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都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因爲無明覆蓋,所以,不能發覺無明。無明沒有辦法覺察自己無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觀照它,到最後,能觀、所觀皆無。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執著一個“我”愛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隨隨便便自己斷他自己這條命。就是說無法自己覺悟,“命”是比喻無明,無法自己斷掉這個命,就是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都被無明蓋覆,無明沒辦法發覺無明;就像我們很愛惜自己的生命,而無法自己去斷我們的生命一樣,不可能自己去自殺,人人都愛惜生命。因爲無明以來,我們都一直愛惜這個無明,煩惱起來,我們對它完全束手無策!我們人會藉著很多理由,來解釋我們自己所做錯的事,因爲我們的無明。我們還沒有清淨心,所做的皆是生滅法;若是清淨的菩薩,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因爲透過本性嘛!譬如諸佛菩薩,他身口意所顯示出來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維摩诘居士,他所顯示出來的,都是解脫。而凡夫所顯示出來的,都是無明,而無明又會愛惜無明,所以,我們會藉很多理由,來掩飾我們的煩惱。而這個煩惱又在我們的心中滋長,我們人都不真實的求忏悔。無明就像一個膿包,我們如果打它,會覺得很痛;我們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護無明、掩護煩惱,使無明繼續增長。就像身上長個膿包,卻不想開刀治療,爲什麼?因爲他愛惜自己,開刀會痛,不想開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遠無法解決,就是這種譬喻。
[此首句,]第一句。[征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問答[迷悶之根本也。大疏雲:動念既爲背覺,息念,即合契真。]其實這句話是方便講,難道諸佛菩薩都不動念嗎?諸佛菩薩動念是什麼?也是覺,息念也是覺。這句話是對凡夫來講;如果對聖人來講,動念是覺,息念也是覺,他沒有動跟息的東西。所以,這句話是對凡夫講的。[何以故:]爲什麼呢?[動、息皆稱迷悶?下引起重說迷智四相義。《直解》雲: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注意聽!最初一念是假設,其實佛教哪裏有講最初呢?是假設。最初就是無始一念不覺,釋迦牟尼佛如果講最初的話,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樣嗎?這不就跟耶稣所說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創造天地萬物是一樣的嗎?最初一念不覺,所以,這是方便講、假設說。其實本來就沒有最初,你不悟,當然就假設有最初。[根本而起生相無明也。]生相無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細無明。[由一念無明,]因爲我們一念無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識,]成陀那識,我們所謂的第八意識,[爲我相根本,]因爲我們的第八意識執著這個肉體,[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所以,無明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無明。科學愈發展,這個地球就愈毀滅,因爲所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無明,雖然能利益一切衆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惡的就很慘![故雲:爲己主宰。我者、主宰義。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爲我相。]現在我們要學習以智慧來主宰,以智慧來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無所著,我們的心情就控製得住;也不必控製,就自然安定下來,回複我們清淨的本性。這些我相、人相、壽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們身體強壯,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有抵抗力了,邱醫師說:我們感冒吃西藥治療,壓製、壓製,下一次還是感冒!現在不是,我現在把身體照顧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體強壯,它就恢複自然。真的!講得真的很有道理!簡單講: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爲已主宰,我就是主宰,從無始劫以來,就是由無明主宰,是爲我相。自等覺以下,[自等覺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異熟就是一種果報,還沒有空,這種果報還沒有空。[皆屬我相。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者:此釋無明難斷之故。一切衆生,若中年失目,眼前雖不見物,]中年就是經過種種的社會經驗,他世俗看多了,眼睛雖然看不見東西,一說他就知道,[說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爲以前見過這些東西。[若胎中生盲,從未見過諸物,縱使爲說,亦無所益。如《涅槃經》說:如盲人不識乳色,他人爲說,輾轉譬喻:]魄是什麼?白色就像[鹄、]一種鳥。白色就像[雪、]他沒看過雪;白色就像[貝、]海邊的貝,他也沒看過貝。白色就像[米,]他也沒見過,[難明乳色之真。]很難描述,因爲他完全沒見過。[生無慧目者:謂從母胎,受生已來,無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無明。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決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如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妄認即無明,四大、六塵即物,自即己也。由無始已來,認物爲己,若不逢知識,]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能斷者哉,故雲:皆是無明。]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開發我們的智慧,我們哪有能力斷煩惱?所以說:皆是無明。[《略疏》雲: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切皆是魔業。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雲: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爲本,故雲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喻顯無明,不能斷于無明。故喻顯有人,身縱卑陋病苦,還自保命,終不肯斷。]無明難斷就像這樣。[認我亦爾,斷除一切猶易,欲令斷我誠難。何以故?我終不能還斷于我,故雲:不自斷其命也。
【“是故當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愛我者,]就是執著這個我,[我與隨順;非隨順者,]就是說:順從我跟不順從我,順從我則愛;不順從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愛的一種,因爲愛不到就恨了。憎怨是愛的反面詞,也是愛的一種。[爲憎愛心,養無明故,]憎愛心長養這個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說:我們的愛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麼修,撞破頭也不能成就,就是這樣子。修行一定要離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叁世一切佛,無有一人是在有相當中修行的。每一法都執著,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無相才能成道,那麼,這樣就好說了!
[是無明相續長劫之故,不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動念息念,皆歸迷悶。即從此發大乘心,修菩薩道,難望成佛。故告以當知者,當以智而知。凡有可愛于我者,我與之隨順,非隨順而違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愛,以違我所愛故生憎耳。爲憎愛心,養無明故者:爲憎愛心,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對根本無明講的,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無明,二乘人所斷的就是枝末無明。[資熏無始,根本無明。]又增長無始無明,[由種子複發起現行,而現行複還熏種子,相續不斷,將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寶積經》雲:“于身生寶愛,不離于我人,]對這個身體生執著,也是不能離開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墮惡趣。”]若是産生我相、人相在修行,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後會墮叁惡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離于我人,就是沒有離開我相、人相,就是不能離開這個是非,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不能離開是非,因爲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對立;不能離開是非,你就永遠沒辦法修行,就是這樣子。[初承征引說竟。
醜二次第別明
寅一征釋我相]
底下要解釋這個四相,這個四相跟一般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完全不一樣。[【“善男子!雲何我相?]什麼是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這裏要注意,心所“證”並不是同證果那個證字之義,謂諸衆生意思是說:他的心自己認同那個身體叫做證,這個“證”不是聖人的意思,而是執著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個肉體,他證明這就是“我”所以,這個“證”也可以說“執”心所執著的那個肉體,微細的東西,無始劫以來,這個執著、我相就很難!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體。體即生相無明,爲觀照研窮,對待未亡,輾轉而分四相,皆以生相無明爲體。前雲: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識,生滅、不生滅和合,]這是來自于《大乘起信論》的思想,生滅跟不生滅和合,[最初一念妄動,迷本有法身,成爲業識,以爲我相根本。]就開始一直執著,[謂諸衆生,心所證者:言我相隱微,根之于心,所有證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強烈了,很難斷![其體方現。]所有的證取,他的體,就是說經過了執著證明,他這個我相的體性就跑出來。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譬如有人身體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記我這個身體。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樂的時候,他不會想到我有這個身體。[四肢弦緩,]“弦”就是不能彎,“緩”就是伸不直,我們人有一種病,手不能彎,彎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個是不能彎,一個是不能直。[攝養]他平時攝養,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違和,身體違和就是不舒服,身體差,必須看醫生。[微加針艾,]“微”就是稍微,這根針刺下去,[即知有我;]馬上:啊!叫出來聲來!你看有的人很胖,卻很怕針,真的!有的人一生當中就是最怕針!“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熱一熱。即知有我,馬上就執著有一個“我”存在。二十四個小時都卡在這個身體,很難斷![是故證取方現我體。】]所以,要證取才能顯示,我體就是無明之我,無明的我體。
[此引事證釋我相。謂衆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調謂調和,適爲順適。如百骸調適,]就是說生活很舒服的時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靜室,]“宴”就是靜,安靜的一個人居住在這個靜室裏面。[或幽隱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來,[心絕經營,]“絕”就是不。心不去煩忙這些世世外外的;心絕,心不去經營,斷掉;外在的活動叫做經營。[習閑成性,]因爲他的心喜歡閑,變成他的本性、個性。[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