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P13

  ..續本文上一頁雜的修;圓修叁觀就是同時。[一一別明已竟。故結雲:]結論中做結雲。[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隨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叁結成正因竟。

  癸四總示修習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就是依著這二十五輪,[當持梵行,]就是持戒的意思,持戒律。[寂靜思惟,]冷靜的思惟。[求哀忏梅,經叁七日。】]叁七就是二十一天。

  [此總示修習之法。]修行的法。[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衆生,]如果要[設欲依此輪而修者,自當嚴持禁戒而修清淨梵行,以戒爲無上菩提本也。屍羅不清淨,]“屍羅”就是戒律,戒律不清淨,[禅定不現前。寂靜,即定也;收攝身心,寂然不動。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觀察,思惟修習,具戒定慧,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業障,]我們人都會有業障,[障蔽淨心,必須禮敬叁寶,求哀忏悔,]我常常跟這些修行人說:我們拜佛,同時可以叁業清淨,身拜佛,口念佛,心觀想佛。身、口、意皆清淨。如果我們只有念佛,那麼,就要攝心念佛,心才會定。所以,這要自己調配好。容易昏沈的人,第一、要大聲念佛,或者是多拜佛。容易散亂的人,要謝絕外緣,多多打坐。容易掉舉的人,就是浮動的人,心容易亂的人,要謝絕外緣,多打坐,靜坐念佛。高僧大德常常開示我們,我們想要叁業清淨,要多拜佛,不能說我們只有做功課,但是,不拜佛,這樣不好!我們做功課要多拜佛,拜佛也是一種運動,對我們的身體也很好。有的人他自己規定:我一天要拜佛一百拜,或者是叁百拜。既是運動,又恭敬佛,所以,他拜佛就是又念佛、又觀照佛,容易得定,容易滅罪消災,很恭敬。[發露先罪,洗滌瑕疵,經叁七日,以求感應道交也。]我們的心不清淨,就無法感應道交。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各安標記就是我們講的抽簽,標示清楚。[至心求哀,隨手取結。]我們很虔誠,至心就是誠心誠懇的求哀忏悔,隨手就拿過來,取。看你的因緣,要修哪一法,取你打結做記號的那個簽,看看寫什麼。[依結開示,]你抽到的是第幾輪,[便知頓漸;]這樣就知道你的根機是頓根或漸根。[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你只要有絲毫懷疑或者是後悔,這樣就不能成就,不夠虔誠。目前來講,沒有人這樣修法,沒有!目前沒有修這二十五輪,是怎麼修怎麼修的,目前沒有。

  [于二十五種輪觀,各安標記,書寫名字,做成阄]阄jiu[,]臺灣話叫做抽簽,[供佛前,禮念虔誠,至心求哀,隨手取結,以蔔應修。]看自己要修哪一法。[依結開示,便知頓漸者:即依所撚結,即阄也。開取指示,何觀應修,便知自根是頓是漸,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頓漸者,單修一觀名頓,以觀觀皆究竟故。漸乃頓中之漸,]不是根機差的漸,都是頓根的漸。[謂頓中略分前後,少時俱成也。]只要一點點時間,就可以成就,因爲大家都是頓根。那個“漸”是形容頓裏面的漸,而不是說差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複悔,則于圓覺,皆不成就,痛宜戒之。初長行竟。]我們念佛也同樣如此,你念佛不能有一念懷疑、一念後悔,都不行。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對佛講的經典不相信,你要如何修行?不可能的事!

  壬二偈頌

  癸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四科全同長行。)

  【“辯音汝當知:]辯音菩薩,你要知道,[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哪幾種呢?[所謂奢摩他,就是定。[叁摩提]就是叁摩缽提,就是慧,[禅那。]中道。[叁法頓漸修,]有頓、有漸,看個人的根器,慢慢的修。[有二十五輪;】]“有”就是共,總共有二十五種情形。

  [圭峰大師雲:今修觀之人,先以所依之體爲本,而起觀行。長行雲:圓覺清淨,無能無所,心冥此理,]心如果合這個道理,[即禅定義。若冥此理,即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爲起行之本,]修行的根本。[此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動搖,不生滅。如來告辯音,汝應當以智而知。此借當機,以儆在會諸菩薩。]“儆jing”警察、警告,來警惕在會的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者: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注意!這個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叫做四無礙法界,《華嚴經》都是講四無礙法界。[清淨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淨覺心,]依我們清淨的覺心,[修習而成。所謂奢摩他、叁摩、禅那,叁法頓漸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輪。

  【“十方諸如來,]這是已經成道的聖者,[叁世修行者,]叁世修行還未成果,還未成道的人。[無不因此法,]沒有一個不是因爲以圓滿的覺性修行,[而得成菩提。]可見《圓覺經》有多重要!十方叁世諸佛、一切修行人,都要按照《圓覺經》修行,你不了解圓覺,要如何修行?根本就不可能!念佛也是要圓覺,念佛配合實相叫做圓覺。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頓覺人,]除非此人的根機大利,[並法不隨順,】]並法就是並及一切法,一切存在法,他都可以合這個道,他不隨順就是不取于相,不執著,也不必按照這二十五個輪去修行,叫做不隨順。意思就是:他能夠在一切法觸目合道,不同于一般,必須經過這二十五個輪。爲什麼?他不隨相故,沒有外相。像六祖,根本沒有根據這二十五個輪。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合道,不必隨順二十五輪,是這個意思。

  [十方已成菩提之如來,無不因此而得成。叁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觀行之者,亦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嚴》所雲,叁世通修之法:“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斯門”就是此門,就是在這個法門,他已經按照這個法門修行成就了,叫做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都是入這個圓明的法門。[未來修學人,]還未修行的人,[當依如是法。” ]要按照這個法。講來講去,總而言之只有一句話:修行人要有志氣,就是這句話而已。要有很大的志氣,下決心:我要修行,我要以圓覺的法,無所住。直入本性,學習慢慢放下也可以,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惟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者:此兩句揀上根,]特別的說明是上根的人,怎麼樣?[惟除上根]上根是例外的意思。上根的,不按照二十五輪,[圓頓悟解之人,天資特別,慧性超然,並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輪,]一項一項,有一個定相去修行,不必![及道場探結等。]都不必![不隨順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不可加之繩索,]不可以加之任何的束縛。[傷平無瘡,]傷平,沒有一切的瘡疤。爲什麼?[是前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當下就是。[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這個是例外,[故除之矣。]除之就是:這個是例外。

  [【“一切諸菩薩,]諸菩薩就是人[及末世衆生,]也是將來要修行的人。[常當持此輪,]就是法,常常按照這個輪來修行。[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初兩句指應修人。第叁句指應修法。第四句謂隨順此法,精勤修習。後兩句依諸佛大悲願力,不久可證涅槃也。二明單複修習竟,並威德科,一二問答,叁觀修行竟。

  己二二問答兩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覺

  辛一淨業啓請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這菩薩的名號有四個字:淨諸業障。臺灣沒有叁個字名字的法師,我本來是想創新一下,給徒弟取叁個字的名字,後來想想不好,人家會講話。[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請佛之儀,如前釋。]又有一個菩薩發問,我們又有經典可以聽了,菩薩再繼續問,他們問得愈多,經典的份量就愈大。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這太不可思議了![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太法喜了,得未曾有。[觀見調禦]睹見我佛調禦之師,調禦就是佛,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睹見我佛調禦之師,調配、調伏我們叁業的大導師。看見佛陀怎麼樣?[曆恒沙劫]你看佛陀是怎麼修行的?我們也是要修很久,也是要經過恒沙劫,一樣。[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這講的太好了,就是這一念頭而已。簡單說:這一念解決,無量劫來的問題就解決,就是放下、就是空。無量劫的痛苦,是不是“執”這一字?是不是這樣?你今天爲什麼會煩惱?執著嘛、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嘛!我們無量劫以來,一刹那之間,我們就悟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一切相皆是生滅,幻化不可得的東西,一念之間馬上就覺悟。無量劫的痛苦,在今天聽經聞法當下,你就統統解決。一切外在的是是非非、好壞、對錯、善惡,對我們就沒有作用了。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那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就那麼時就是什麼?就是智慧心,不要落入善的觀念,也不要落入惡的觀念,就那個時候,充滿著一顆智慧的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講起來很簡單,哪有困難?本地風光,朗然照叁千大千世界,束縛不了我們。開悟的人講起來很簡單,不悟就很難![我等菩薩深自慶慰]就是在一念之間,所有統統現前。所以,要記住!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修到不必修了,就與佛一樣,就完全結束,就完成佛道了。要不然修行你修什麼?靠體力嗎?如果要拼體力,你肯定輸,靠體力我們沒辦法!我講這句話,胖子最高興,因爲胖子拜佛很痛苦,他一拜佛就滿身大汗,汗如雨下。幸好有這個法門:不起于座,即得本性,還好!大胖子,渾身都是肉,你叫他拜佛,一拜下去就爬不起來,他最喜歡:不起于座,即得本性,阿彌…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