚步踏错,你就完了,你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来后悔:我修行错误方向!你完蛋了![二十五轮者,前举意标数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今观网交罗中,单修三观,交络三观,圆修三观,]单修三观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个修;交络三观就是错综复…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