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因为无明覆盖,所以,不能发觉无明。无明没有办法觉察自己无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观照它,到最后,能观、所观皆无。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执着一个“我”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随随便便自己断他自己这条命。就是说无法自己觉悟,“命”是比喻无明,无法自己断掉这个命,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都被无明盖覆,无明没办法发觉无明;就像我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无法自己去断我们的生命一样,不可能自己去自杀,人人都爱惜生命。因为无明以来,我们都一直爱惜这个无明,烦恼起来,我们对它完全束手无策!我们人会藉着很多理由,来解释我们自己所做错的事,因为我们的无明。我们还没有清净心,所做的皆是生灭法;若是清净的菩萨,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为透过本性嘛!譬如诸佛菩萨,他身口意所显示出来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维摩诘居士,他所显示出来的,都是解脱。而凡夫所显示出来的,都是无明,而无明又会爱惜无明,所以,我们会藉很多理由,来掩饰我们的烦恼。而这个烦恼又在我们的心中滋长,我们人都不真实的求忏悔。无明就像一个脓包,我们如果打它,会觉得很痛;我们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护无明、掩护烦恼,使无明继续增长。就像身上长个脓包,却不想开刀治疗,为什么?因为他爱惜自己,开刀会痛,不想开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远无法解决,就是这种譬喻。
[此首句,]第一句。[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问答[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其实这句话是方便讲,难道诸佛菩萨都不动念吗?诸佛菩萨动念是什么?也是觉,息念也是觉。这句话是对凡夫来讲;如果对圣人来讲,动念是觉,息念也是觉,他没有动跟息的东西。所以,这句话是对凡夫讲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注意听!最初一念是假设,其实佛教哪里有讲最初呢?是假设。最初就是无始一念不觉,释迦牟尼佛如果讲最初的话,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样吗?这不就跟耶稣所说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是一样的吗?最初一念不觉,所以,这是方便讲、假设说。其实本来就没有最初,你不悟,当然就假设有最初。[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生相无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细无明。[由一念无明,]因为我们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成陀那识,我们所谓的第八意识,[为我相根本,]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执着这个肉体,[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所以,无明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科学愈发展,这个地球就愈毁灭,因为所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虽然能利益一切众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恶的就很惨![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现在我们要学习以智慧来主宰,以智慧来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无所着,我们的心情就控制得住;也不必控制,就自然安定下来,回复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些我相、人相、寿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们身体强壮,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抵抗力了,邱医师说:我们感冒吃西药治疗,压制、压制,下一次还是感冒!现在不是,我现在把身体照顾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体强壮,它就恢复自然。真的!讲得真的很有道理!简单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为已主宰,我就是主宰,从无始劫以来,就是由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以下,[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异熟就是一种果报,还没有空,这种果报还没有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中年就是经过种种的社会经验,他世俗看多了,眼睛虽然看不见东西,一说他就知道,[说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为以前见过这些东西。[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魄是什么?白色就像[鹄、]一种鸟。白色就像[雪、]他没看过雪;白色就像[贝、]海边的贝,他也没看过贝。白色就像[米,]他也没见过,[难明乳色之真。]很难描述,因为他完全没见过。[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哪有能力断烦恼?所以说: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无明难断就像这样。[认我亦尔,断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爱我者,]就是执着这个我,[我与随顺;非随顺者,]就是说:顺从我跟不顺从我,顺从我则爱;不顺从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爱的一种,因为爱不到就恨了。憎怨是爱的反面词,也是爱的一种。[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长养这个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说:我们的爱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么修,撞破头也不能成就,就是这样子。修行一定要离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无有一人是在有相当中修行的。每一法都执着,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无相才能成道,那么,这样就好说了!
[是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对根本无明讲的,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无明,二乘人所断的就是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又增长无始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对这个身体生执着,也是不能离开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若是产生我相、人相在修行,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后会堕三恶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离于我人,就是没有离开我相、人相,就是不能离开这个是非,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离开是非,因为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对立;不能离开是非,你就永远没办法修行,就是这样子。[初承征引说竟。
丑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释我相]
底下要解释这个四相,这个四相跟一般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不一样。[【“善男子!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这里要注意,心所“证”并不是同证果那个证字之义,谓诸众生意思是说:他的心自己认同那个身体叫做证,这个“证”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执着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个肉体,他证明这就是“我”所以,这个“证”也可以说“执”心所执着的那个肉体,微细的东西,无始劫以来,这个执着、我相就很难!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这是来自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生灭跟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就开始一直执着,[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强烈了,很难断![其体方现。]所有的证取,他的体,就是说经过了执着证明,他这个我相的体性就跑出来。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譬如有人身体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记我这个身体。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我有这个身体。[四肢弦缓,]“弦”就是不能弯,“缓”就是伸不直,我们人有一种病,手不能弯,弯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个是不能弯,一个是不能直。[摄养]他平时摄养,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违和,身体违和就是不舒服,身体差,必须看医生。[微加针艾,]“微”就是稍微,这根针刺下去,[即知有我;]马上:啊!叫出来声来!你看有的人很胖,却很怕针,真的!有的人一生当中就是最怕针!“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热一热。即知有我,马上就执着有一个“我”存在。二十四个小时都卡在这个身体,很难断![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要证取才能显示,我体就是无明之我,无明的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就是说生活很舒服的时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宴”就是静,安静的一个人居住在这个静室里面。[或幽隐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来,[心绝经营,]“绝”就是不。心不去烦忙这些世世外外的;心绝,心不去经营,断掉;外在的活动叫做经营。[习闲成性,]因为他的心喜欢闲,变成他的本性、个性。[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