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P17

  ..續本文上一頁記他的身體。[四肢弦緩,攝養乖方者:四肢、即兩手兩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開來叫做伸,[曰緩。此皆攝衛養護,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針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點點針的力量,[針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來![調治之法,即知有我。此爲外境所逼,宛爾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還沒有平,才知道“我”在。[故雲:有所證取,方現我體。]才現出我執的體。[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爲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爲我。因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此證取是無明,非覺性也。]這也是無明,心所證就是這個無明的肉體,即使沒有這個肉體,還是有一個無明、我執的觀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個心一直到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還有一個證知的清淨涅槃,還是我相。爲什麼?法我執未斷,最微細的法我執還未斷,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還是我相。《圓覺經》講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經典所解釋的我相都不同。《圓覺經》是針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講的,所以,它講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謂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爲我相。乃至,超略詞。超叁賢、十聖,即使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若一念證性未亡,]就是能證的那個覺知還不除掉,叫做證性未亡。就是說如果你還存在一念,那個用智慧去證明、打破無明的念頭,那個能證的智慧的性,智性還不除掉,[乃生相無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覺體,清淨本然,無能無所,非別有可證故。《直解》引雲門雲: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亡,己見猶存,亦是病。]法身還是有兩種執著,能所還是沒有斷,能觀照的智,所破的法執。所以,得到法身無邊,若法執未亡,已見猶存,亦是病。[問曰:叁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懸殊若此耶?]有人就這樣問了。[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就執著一個我,[及我之法。]就是法執的意思。還認爲有一個法執的我,[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簡單講:這個“我”就是微細的法執,法執未斷,還是有一個法我的意思。[以異熟未空故,]異熟就是果報,因爲我們的果報還沒有空掉。[但約證取爲我耳。]就取證來講,爲有一個我。[此經不同諸說,]因爲這部經是針對十地菩薩講的,一開始,每一段都是等覺菩薩在問法。[以四相總屬一我,故雲皆是我相。初征釋我相竟。

  寅二征釋人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注意聽!心悟證者:以爲有一個能證悟的人,《圓覺經》人相講的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能證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講迷識,後面講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釋。謂諸衆生,心悟證者:悟從心發,悟得彼之所證是我,此覺前非也。]覺悟了以前的錯誤,[存我能悟不亡,]存一個我的悟還沒有去掉。[即爲迷智人相;]迷了這個智,這個智是對究竟來講,它是迷。對佛來講,它當然是迷,所以說迷智人相。有人說:他已經證悟了,怎麼會說迷呢?那當然是對佛來講的。[以約對我,即說爲人,]對我來講,就是說爲人,[非他人也。]因爲有一個我相能證,我相、一個人相,以爲有一個人,所以,我在證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複認我;]他不可能再認爲那個假體的我是真正的我。不複認假我是一個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沒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樣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執著一個能悟的智慧,[悟已超過]已經真如過了我相、人相,已經真如過了一個我,那麼[一切證者,]有一個能證的話,[悉爲人相。】]這很麻煩,一段一段沒有分開,聽不懂!再講一遍: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簡單講就是如果悟已經超過一個我相的話,一切有所證的話,統統離不開人相。如果講得更清楚就是說:若執著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經超過一個我相,那麼,你所證悟的還是人相,就是這樣。悉爲,凡所有證明,統統是人相。

  [此蹑前詳釋,悟得上來所證,]以前所證悟的。[以爲有我者,即不複認彼爲我。]過去是假我嘛![已覺前非,]以前所認的我都不對。[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複如是,應當亡情,]“情”就是執著,應該除掉一個執著,[方爲合理。設或]如果你再一次[轉計,]動一個念頭,執著另外一個角度,叫做轉計。[能悟之智,已爲超過一切能證之者,]那個能超過這個能證悟的心,[是依然爲智所迷,悉爲人相。《析義疏》雲:證者、而雲一切,人相、而曰悉爲者,正顯凡有所證,不亡能證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個是證,一個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個[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個能悟圓悟的涅槃心,統統是一個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圓悟涅槃,有這種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許悟的念頭。[備殚證理,]就完全認爲已經證悟到究竟的道理,統統[皆名人相。】]“殚”就是盡的意思,備殚證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點點說這樣的觀念,那一種觀念?就是:我已經完全證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結指人相。謂不惟悟彼證者是我,]不只是說悟到他證得的是我,[乃爲人相,其心乃至圓悟]圓滿的悟,到圓悟[彼所證涅槃,俱是我者,亦爲人相。心存少悟,備殚證理者:少悟、對圓悟說,漫雲圓悟涅槃,]漫雲就是:就亂說是已經圓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爲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備盡所證之理,]就以爲統統具足所證的道理,[若存絲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釋人相竟。]由這一句可以證明,所有我們在社會上聽到的,自稱是**公、**佛、**菩薩,全臺灣目前來講,佛教就有二個自稱是佛,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不用我講,你就知道,就是這種情形。對不對?所以,只要跟大乘經典對照,你怎麼會被他迷惑呢?

  寅叁征釋衆生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什麼叫做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就是已經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認爲:我已經證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證悟就是已經具足上面的證、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過去,這一句把它顛倒過來講,意思是說:謂諸衆生,已經有一種所不能及的觀念,哪一種不能及呢?我已經證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衆生相,因爲以爲有見到、有證,以爲有悟之可離,離了這個證、離了這個悟,就算落入衆生相,他有所證,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這一念,也仍然存在衆生相。

  [此正示迷智衆生相。首句征,下釋。]第一句是問,第二句是解釋。[謂諸衆生,自心發起照了,了前證悟之非。]有所證、有所悟都不是,要將能證、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對待,故離前前非。]離開一層,又一層的錯誤。[心自證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爲什麼?[以見有證悟之可離,]還有一個證、一個悟可離。因爲證悟也是空性的東西,不可離,沒有出入,才是本來的東西。[故名衆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個大智的“人”一個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那個大智慧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爲大智慧的人心中沒有我,也沒有所謂的彼,根本無我無彼,大智慧的人沒有這些。[雲何非我?]怎麼會說非我呢?因爲如果講一個我,便是落入衆生相,所以說:[我是衆生,]因爲說有一個我,那便是落入一個衆生相。[則非是我。雲何非彼?]則就是所以,所以沒有一個真正的我,那麼不是一個我。[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因爲我只是一個衆生,我是一個衆生,當然他也是一個。所以,當然非有一個彼我;當然推論他本身來講、衆生來講,他也是沒有一個我。對方的我叫做彼我,沒有一個彼我,他也是空性。當然非有一個對立的彼我,因爲每一個個體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語辭,例明衆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衆生,例彼心中了智獨存。]他心裏清清楚楚,[則知彼人,說衆生者,]他既然心中說我是衆生,有智慧的人當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獨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證,及與非彼能悟。]因爲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設難之曰:]就是反過來問難我們,假設反過來,來問難我們。[雲何非我?]什麼是非我呢?怎麼可以講非我呢?[答曰:我是衆生,則非是我,]因爲我是衆生,如果說有一個“我”的觀念,就落入衆生的念頭了,所以,不能講“我”[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證之我。]他沒有一個能證的我。反過來他又問你了,[設又難曰:雲何非彼?]爲什麼說你沒有對方的彼呢?[答曰:是我衆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獨存,則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並不是對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語辭,以爲義勢,]當作道理來講。[顯第叁了智獨存,非證悟所能及也。]有一個了智,迷智的第叁個是了,能證、能悟、能了,現在是講到能了。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有一個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爲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證、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個有所了之心,統統[名衆生相。】]再解釋一遍:善…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