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他的身体。[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开来叫做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点点针的力量,[针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来![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还没有平,才知道“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才现出我执的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这也是无明,心所证就是这个无明的肉体,即使没有这个肉体,还是有一个无明、我执的观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个心一直到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还有一个证知的清净涅槃,还是我相。为什么?法我执未断,最微细的法我执还未断,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还是我相。《圆觉经》讲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经典所解释的我相都不同。《圆觉经》是针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讲的,所以,它讲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就是能证的那个觉知还不除掉,叫做证性未亡。就是说如果你还存在一念,那个用智慧去证明、打破无明的念头,那个能证的智慧的性,智性还不除掉,[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法身还是有两种执着,能所还是没有断,能观照的智,所破的法执。所以,得到法身无边,若法执未亡,已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有人就这样问了。[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就执着一个我,[及我之法。]就是法执的意思。还认为有一个法执的我,[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简单讲:这个“我”就是微细的法执,法执未断,还是有一个法我的意思。[以异熟未空故,]异熟就是果报,因为我们的果报还没有空掉。[但约证取为我耳。]就取证来讲,为有一个我。[此经不同诸说,]因为这部经是针对十地菩萨讲的,一开始,每一段都是等觉菩萨在问法。[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初征释我相竟。
寅二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注意听!心悟证者:以为有一个能证悟的人,《圆觉经》人相讲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证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讲迷识,后面讲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觉悟了以前的错误,[存我能悟不亡,]存一个我的悟还没有去掉。[即为迷智人相;]迷了这个智,这个智是对究竟来讲,它是迷。对佛来讲,它当然是迷,所以说迷智人相。有人说:他已经证悟了,怎么会说迷呢?那当然是对佛来讲的。[以约对我,即说为人,]对我来讲,就是说为人,[非他人也。]因为有一个我相能证,我相、一个人相,以为有一个人,所以,我在证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复认我;]他不可能再认为那个假体的我是真正的我。不复认假我是一个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没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样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执着一个能悟的智慧,[悟已超过]已经真如过了我相、人相,已经真如过了一个我,那么[一切证者,]有一个能证的话,[悉为人相。】]这很麻烦,一段一段没有分开,听不懂!再讲一遍: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简单讲就是如果悟已经超过一个我相的话,一切有所证的话,统统离不开人相。如果讲得更清楚就是说:若执着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经超过一个我相,那么,你所证悟的还是人相,就是这样。悉为,凡所有证明,统统是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前所证悟的。[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过去是假我嘛![已觉前非,]以前所认的我都不对。[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情”就是执着,应该除掉一个执着,[方为合理。设或]如果你再一次[转计,]动一个念头,执着另外一个角度,叫做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那个能超过这个能证悟的心,[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个是证,一个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个[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个能悟圆悟的涅槃心,统统是一个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圆悟涅槃,有这种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许悟的念头。[备殚证理,]就完全认为已经证悟到究竟的道理,统统[皆名人相。】]“殚”就是尽的意思,备殚证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点点说这样的观念,那一种观念?就是:我已经完全证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不只是说悟到他证得的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圆满的悟,到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漫云就是:就乱说是已经圆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就以为统统具足所证的道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由这一句可以证明,所有我们在社会上听到的,自称是**公、**佛、**菩萨,全台湾目前来讲,佛教就有二个自称是佛,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不用我讲,你就知道,就是这种情形。对不对?所以,只要跟大乘经典对照,你怎么会被他迷惑呢?
寅三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什么叫做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就是已经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认为:我已经证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证悟就是已经具足上面的证、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过去,这一句把它颠倒过来讲,意思是说:谓诸众生,已经有一种所不能及的观念,哪一种不能及呢?我已经证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众生相,因为以为有见到、有证,以为有悟之可离,离了这个证、离了这个悟,就算落入众生相,他有所证,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这一念,也仍然存在众生相。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第一句是问,第二句是解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有所证、有所悟都不是,要将能证、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离开一层,又一层的错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为什么?[以见有证悟之可离,]还有一个证、一个悟可离。因为证悟也是空性的东西,不可离,没有出入,才是本来的东西。[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个大智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那个大智慧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为大智慧的人心中没有我,也没有所谓的彼,根本无我无彼,大智慧的人没有这些。[云何非我?]怎么会说非我呢?因为如果讲一个我,便是落入众生相,所以说:[我是众生,]因为说有一个我,那便是落入一个众生相。[则非是我。云何非彼?]则就是所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不是一个我。[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因为我只是一个众生,我是一个众生,当然他也是一个。所以,当然非有一个彼我;当然推论他本身来讲、众生来讲,他也是没有一个我。对方的我叫做彼我,没有一个彼我,他也是空性。当然非有一个对立的彼我,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他心里清清楚楚,[则知彼人,说众生者,]他既然心中说我是众生,有智慧的人当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因为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设难之曰:]就是反过来问难我们,假设反过来,来问难我们。[云何非我?]什么是非我呢?怎么可以讲非我呢?[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我是众生,如果说有一个“我”的观念,就落入众生的念头了,所以,不能讲“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他没有一个能证的我。反过来他又问你了,[设又难曰:云何非彼?]为什么说你没有对方的彼呢?[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并不是对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当作道理来讲。[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有一个了智,迷智的第三个是了,能证、能悟、能了,现在是讲到能了。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有一个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为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证、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个有所了之心,统统[名众生相。】]再解释一遍:善…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