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佛,一句佛號,單刀直入。幸好佛陀介紹了阿彌陀佛,救了胖人,不然要他拜佛很痛苦,只怕會熱死。一切都在這個念頭而已,猶如一念。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爲我等輩,總明觀行,]我們的觀行。[依悟起修,略明叁觀行相,猶可領解。又爲我廣說,二十五輪,于一味法中,廣顯差別,而差別不乖一味,尤爲難見,是誠不思議事。此從一心,建諸定輪,乃如來因地行相,令大衆同聞,故雲:得未曾有。睹見調禦曆恒沙劫,一切功用猶如一念者:睹見我佛調禦師,經曆恒河沙劫數,難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芥子就像芝麻那麼小;透明的叫做琉璃,裝了很多芥子。[我等菩薩,其慶幸欣慰,爲何如哉!一慶前竟。
壬二問後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我們這個覺悟的心,本性是清淨,爲何會染汙?是什麼原因被染汙?使諸衆生迷,就是不覺,[悶]就是不通,因爲不覺而不通暢。我們人如果心不通暢,就要疏通;大便如果不通暢,就要疏通,不然會便秘。我小時候曾經因爲便秘,被拉去灌腸。不入就是不能證入,是什麼原因,使我們衆生不覺悟、不通?所以,無法證入這個境界?不入就是無法證入。[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眼睛就看得清楚,因爲我發問,佛講法;將來眼就是引導衆生走入正途。令將來的衆生,引導一個正確的方向。
[前雲: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是顯自性,由來清淨,]自無始劫以來就是清淨。[故當機蹑此]就是依照這個[以爲問端。又雲: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未覺、即是不覺;不覺、必有染汙。故當機蹑此,以爲致疑之由。問曰:聖凡比較,天地懸隔,覺心]我們覺悟的心[本淨,悟即應同,]爲什麼[更因何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迷,即不覺;悶,即不通。]水溝的水如果不流通,就會發臭。[不入者,不能證入。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者:惟願如來不舍大悲,廣爲我等開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諸法之實性也。《大疏》雲:]《大疏》是一本書,[若直談本體,]直接講到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諸法,皆無自體,]無自體就是無自性,[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推破四相就是生、住、異、滅,統統不可得。[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雲:開悟法性。從前經文,但雲覺性,惟此段雲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者:令此現前大衆以及末世衆生,輾轉相傳,永不迷悶,作將來衆生之正法眼矣!]如果不是菩薩幫我們問,我們也不曉得怎麼問。幸好菩薩幫我們問這麼多問題,菩薩問了很多,所以,我們今天有正法眼、將來的眼,就是因爲菩薩有問,所以,多問也有好處。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叁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我好好給你說明。
[重言贊善,爲利今後。咨是謀義,謂有所謀而問也。方便者,入覺之權巧方便法也。告以谛聽當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今天身體特別好,心情特別高興,因爲不曉得明天會不會有臺風,今天就多講一點。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開示障道四相
子一開示迷識四相
醜一迷識執相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這一段是佛陀開始回答淨諸業障菩薩所問的問題。
[此正答染汙所以。一切衆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識故。]一般衆生跟二乘知道有六個識,小乘只有講六個識。[從無始來者:]就是久遠的時間。[遠指晦昧真心而來;]晦昧只是一種形容,光線透不過來,光線被遮住了,所以用晦昧。那麼,真心透不過來,所以,晦昧真心而來,就是指無明。[究其無有始相可得,]沒有一個開始之相,[故雲:無始。]因爲[迷真]迷失真心,[起妄,妄上加妄,]妄想心加上虛妄的外境,[故有第六意識,已屬至妄;此妄想乃從意識中所起虛妄想念。]妄想的念頭,[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妄認就是錯認,錯誤的認同,這個四大爲自身相。我們貪不斷,我們貪財、貪一切境界,結果百年之後,一樣也帶不走,甚至到百年之後,死不瞑目,因爲還有很多事情、心事未了。所以,死後只閉上一眼,另一眼閉不上,眼睛變成一大一小。我們一直認爲,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一直到死,還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境界是虛妄的,身體也是虛妄的,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界,當然就把虛妄的影像當作是自己的心。所以,把整天亂七八糟的妄想心當作是自心相,所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因執五蘊幻妄身心,]從小到死一直堅固我們這個身體,[取爲自體,]都認爲這就是我們的身體,[爲我相;計我輾轉,趣于余趣,爲人相]計我輾轉就是執著我,執著有一個我,輾轉就是繼續輪回,轉換的意思。由人轉換成畜生、轉換成天道,輾轉就是一直轉換。執著有一個我,然後一直轉換,然後趣向于,余趣就是其他的六道輪回,所以叫做人相。[(謂我是人趣,非余趣);]也就是其他的六道輪回,所以,他就強烈的執著。[計我盛、]“盛”就是有勢力、有錢財、身體好。[衰、]、也就是不好,身體差、貧窮等等,別人瞧不起我們,執著苦,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苦、樂,變異相續,]一直變化,一直變化,執著這種東西。事實上每一天都在變化的東西,實在不是真實體,他就認爲[爲衆生相;]底下講壽者相,[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不斷而住就是從小一直執著,認爲我現在還生存著,我現在還有這個生命,支持生命存在的叫做命根。計我一報命根,所謂的呼吸,還有一口氣,命根。不斷而住,一直連續的一直到臨命終。[爲壽者相。]壽者相如果要直接解釋,就是一期生命的始終;一期生命的開始到結束,叫做一個壽者相。這是一般的解釋,《圓覺經》的解釋就不是這樣子,《圓覺經》對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後面會講到,它不是這樣解釋的。它全部執著在一個智慧裏面的一種四相,這是迷了的四相,迷識的四相,迷了意識形態的四相。迷了智慧的四相就不是這樣子,迷了智慧的四相,就是《金剛經》講的:我證悟了初果,我能不能當作初果?世尊,我不作初果,所以,我證得了初果。因此,迷識的四相,叫做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迷智的四相,是證、悟、了、覺四相;我能證、我能悟、我能了、我能覺,迷于智慧的一種四相,跟迷于意識的四相是不一樣。修行人也有迷惑,因爲他沒有究竟。修行人也有迷惑,他迷惑什麼?迷惑:我能證!證什麼果,我能觀照,我能悟,迷智的第二相,悟,迷于悟;我迷了,我能覺悟。證、悟、了、覺就是迷智的四種相。[此四相,雖隨境轉計,究竟惟一我相也。]作爲代表,唯一的我相,就是在每一個時空的架構上,都有一個主宰性的一種執著。[認四顛倒爲實我體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執之爲實,]我們都一直執著,認爲這是實在性的東西,[故曰:顛倒。]顛倒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其實沒有這四相,所以,認四顛倒爲我體。[爲我真實之自體,名爲迷識境也。]迷了這個意識的境界。[初迷識執相竟。
醜二別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這個就開始要造業了,造業就是苦集滅道裏面的集谛,“集”就是集合煩惱而生。因爲妄想心,執著這個妄想的境界,所以,就産生什麼?産生恨,“憎”就是恨,“愛”就是占有。因此就産生愛、恨兩個境界,愛恨交織會毀滅一個人。[于虛妄體]就是虛妄的假體,[重執虛妄,]再一次的又執著這個虛妄,又再一次的執著虛妄的東西。[二妄相依,]這個妄想心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而外境也是假的,妄想心執著妄想的境界,二種虛妄互相相依,相依就是有這個因緣。[生妄業道。]就産生這個業,所以業道。到這裏是四谛裏面的集谛。底下是苦,[有妄業故,]因爲我們有虛妄的業,有業就有苦。業,長久下來就變成力量,業力。[妄見流轉;]又虛妄的見到生滅法的流轉,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因爲生生,宿世的愛與恨交織,放不下,計較。我們今天有這個業,所以,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因爲在這個世間,都是虛妄的東西,虛妄的東西,看到的都是生滅變化無量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生滅法,我們不知道這是假體,我們又再一次的受苦,在苦中又作樂,然後又去造業。惑、業、苦,一直繼續,四谛法裏面,這算是苦谛。[厭流轉者,]厭流轉就是討厭這個生滅法,心生厭離生滅的話,他就想修行,所以,這個是苦集滅道的道,他想修行嘛!你討厭這個生滅法,討厭這個六道輪回,你就想要修行了,我們就想要修行了。想要修行,怎麼樣呢?所謂注轉就是生滅,就是煩惱,我們如果在流轉當中放下,流轉對我們就沒有作用。以空性的心,來看流轉的法,流轉的法也空。講空比較抽象,講放下,存在一顆智慧之心,清清楚楚,但是,不被它影響,流轉對你沒有作用,當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現在的心是不生不滅,將來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所以,我們[妄見涅槃。】]爲何講妄見涅槃?因爲你有取有舍!涅槃就是苦集滅道的滅,妄見涅槃,這是滅道。前面那句是舍,要舍掉流轉,妄見涅槃;取,這是小乘,指小乘能所不斷。所以,整句從頭到尾,就是四谛法,苦、集、滅、道。
[由此認爲實我之故,于違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順我之境,便生愛著之心,]執著的心。[故…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